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一
到坂仔參觀林語堂故居的人,都能在故居的院子裡看到一隻擺在草坪上的小船。風趣的故居解說員可能會對你說:當初少年林語堂,就是坐這種船到廈門鼓浪嶼去求學的。
其實,林語堂當年坐船出門求學是事實(十九世紀初,平和縣的陸路交通很不發達,人們出行主要就是坐船),但林語堂坐的絕不是故居院子裡這種小船(因為那是只小漁船,載不了客),而應該是坐運載貨物的運輸船。
解放前,平和的運輸船主要有三種——頂溪船、鋪仔船和琯溪船。頂溪船就是指南勝船和坂仔船,主要是在琯溪上遊運送貨物。那時候,坂仔船主要運載柴箍(一種紮成捆的燒火用的木柴),南勝船主要運載米籮(一種裝米用的籮筐)。鋪仔船就是文峰船,航行在文峰溪,主要是運載穀子。這頂溪船和鋪仔船船身相對小些,長約8米,但船型不同,頂溪船船身較窄,兩頭尖。鋪仔船和琯溪船船型相似,兩頭比頂溪船要寬,只是船身比琯溪船小。琯溪船較大,船身長有13米,它包括小溪船、山格船、翠薇船(南靖的翠薇解放前屬平和縣管轄)。琯溪船主要是航行小溪到漳州河段,頂溪船和文峰船的貨物都是由琯溪船轉運漳州的。
由此可見,當年林語堂必是先從坂仔坐頂溪船到小溪,再換乘琯溪船去廈門的。
我聽說林語堂故居那隻小漁船是我的髮小阿河造的。我知道,阿河以前是平和造船廠的造船師傅。
二
平和造船業歷史悠久。據《康熙平和縣誌》(p180頁)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平和知縣王祿撰寫的《揚善亭碑記》裡有這麼一段話:「吾邑耆民張士珙,……捐金造船,載木運石,築南山、寨仔之坡……。」可見平和縣的造船歷史至少有500年了。
平和造船廠是1956年木帆船運輸社成立以後才開始創辦的,剛開始幾年是在南山溪岸上露天作業的,60年洪水後才搬到溪對岸,南山大橋北端。起初就搭一個簡易的工棚(我們都叫它船寮),面積約二、三百平方米。大門面朝花山溪,背臨中秋浦,東邊與平和捲菸廠隔一條小巷,西側與公路局(我們叫它工區)僅一牆之界。
平和造船廠辦廠歷史不長,從創建到停產大概二十年時間。辦廠伊始,全廠職工有十七人,年生產船隻近60隻。六十年代開始,平和陸路運輸逐漸興起,水路運輸略有衰弱,造船廠的船隻年生產量40隻不到,進入七十年代,平和的陸路運輸已經發達起來,船隻年生產量降到30隻左右。於是廠裡開始拓寬生產渠道,除造船外,還擴大廠房,增加人力,引進技術,大規模生產紅木箱。到七十年代末,平和的陸路運輸完全替代了水路運輸。1979年開始,平和造船廠就沒有再造船了,主要生產紙張、木箱、皮箱、鏡箱、旅行箱、旅行包等。
1982年9月,平和造船廠正式改名為平和縣皮件廠。
三
平和造船廠製造的船叫內河五篷連家船。內河就是航行在內陸河(九龍江上遊);五篷就是船上覆蓋五張竹篷;連家船就是不但運載貨物,還要住人,一家老小都生活在船上,以船為家。
造船廠的工人分為造船工、竹篷工、打鐵工、鋸木工、椿灰工、勤雜工等工種。其中造船工多些,其它工種的人員相對少一些。
造船廠製造一隻新船通常需要5-6個造船工,完成時間從開工到下水需要10天左右,當然,如果主人催得急些,加班生產,大概一周就可完成。
造船的過程和蓋房子有點相似。首先是備料,造船用的木材主要兩種,船身用松木,面板用杉木,其它零星部件則使用樟木或龍眼木等雜木。其次是打基礎,也就是搭支架拼底板。船的底板由五道寬1.2尺,厚2.7公分的槽板拼成的,俗稱五路底。最中間一道叫中槽,兩邊依次是擠槽和蹦槽。由於船長有十三米,所以每道板還得用兩片連接,五道的接口參差交錯。這拼底板是造船第一關鍵,大家知道,船的兩頭是翹起的,所以每道槽板要先用燎火壓成弧形,拼好後得用大石塊圧平衡。這是最關鍵的技術活,須大師傅目測鑑定。如果五路底沒撐平衡,那就成「軟硬槳』,船就畸型了。我哥說,又不能完全平衡,須左邊稍高,右邊稍低,航行才會順水。具體多高多低全憑大師傅經驗目測,沒有規矩,也沒有理論依據。第三步是定騎架和圍三舷板,就像砌牆壁。五路底兩側延伸出去的三道槽叫三舷板,依次是柳板、牽板和舷板。這三舷板必須是在船肚內騎架固定後才可能拼上去的。三舷板拼裝好,釘上肚壁,船體就基本完成了,到此大概用時5天左右。然後是第四步,也就是擠桐灰。因為船槽板間都是用鐵釘釘的,縫隙間密封度有限。為了防止滲水,就要往縫隙裡面擠塞桐灰(桐油、殼灰加草根等原料樁制而成),把縫隙塞實塞牢,這個過程一般用時兩天。第五步是刷桐油,整隻船內外都刷上桐油,就跟粉牆做漆一樣,也像是汽車打蠟,上油後的船身鮮豔豔、亮堂堂的,待第二天桐油幹後船就可下水了。下水後船主人還要做很多事,比如鋪面板、插支柱,蓋竹篷、裝隔子(船身左右的隔牆)等,最後要把家庭用具、生活用品、撐船器物全部添置完成了才能啟航!
四
雖然那造船廠早已成了平和人遙遠的記憶,但對於我們很多船底人來說,那些發生在船寮裡的往事,一直是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至今還時常會浮現在眼前。
我對平和造船廠的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親切。我父親曾經是廠裡的管理人員,我母親和哥哥也是廠裡的職工。母親主要工作是編竹篷和鋸槽板,哥哥是造船工(他15歲就進廠拜師學藝了)。所以,廠裡那些叔叔阿姨我都非常熟悉。
我記得的造船老師傅有黃雙根、黃添進、陳長悅、黃九輝、林孽、莊單、莊如土(其中技術最好的是黃九輝和莊如土),跟我哥一樣年輕的造船師傅有阿亮、阿強等,可我印象最深還是那三個勤雜工——進發、豬尾和黑仙(這三個人都是鰥夫,沒有娶妻的老頭)。
進發專門負責挑水,兼跑腿,代人購物。豬尾的工作是椿灰,踩灰槓。人們喜歡跟他們倆開玩笑,解悶。他倆到哪裡,哪裡就常有鬨堂的笑聲。因為進發和豬尾比較有趣,不管你如何調侃、逗樂,他們都不生氣,有時被逼急了也就大聲號叫:「麥創治,麥創治!」(閩南語,意思是別欺負我,別欺負我!)
那黑仙就很少有人跟他開玩笑了。
黑仙少言寡語,終日坐在工棚旁邊隔出的一個小屋裡。在我的印象中,黑仙名如其人,長得又黑又瘦,穿的也是黑色的衣服,屋子也是陰森森、黑洞洞的。每當我經過那裡,總是避開不敢靠近,感覺那地方「仙」氣太重。
黑仙是船寮的物品管理員,大家從廠裡買柴火如刨花、鋸沫、廢木料等,都是由他過稱收錢的。
母親說:黑仙結過婚,只不過結婚兩天就離了。
對此我非常好奇,便特地向母親問個究竟,事情的原委大體是這樣:很多年前,年輕的黑仙和自己心儀的一個姑娘在小溪結婚,辦完婚禮一夜洞房,第二日便啟航漳州。夫妻高高興興哼著船歌,一路真的是恩恩愛愛,甜甜蜜蜜。
天過晌午時,累了,餓了,停泊休息吃飯。這黑仙無意間瞧見新娘的嫁妝裡有一個鬧鐘,覺得新奇,便拿起來擺弄,把玩,結果是上發條時把發條轉錯方向,斷了。新娘傷心極了,心疼不已,於是一氣之下把黑仙趕下了船,就這樣離了!
我開始動筆寫《花山溪船底人》系列文章時,腦海裡浮現的就一直是造船廠的故事,我最想寫,也最不知如何下筆的便是寫造船廠。因為我是伴隨著它的發展長大的,那廠裡的許多人、許多事時常讓我魂牽夢縈,我對這些經歷和感受都是最深刻的、最親切的。因為故事太多,因為感情太深,所以竟一直無從下筆。近日因為我在翻閱《康熙平和縣誌》裡發現一段記述嘉靖年間平和「造船」的文字,又激發了我寫造船廠的使命。可寫的內容非常多,篇幅有限,只能選取有代表性的事,較典型的人來寫,其它就讓他在我的腦海裡留做孤獨的回味吧!
往期導讀:
船底人記憶:麥創治!麥創治!
平和記憶:花山溪上的電船
我是花山溪船底人(七):」華僑社」與」省優產品」
平和記憶:我是花山溪船底人(六)
平和記憶:我是花山溪船底人(五)
平和記憶:我是花山溪的船底人(四)
平和記憶:花山溪的水上人家(三)
平和記憶:我是花山溪上的「船婆仔」(二)
平和記憶:我是花山溪上的船婆仔(一)
重磅:平和靈通山下發現壺形大土城,為吳鳳故裡
重磅:平和大溪莊上城,又一座壺形巨城被發現!
平和記憶:我的故鄉叫江寨
南勝記憶:回首小鎮已惘然
平和小溪三角坪,你觸動了誰的鄉愁?
平和記憶:海倫仔,一位傳說中的賊,死後卻感動全城
作者簡介:阮海棠,1963年出生,平和小溪人,現為平和正興學校教師。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