對於很多造車新勢力來說,2019年可以被稱之為「存亡之年」。在車市遇冷,補貼下滑的情況下,它們也面臨著隨時出局的壓力和危險。那麼回顧已經過去的2019年,「造車新勢力」又達成了哪些成就呢?未來發展局勢又將如何呢?
首先,「內憂外患」可以作為造車新勢力2019年最為貼切的關鍵詞了。除了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融資困難,合資品牌的競爭等外界因素之外,企業本身資金鍊斷裂,技術不完善,產品服務以及現金流等實際運營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造車新勢力面臨困境的原因。特別是對於很多跨界造車新勢力來說,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本都沒有多少競爭力,與傳統車企積累的幾十年資本與經驗進行競爭無疑是以卵擊石。
其次,「量產交付」也成為了2019年各大造車新勢力爭相要完成的目標。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目前造車新勢力已經達到了百餘家,但成功完成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僅有12家,其中包括目前知名度比較高的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理想汽車等,而大部分造車新勢力仍然在紙上談兵,量產交付更是遙遙無期。不過總的來說,在已經完成量產交付的幾家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威馬,小鵬等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最後,從2019年各家造車新勢力的表現來看,形勢和前景都不容樂觀。大部分已經實現量產交付的車企遠遠沒有達到銷量預期,甚至處於無法自負盈虧的階段,只能依靠融資維持運營和生產。例如蔚來汽車全年交付量已經達到了20565臺,成為了造車新勢力中當之無愧的銷量第一。但是就財報數據來看,蔚來汽車累計虧損仍然超過了100億元,而且目前瘋狂的燒錢模式和不合理的研發投入佔比仍在繼續。
綜上來看,雖然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造車新勢力的初次淘汰賽已經結束,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仍然有不少造車新勢力完成了量產交付,但實際狀況卻仍然不容樂觀。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也許只有抓住用戶痛點,保持差異化和創新化的基因才能夠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生存下來。
本文為汽車觀察家原創,如有抄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運營人員: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