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乾淨、講衛生一直被認為是好習慣,很多人平時就喜歡頻繁地去清潔身體,每天掏耳朵、摳鼻子,一天洗三四次臉,刷三四次牙……
可是,你知道嗎?有時「太愛乾淨」反倒會適得其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理出一些「清潔誤區」。
1
身體這幾個部位可別「太乾淨」
01
盲目洗臉,肌膚問題多
秋冬季氣候嚴寒乾燥,肌膚易缺水,引起皮屑、瘙癢等症,要適當減少洗澡次數,特別是中老年人。但比起洗澡,有些人可能存在更嚴重的洗臉誤區。
很多人,特別是油性肌膚、痘痘膚質的人群,每天都會洗兩次臉,而且都會用一些清潔作用較強的洗面奶,甚至是去角質用品!
但你知道嗎?洗臉洗多了或是洗面奶用多了,不僅會使肌膚乾燥,還會加速皮膚老化!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皮膚是一個非常好的屏障,處於弱酸性,對外界的刺激物有一個緩衝作用,比如:接觸到PH值8的物質,可以緩衝到6,降低對人體的傷害。
而臉出油,其實是「皮脂膜」,只有油才能把水保住,對人體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幾乎所有的洗滌用品都是鹼性的,過於頻繁使用,不僅會破壞皮膚的酸性環境,削弱緩衝作用,還會破壞皮膚角質層,出現皮膚敏感、紅血絲等各種問題。
建議:
①儘量挑選溫和型洗面奶,一般1-2天使用1次即可,去角質產品一個月使用1-2次即可;
②平時皮膚洗不乾淨時,可以加點溫水,對皮膚的去汙能力也很強,不一定都要用洗面奶;
③千萬不要隨意拿一塊香皂洗臉,其鹼性程度很可能比洗面奶還要高。
02
頻繁掏耳朵,易引發炎症
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耳屎是「髒東西」,必須得經常清潔,掏乾淨了才好。
但未必如此,頻繁地掏耳朵,是很容易得炎症的。
如果將耳屎掏的太乾淨,那麼耳朵就沒有門衛保護了,細菌可以肆意進入耳朵裡,從而誘發炎症,出現疼痛、流膿等情況。
其實,外耳道具有自我清潔能力,在我們說話、打哈欠等情況下,耳屎會隨著下頜運動,自己悄悄「溜」出來,根本不用我們動手~
另外,鼻腔其實也是同一道理,它也有自我清潔能力,不宜過於頻繁、用力清潔,特別要避免用指甲用力摳,以免破壞黏膜,引發細菌等炎症感染。
但空氣品質較差或有鼻炎、鼻塞者,可以藉助洗鼻器清洗一下,維持鼻腔環境。
03
常摳肚臍眼,受涼傷腸胃
很多人的肚臍眼中都會有黑黑的「泥」,有的還可能有點異味,因而不少人習慣每天清洗,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摳。
肚臍眼的泥是灰塵堆積久了,同時也是皮膚新陳代謝過程中,死亡脫落的表皮細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汙物等。
再加上肚臍眼深受細菌的「喜歡」,因此,清洗是必要的,但是過度清洗,或隨便清洗,則可能釀成嚴重後果!
如果太乾淨,熱量散發快,腸胃功能就可能受損。如果摳肚臍的力度過大,會容易弄傷肚臍嬌嫩的皮膚,有可能引起炎症,一旦惡化還可能化膿,細菌侵入腹腔內重要的血管。
清理方法:可以用棉籤蘸一點身體乳或橄欖油塗在肚臍內,待汙垢軟化後,再用蘸了水的棉籤輕輕擦拭乾淨、再擦乾即可。
2
真正需要清洗的3大盲區
雖然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乾淨,但小編估計有些該清潔的地方,大多數人都存在「清潔盲區」。
1
洗臉前不洗手、不洗髮際線
很多人洗臉時,都會下意識的直接用手捧清水衝洗,其實這樣很可能將手上的汙垢、細菌等沾到臉上。因此,洗臉前應先洗手。
使用洗面奶等清潔用品後,應該徹底清洗乾淨,特別是髮際線,殘留在肌膚上很容易造成毛孔堵塞、過敏、長痘等。
2
洗澡不洗腋下
腋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觸碰到的部位,更不用說清洗了,很多人在洗澡時只是用水衝一下就搞定了。其實,我們應該認真清洗腋下。
腋下不僅分布了汗腺,還有很多神經、血管、淋巴組織,有一定的免疫防禦功能。
3
泡腳不洗腳趾
一方面,相對而言腳趾更容易藏汙納垢,特別是指縫、指甲處;另一方面,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經絡分布又比較密集,比如:經常搓揉大腳趾,可以刺激肝經氣血,滋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