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一張牛皮刻出世間百態,半邊臉譜盡顯喜怒哀樂

2020-12-06 瀟湘晨報

三尺生絹做戲臺

全憑十指逞詼諧

白色幕布後的表演

逗得多少人捧腹大笑

又講述了多少歷史故事

遇見國家級非遺——四川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釐米,低的有10釐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

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四川皮影已有300多年歷史

經過傳承和演繹

在繼承傳統風格和手法的基礎上

形成了造型獨特、刻工細膩

施色考究的獨特風格

四川皮影採眾家之所長

吸「雕、剪、繪、塑」等技藝之精要

融風情民俗之意趣

作品選擇優質黃牛皮

經刮、磨、畫、刻、著色等工序雕刻而成

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

「一口說唱千古事,雙手擺弄百萬兵」

即為皮影戲的真實寫照

2008年

四川皮影被公布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方寸白布一盞舞臺

尺把小人演繹華彩

當青燈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樓宇……

千人千像在畫幕的另一端映現

波瀾壯闊的故事呈現於觀眾眼前

聲色犬馬、世間百態

這,就是皮影的魅力

在成博看皮影

成博用一間專門打造的展廳

將飽經滄桑的皮影妥善保管、收藏

這裡一改常設展

「花重錦官城」的大氣莊重

採用高低錯落的設置

遊走於牆面的皮影投影

明暗交錯的照明

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光影世界

一張牛皮刻出世間百態

半邊臉譜盡顯喜怒哀樂

來源:中國戲曲網、閬中古城、成都博物館

● 丁真的世界到底什麼樣?

● 快來參賽!「母親河·幸福河」黃河文化旅遊微視頻大賽徵集活動啟動!

● 投票開始了!快來為你心中的四川網紅打卡地打call!

● 素顏VS雪妝,你喜歡怎樣的四川?

【來源:四川文旅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離經易道的臉譜,盡顯粉墨新神韻
    http://v.jstv.com/gj/gj_xwds/臉譜創作始於戲劇人物,臉譜創作始於戲劇人物,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通過臉譜的造型、顏色和圖案,開宗明義地告訴欣賞者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道德倫理特徵。臉譜經數代傳承與創新逐步發展為大眾喜愛的一門獨立的民間手工藝術。
  • 中國範兒|川劇變臉:喜怒哀樂一張臉
    中國範兒 | 川劇變臉:喜怒哀樂一張臉成都,自先秦(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以來就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重鎮。川劇,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其中的一項絕技「變臉」,更是讓許多人為之讚嘆。在遍地的戲園裡、茶館裡,喝著蓋碗茶,聽川戲,看變臉,是成都人品味文化的獨特方式。
  • 組圖|傳承非遺文化 手繪國粹臉譜
    組圖|傳承非遺文化 手繪國粹臉譜大眾日報記者 劉春德 蔣興坤 郭茂英2020-08-04 17:30:40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8月4日,在東營市東營區黃河路街道匯泉社區組織的「傳承非遺文化 手繪國粹臉譜
  • 北京通州:80後匠人的臉譜人生
    18歲時,他和同學去逛地壇廟會,看見廟會攤位上擺放著一張張誇張奪目的臉譜,鍾志怡驚喜不已,他大膽上前和攤主攀談,得知這些臉譜全部是手工繪製。回家後,他拿出紙筆,一遍遍回憶著臉譜的樣子,反覆試畫,「畫了好多次,但一點兒都不像。」夢想擱淺,但並未消散。
  • 河西區掛甲寺街景興西裡社區開展青少年京劇臉譜繪畫活動
    為了增強青少年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熱愛,讓青少年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感受國粹魅力,11月3日景興西裡社區開展了青少年京劇臉譜繪畫活動,京劇是中國的國粹,無論是演員扮相,還是劇目唱腔,都飽含中國古典元素,深受大眾喜愛。
  • 寶應夫婦創作臉譜畫卷,122.8米長卷上畫了1156幅臉譜
    然而,你知道中國戲劇臉譜有多少張嗎?在第四批揚州市級非遺項目中,就有一項「戲劇臉譜」,寶應縣的筱楊、袁麗夫婦,一共整理繪畫出了1156張臉譜,他們也是目前中國戲劇界,擁有戲劇臉譜最多的人了。 於是,他對戲劇臉譜,就有了天然的親近感。在「文革」期間,有些戲劇界的前輩,擔心戲劇臉譜被毀,就悄悄把千餘張臉譜,都放在筱楊這裡,讓他保管收藏,這下更讓筱楊對臉譜有了全新的認知。每一張臉譜,都表達著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比如陰陽五行,比如天文地理。    「每張臉譜上的花紋、顏色,那都是有講究的,可不是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 寶應夫婦繪出1156張戲劇臉譜長卷為世界之最
    王鑫 攝「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一首《說唱臉譜》曾經唱遍大江南北,也讓戲劇臉譜這種藝術深入人心。然而,你知道中國戲劇臉譜有多少張嗎?近日,在第四批揚州市級非遺項目中,就有一項「戲劇臉譜」。寶應縣的筱楊、袁麗夫婦,一共整理繪畫出了1156張臉譜,他們也是目前中國戲劇界,擁有戲劇臉譜最多的人了。
  • 遊山玩水,看世間百態!
    春回大地,將遇見不一樣的南太行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春天是一位魔法師,用魔法棒驅走了寒冷,喚醒了沉睡的生靈。遊山玩水,看世間百態!酣暢淋漓,品幸福生活!換一個地方重新看看這個世界!把酒言歡笑著問候彼此!「好久不見、別來無恙」!
  • 當青花瓷遇見剪紙
    頸部以下繪蕉葉紋、串枝花紋、如意雲頭紋;腹部一周繪秀石、芭蕉、修竹、木欄、橫坡等景致;腹下部為一圈須彌紋,底足外面繪一圈半邊花瓣;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 字 3 行方款。現代花蝶葫蘆瓶剪紙在設計和製作此件葫蘆瓶剪紙時,「非遺」傳承人在原有葫蘆瓶之外,頗具創意地設計出一枝彎曲的枝蔓,其上不僅有舒展的卷葉,還棲落三隻美麗的蝴蝶,使剪紙作品既保留清宮青花瓷的元素
  • 燈影不息 寫生男裝跨界非遺文化
    來源:環球網圖集 「一張牛皮道盡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有「電影始祖」之稱的皮影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漢族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結合,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10月15日,寫生男裝品牌聯合成都非遺傳承人周軍,在主題名為《燈影不息》的活動上,獻上了一場時尚融合藝術的跨界演出。皮影元素融入當季服裝設計,皮影戲貫穿活動現場,在展現鮮活設計的同時,為民間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手上生花,表古陳情。薄薄的皮影,被手藝人周軍用雙手賦予靈魂。
  • 洋學生「遇見」千年老腔皮影戲
    燈火朦朧,人影綽約,在方寸之間,老腔藝人們用靈活的指尖和嘶吼的唱腔演繹著千古人間百態。近日,參加長安大學國際學生「弘非遺文化·講中國故事」活動的國外留學生走進我市雙泉村的老腔傳承基地,感受「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的獨特魅力。
  • 《人生海海》:一書看盡世間百態,人性醜惡
    麥家,一個經歷人生百態,嘗盡世間冷暖,他以筆為刃,刻下了一個個立體飽滿的人物,從這些人物的一生中,將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分毫不差地展現出來。從1986年就開始執筆創作,著作包括《解密》、《風聲》、《暗算》等等,2008年獲得茅盾文學獎,成績斐然。
  • 皮影戲:光影流轉間,演繹著世間百態,道盡人世悲喜與興衰沉浮
    前言在中國這片古老悠久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許多輝煌燦爛的民間藝術。小到長不盈寸的核舟,大到多人可觀的一方戲臺。這些藝術中凝結著時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流傳至今也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光影流轉間,演繹著民間愛情的悽美婉轉、歷史更替的興衰沉浮,在世間百態中訴說著人世的悲喜。皮影戲即使經歷了千年歷史浪潮的衝擊,依舊在現今百花齊放的新藝術中閃耀著它獨有的藝術風採。
  • 輕奢牛皮機身俘獲都市女性 ARTONE遇見精緻生活
    不得不說,女性愛包就如同男人愛手錶一樣,一旦遇見喜歡的款式、皮質,她們必定會以洪荒之力去買到它,感受到包包中那一絲令人無法忽略的精緻氣息。華碩深諳當代女性對精緻生活的嚮往,推出一款以義大利頭層牛皮為主材質的科技奢華產品——ARTONE,讓獨立女性在職場上也能時刻保持優雅氣質,打造極致奢華的商務辦公體驗。甄選輕奢牛皮材質 重塑輕奢科技美學如果不打開屏幕,ARTONE的外觀設計完全就是一款精緻的奢飾品包包。
  • 騰訊虛擬女主播「寶兒姐」助力 錦裡非遺八絕技成功破圈
    在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成都錦裡古街聯合騰訊《一人之下》手遊推出線上錦裡非遺雲直播,錦裡非遺破圈&一人之下,結合二次元展現傳統文化魅力。跟著騰訊虛擬女主播「寶兒姐」在錦裡尋找八絕技異人:麵塑、葫蘆烙畫、剪紙、糖畫、皮影、蛋殼畫、民俗畫、全甲異人技藝下的一人。
  • 中國臉譜
    從最早的孔子開始,就為中國人寫了統一的臉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是中國男人的臉譜,君應該有君的樣子,臣應該有臣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有兒子的樣子。所有的中國男人都應該以此為模板生活、做事。而對於女子,這一類的臉譜化要求就更多也更為細緻嚴苛了,古代的三從四德就是。
  • 「非遺時光」「一口道盡千古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2018年5月,路寶剛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皮影人也有「喜怒哀樂」皮影人表情固定,在戲裡卻也有喜怒哀樂,要用舉止刻畫其內心情緒。比如哭時低頭掩面,笑則得意地張臂後仰,細微之處全靠演員手上的技巧。
  • 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畫 「非遺」還原名家作品
    在南充「非遺」寶庫中,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特殊技藝,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月26日, 記者採訪獲悉, 近年來,這項「非遺」傳承人創新發展,將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藝用於還原南充名家藝術作品,以弘揚城市文化。
  • 濰坊皮雕藝人楊瑞峰:在牛皮上雕刻時光雕刻美
    9月11日,記者走進濰坊十笏園非遺空間楊瑞峰的工作室,聽他講述皮雕背後的故事。從小就接觸皮雕技藝,沒想到變成了事業「叮叮叮……」從濰坊十笏園非遺空間的一間工作室裡,不時傳出清脆的敲擊聲。一把錘子,幾把刻刀,劃刻、敲打、擠壓,52歲的皮雕藝人楊瑞峰正埋著頭,專注地將深淺不一的線條刻在一米見方的堅硬牛皮上,逐漸組成繁複的圖案。「皮雕技術最早起源於歐洲,是以皮革為雕刻材料的一種雕刻工藝,當時主要是雕刻盔甲。工業時期到來以後,皮雕經歷了一段暗淡的時光。後來,隨著美國西部大開發,護具、攬套等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皮雕技術再次興起。」
  • 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
    濟南結藝非遺傳承人胡立華1月15日攜滿滿一箱色彩絢麗、寓意豐富的中國結作品踏上飛往塞爾維亞的航班,參加即將在該國舉行的「歡樂春節」廟會活動。為讓海外友人近距離感受「中國年味」,胡立華精心挑選了上百件手工藝品,並融入京劇臉譜、景泰藍等中國符號。濟南結藝非遺傳承人胡立華向記者展示自己將帶往塞爾維亞廟會活動上的中國結作品。 趙曉 攝製作中國結是胡立華的拿手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