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法萬境應機隨緣皆妙用

2020-12-14 當下禪

人是社會性動物,完成社會化是融入社會的必然過程。社會關係作為連接自己和社會之間的紐帶十分重要,能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切勿失道寡助眾叛親離,儘可能廣結善緣統一戰線。。。總之,社會是所學校,越早交學費交的越少,學費不可避免,學還得好好上,否則包教不包會,學不會交學費再學。

受盡天下百般氣,養就胸中一段春。歷事彌多心洞明,空納萬境而後生。佛陀的說法是:「人生酬業」——輪迴只因業未清。「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業障一日不了,輪迴一日不止。

名醫因何而成「名」?因患者,尤其是疑難雜症患者。學佛亦如是,不在有毛病的人身上歷事煉心,欲得成就,無有是處。所以,當怪人、逆境現前時,他是我的增上緣,正是成就我等之機,應倍加珍惜。身邊諸人皆是我師,亦是陪練者,當心存感激。若分親疏、遠近、愛憎,便是分別、不平等。每當違逆之人現前時,當自念言:此人來成就我,我應當生歡喜心;他來做「陪練」,而且不要錢,我當生感恩心。

若同如來超越我執我見轉識成智,則千法萬境應機隨緣皆妙用耳。怕只怕「平時誇口明明德,及逢境界轉痴迷。」

相關焦點

  • 佛說: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
    他們不懂得一個道理,一個簡單的出奇,卻難以做到的道理: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佛說:萬事皆有定數。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能不能如願得到,其實都有定數的。 不屬於你的東西,縱使你拼的頭破血流,他也會離你遠去。
  • 人生本過客,得失皆隨緣
    佛說:「你會遇見誰,又和誰擦肩而過,上天早就有了安排,你能做的就是盡人力聽天命。」《莊子·田子方》中有個小故事,肩吾問孫叔敖:「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露出榮耀,後來,三次被罷官也沒有表現出憂愁的神色,總是這麼歡暢自適,你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 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禪的境界,到底什麼是隨緣
    縱觀世間的一切法,無論是人、事、物都無一沒有相互關係的存在;而一切的存在又如同重重的幻網,惟有在如幻的緣起法中觀察因果,才能澈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明白因果原理,必須先理解緣起性空。這裡也可以解釋為緣是因緣,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條件,緣是助緣,主要條件的因,必須藉緣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緣起。
  • 佛樂 |《來來去去皆隨緣》
    @睡前伴你夜聽詞:薛灃洋曲/唱:黃帥焚一爐心香觀雨落大地一花一世界供一杯清茶聽雪落無聲情與無情來來去去一念間明明了了皆隨緣風過剎那間來來去去一念間明明了了皆隨緣風過剎那間且聽 晨鐘心安
  • 法皆不可得
    現前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心法無具體形相,若說不可執捉,猶可,而一切色法,有具體形相,分明可執捉,豈是不可得耶?譬如金錢珠寶,衣食住行日常所需之物,親人愛人房子車子,分明可執捉而得,何以言不可得?佛說一切法不可得,非我等凡夫境界,乃佛親證親見諸法實相。今略釋之。 現前一切法看似存在,實質上其存在之當下,卻是剎那生滅,新新不住。
  • 六根皆空直下成道,凡夫著相生死塵勞
    既然六根皆空,六塵亦皆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整個十八界皆空。分別為識,無分別為智。凡夫妄認這十八界為真,死執為實有之法,有諸多界限,致使妙體不能顯現。消滅了妄心,一切無著,不住相,不起分別,即能恢復本性光明,即可打破界限,而六根互用。只要識得十八界都是自性的顯現,即可超凡入聖,隨緣起妙用,自在而成佛了。修行就是為了:明心見性,直下成道。
  • 佛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佛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有些東西是你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搶也搶不來。所以,對於人生中的一些事,不比過於計較,計較的越多,對你的傷害反而更大,與其這樣,倒不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對於愛情不必過於強求,緣分到了,自然你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 佛說:人生本過客,得失皆隨緣
    佛說:人生本過客,得失皆隨緣。這長不過百年的人生,也就三萬天左右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該來的會來,該去的會去,屬於你的,會一直屬於你;不屬於你的強求也沒用。無論相聚還是離散,都是我們必須經歷的過程;得到失去,是我們應有的體驗。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驀然回首,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而你我不過是來去匆匆一場。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網圖「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一切法,佛祖為眾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也,八萬四千法門,是因應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所立,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修道篇(三)耳根圓通:3妙用妙德(十四無畏)
    換句話說,就是要見無所見,聞無所聞,而不是不見不聞,這樣才得靈活妙用。即或在座上也要正念昭昭、了了分明,而不可茫然無知,落入昏沉或無記。「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本體清淨不動,在在處處都是道場,能涉入世間隨緣度化眾生,世法、出世法圓融無礙,「不壞」就是不妨礙、不牴觸。 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 都喜歡說「隨緣」,隨緣的真實含義你知道嗎?
    一切都要與人為善,講隨緣,學佛之後,這一句隨緣成了口頭禪,不管說什麼,做什麼,當自己不想辯解的時候,不管心裡有什麼樣的情緒,最終都是以一句隨緣結束,這麼隨緣對嗎?當有一次,聽了法師的開示,才讓我對隨緣有了深入的了解。那是前幾年發生的事情。
  • 修身養性:隨緣是人生的大智慧
    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
  • 佛說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可以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來否定?
    佛說:「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原來佛之前四十一年講法,都是為最後說《法華經》作鋪墊,來世間的目的就是說一佛乘的《法華經》。不光本師如此,所有佛都是這樣,而且得聞如是深法,真正明心見性而得一切種智。
  • 佛教: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的眼中眾生皆是佛,菩薩眼中皆是菩薩,凡夫眼中皆是凡夫。悲觀者看世界,世界是暗淡失敗;進取者看世界,世界是美麗光明。你的世界是光明還是黯淡,取決於你的心態與智慧。以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照見,以慈悲喜舍心看待世界、眾生,你會發現,一切的發生都是那麼的可愛,都是祝福,都是修行的良機。
  • 隨心,隨緣,隨性!(寫的真好)
    詩神蘇東坡的一生可謂是十分坎坷,但他卻能將生命活得多姿多彩。他的仕途十分艱辛,中途遭遇流放,但天生樂觀的蘇東坡卻總能在逆境中尋找美好,將生活過的無比詩情畫意。被貶黃州時,種地,養魚塘,自給自足,每天睡到自然醒,每逢陰雨天時睡睡懶覺,生活極其快哉。不僅如此,吃到美味的野菜時,會感慨道:「人間至味是清歡。」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 後半輩子,隨緣就好
    往事如煙,不管曾經的你是怎麼樣的,優秀也好,平庸也罷,與人相處和諧也好;爭執不休也沒關係,拋去過往,後半輩子修得一個平常心,隨緣就好。只要看淡了那些不必要的糾紛,得失隨緣,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人有七情六慾,貪嗔痴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 六妙門修法 【七】
    蓋慧者,亦我之習氣也,以不能轉即為習,轉即為慧力,為妙用矣,非二物也。(3)此法功夫越深,習氣發動亦快,但去亦甚快,發時較平日為大,但一次小一次,短一次,不復再增長也。(4)此法功夫越深,膽子比較越大,如忽遇驚,亦只一驚,不復再驚矣,但必在起用之後,則其力日強。
  • 佛語隨緣經典語錄,句句唯美精闢!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2.修心當以淨心為要,修道當以無我為基。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必勞心。3.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4.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