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盡千古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戲是中國的一門
古老傳統藝術
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千百年來
這門古老的藝術
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
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今天,文旅君帶您了解
「北京皮影」背後的
那些門道
「北京皮影」的起源
雙手對舞百萬兵
一口道盡千古事
全憑十指逞詼諧
三尺生絹作戲臺
演的歷代奸與惡
奏的悲歡離合調
燈下揮舞鼓樂聲
隔帳陳述千古事
皮影利用光影原理,用燈光把驢皮等雕成的影人映在上,演員在後臺兩手並用,耍弄多個皮影;演唱時也常一人多角,時而旦,時而生,說唱千古歷史人物。皮影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在我國分布地域廣泛,北京皮影戲是其中重要一支。
2007年,「北京皮影」入選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皮影戲(北京皮影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擴展項目。
早期北京皮影戲分東、西兩派,現在僅存的西派於16世紀初由蘭州傳入涿州,再傳入京城,自此興盛至20世紀30年代。
▲民國年間北京皮影演出後臺
各地皮影戲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唱腔。北京皮影戲最早受陝西「碗碗腔」及河北「合合腔」的影響,在發展中又吸收了崑曲、京劇和部分曲藝的營養,形成了豐富的腔調和板式。
說起北京皮影,那不得不提北京皮影劇團,北京皮影劇團是在北京西派路家德順皮影班社的基礎上於1957年組建成立的。劇團成立後,排練和演出了許多傳統保留劇目,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等。先後出訪日本、歐美等許多國家。
▲2018年5月,路寶剛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皮影人也有「喜怒哀樂」
皮影人表情固定,在戲裡卻也有喜怒哀樂,要用舉止刻畫其內心情緒。比如哭時低頭掩面,笑則得意地張臂後仰,細微之處全靠演員手上的技巧。
▲路寶剛演示影人兒的鬥篷
歷史上北京皮影班社不僅在街頭搭臺,還有大量堂會演出,因舞臺近,觀眾看得清,有不少細膩傳神的手法。如表現孫悟空「搖身一變」時,一手持孫悟空皮影隨手晃動,遠離屏幕,同時另一手持欲變人物貼在原處,觀眾就理解了。此外皮影人還會照鏡子、眨眼睛、眼淚一滴滴順著臉頰流下……這些技藝沿用至今,北京皮影戲的不傳之秘。
▲目前北京皮影戲主要在劇場演出,舞臺比過去加高加寬,欣賞方式由過去「聽影」變為「看影」,表演佔更大比重。上圖為劇團排練舞臺,長3.4米,高1.7米
▲2015年5月,北京皮影劇團排練新編劇目《神城》時的後臺。現在舞臺加大,人物也變大,可達80釐米
「北京皮影」的製作工序
各地皮影造型大都受壁畫、佛像雕刻、民間剪紙等影響演變而來。北京皮影戲造型典雅,色彩絢麗,突出人物神態,富有情感,還融入了京劇臉譜、服飾等元素。皮影製作有設計、勾線、雕刻、著色、裝訂等主要工序。
▲皮影人樊梨花,高約80釐米,出自2013年北京皮影劇團排演的傳統劇目《樊梨花》。人物服飾、頭飾借鑑了京劇元素
雕刻製作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重要體現,人物、動物、布景、道具四類製品的工序基本相同。
1.設計:根據劇本設計畫稿。大的人物要分區域設計,需注意連接處的衣紋、飾品,不能在表演時隨動作而斷開。
2.勾線:將設計稿墊在裁好平整過的皮料下,用針錐在皮上刻痕,將設計稿臨摹到皮上。
3.雕刻:皮料下墊蠟板,由中心起逐步刻出人物輪廓、衣紋等,刀口也有區隔顏色的作用。所用為直刀,刀鋒平直。
4.著色:使用水彩顏料,用毛筆在皮影兩面對稱上同樣的顏色。著色的順序是先淺後深,墨色最後。
5.裝訂:用線或釘將頭、身、腿裝訂起來,並安裝操縱杆。注意關節要安裝合理,釘好後人物的腳底要與地面齊平。
左:皮影戲後臺
上:皮影初具雛形
如今,北京皮影不斷創新
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參與其中
希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能夠重新走進大眾的視野
讓這些「藝術瑰寶」不斷傳承
今天的「非遺時光」
就為您介紹到這裡
下期再見
來源:北京非遺中心 北京皮影劇團官微 北京日報客戶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