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招工難」還是「找工難」?
□ 對東莞政府來說,解決結構性缺工,當務之急是補充產業所需的技能人才。
□ 對企業來說,練好內功、提升薪酬待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工難題。
□ 對廣大「打工人」來說,「招工難」並不意味著「找工易」,想獲得理想的崗位,還需持續提升技能,練就「兩把刷子」。
「我們沒遇到招工難。相反,因為工作不好找,很多員工還打消了跳槽的念頭。」近日,廣東東莞「7000元月薪招不到人」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記者就「招工難」的話題採訪東莞企業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主管陳俊龍時,他這樣回答。
對於擁有18萬家工業企業的「製造之城」東莞來說,就業用工是年頭年尾常講常新的話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不僅許多企業的訂單遭遇了「過山車」式的波動,而且到底是「招工難」還是「找工難」,更叫人分不清楚。
「根據監測,東莞沒有發生集中規模性失業和缺工現象。」東莞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劉越峰表示,8月份以來,東莞總體用工數量保持在500萬以上,接近去年同期水平,10月底實名制就業登記503.45萬人;10月份,定點監測企業求人倍率1.15,從崗位需求人數和應聘人數之比來看,市場供求較為穩定。
供求總體穩定,但結構性用工問題確實存在。「企業永遠走在市場最前沿,人才培養機制一定會滯後於產業發展需求,所以結構性缺工是世界性難題。」東莞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下出現「招工難」也是好消息,證明訂單回暖、經濟向好。與此相印證,前三季度東莞經濟增長已實現由負轉正,9月份進出口增長達到15.8%。
記者調查發現,招工難不難,與行業差異及企業經營狀況密切相關。生益科技所在的電子信息業是東莞支柱產業之一,陳俊龍告訴記者:「據我了解,周邊同行業企業,自疫情以來招工都不難。雖說疫情導致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短期下降,但醫療及5G產業的爆發,都要大量用到電子原材料產品,所以我們的訂單一直飽和,利潤大幅增長。」
但是,陳俊龍也表示,生益科技的薪酬在行業內處於較高水平,普工到手年薪約8萬元,維修崗位更可達15萬元,上個月又普漲了10%。「今年能漲工資的企業其實不多。那些本身利潤不高的行業、企業,可能更容易遇到招工難的問題。」
同時,隨著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不僅催生了新的崗位需求,也帶來了一些崗位「招工難」。專注於為塑化行業提供產業鏈配套服務的盟大集團,自疫情以來,一直忙著搭建電商平臺、打造直播基地,幫中小企業「集體帶貨」。盟大集團一位招聘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公司銷售崗位一直招不滿、留不住,雖然線上線下招聘渠道非常豐富,但找到匹配崗位需求的人才很難。與盟大一樣,許多企業表示,善於開拓市場的銷售、直播類人才十分緊缺。
如何在疫情之下破解用工難題?東莞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人社部門對用工市場的變化保持高度靈敏,搭建多種用工對接平臺,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全力以赴幫企業穩崗穩員工。
據介紹,東莞在廣東率先創新了「共享用工」模式,建立「共享用工」信息發布平臺,已累計牽線員工約2萬人。同時密集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已舉辦48場「春風行動」及不同主題的招聘專場,包括復工復產線上招聘會、「民營企業招聘月」等;7月以來,還舉辦了多層次小規模的「就業服務日」現場招聘活動400多場。同時,人社部門強化了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市鎮村三級就業服務平臺為求職者和企業就近提供「一站式」就業用工服務,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就在身邊」。
專家認為,近年來東莞堅定地從「世界工廠」向「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邁進,當下被疫情放大的就業用工難題,在未來的轉型中無疑還將存在。無論對東莞政府、企業還是身在這座城市的打工人員來說,今年都是苦練內功的一年。
對東莞政府來說,解決結構性缺工,當務之急是補充產業所需的技能人才。東莞市市長肖亞非近日表示,東莞目前正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設,引入培育更多技術人才,爭取在今年完成既定目標,推動100萬人提升技能學歷素質。接下來,東莞將針對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的訂單型、外資型企業及國內渠道銷售人才,制定專項扶持政策,滿足產業所需。
對企業來說,練好內功、提升薪酬待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工難題。「生益科技一直在打造核心技術、提高自動化程度,經過一輪輪自動化改造,東莞的員工已從4000多名降到2900多名,員工減少、利潤增加,保障了薪酬持續提高。」劉越峰舉例說。
東莞眾多面臨人力成本「天花板」的企業,也都在極力通過員工關懷、企業文化等提升吸引力。例如,盟大集團設立了「心情假」「健康假」等花式帶薪休假制度,不僅提升了員工歸屬感,還增加了攬才「砝碼」。
對廣大打工人員來說,「招工難」並不意味著「找工易」,想獲得理想的崗位,還需持續提升技能,練就「兩把刷子」。「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流水線工作,覺得工資低、不體面。但是,我們提供了較好的薪酬待遇,相應地也對技能、績效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在,你一定要創造價值,才能留在崗位上。」劉越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