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八景:柔條疏蔓綠交加,煙鎖雲涵去路賒
陳先樞
瀏陽舊有八景,曰相臺春色、楓浦漁樵、鴻閣斜陽、鷃亭芳草、吾山雪霽、藥橋泉石、巨湖煙雨、中州風月。
相臺春色
據清《一統志》載:「唐相裴休,曾居瀏陽天馬山西麓,夜聽猿啼,因以名猿啼山,後築臺居之,人稱隱相臺。」曾任過瀏陽縣令的南宋理學家楊時作有《相公臺》詩:
柔條疏蔓綠交加,煙鎖雲涵去路賒。
繡紱貂纓無處問,空餘雞犬兩三家。
傳說,裴休深夜讀書於此,屋側池中,青蛙鼓譟不止,裴休惡之,以一墨硯投入水池,則蛙聲戛然而止,水變黑色,遂為後人留下了「啞蛙池」。由此,隱相臺和啞蛙池一併成為瀏陽八景之一。清同治年間,當地農民抽水修池,墨硯復出。光緒六年(1880),縣城陳雨蒼重金購此硯,以梓木製盒珍藏。盒蓋上刻篆文「啞蛙池遺硯」五字。下刻行書62字,記石硯原委。石硯橢圓形,約手掌大小,質地細膩,顯微紅色,中雕刻一鴨一荷。此物今存陳氏後裔手中。每到春天,登臨相臺,見橘、竹鬱鬱蔥蔥,桃紅李白,田疇錦翠鋪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元代一代宗師歐陽玄回鄉省親時寫下《隱相臺》一詩。詩曰:
舊是東南裴相臺,綠溪一徑繞蒼苔。
此日城闉人少到,當年公府棄官來。
禪床牙笏留花雨,書沼蛙聲噤鞠灰。
泉石至今有神氣,山林應解識三臺。
清康熙間瀏陽知縣徐旭旦出生於詩詞之鄉浙江錢塘,故善詩詞,寫有《高陽臺·隱相臺看月》,詞曰:
象笏空存,霜華再建,湖山我又重來。明月今霄,多情飛上層臺。碧雲萬裡無些翳,把亂峰青送衙齋。看千家積水空明,人在蓬萊。 登高共客徘徊,愛竹陰樹色,影落莓苔。荇藻交橫,魚龍奮甲毰毸。水晶宮殿三更後,問當時逸興同推。笑塵寰,誰是人間,旦醉金罍。
楓浦漁樵
雙楓浦位於瀏陽市城關鎮南郊外。沿瀏陽至南市公路西行約100米,有瀏陽河二支流會注,地名浦梓港。此處有古楓兩株,高20餘米,徑粗三人方可合抱,並立水邊,故名雙楓浦。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青楓浦在潭州瀏陽縣。」清同治《瀏陽縣誌》記述此地「臨水依山,藤蘿交翠,夕陽歌唱,漁樵互答,如入桃源」。「楓浦漁樵」遂成為舊時瀏陽八景之一。盛夏之夜,雙楓浦南風薰拂,金鋰成群,相互咬尾,溯流而上,其時漁船遊弋,燈火點點,趁晚捕撈,再加上樵夫伐木負薪,紛紛攘攘,踏月歸來,好一副「楓浦漁樵」的畫圖。雙楓浦的美景,使杜甫在他的暮年舉棹遊此時詩興勃發,留下了《雙楓浦》五律一首:
輟棹青楓浦,雙楓舊已摧。
自驚衰謝力,不道棟梁材。
浪足浮紗帽,皮須截錦苔。
江邊地有主,暫借上天回。
繼杜甫之後,遊歷者紛至沓來,吟興不絕如縷,如清瀏陽拔貢周倬《雙楓浦》詩云:
秋深荒浦落徵鴻,猶見盈盈一水通。
不是詩人經宿地,更誰來問舊雙楓。
楓浦漁樵 喬育平攝
清末戊戌維新志士譚嗣同從家鄉出發,浪蕩江湖,求索中國改良之路,過楓橋,別親人時,留下一首極為傷感的詩《楓橋曉發》。詩曰:
橋上一回首,曉風侵骨寒。
送人意無盡,惟有故鄉山。
野水晴雲薄,荒村缺月彎。
役車休未得,歲暮急闌珊。
鴻閣斜陽
鴻閣斜陽是指宋代所建歸鴻閣(一作飛鴻閣),該閣在縣署高大儀門外之右,雖背北面南,卻陽光難於照射其上,惟在晴日黃昏之際,殘陽夕照,霞抹晴空,金光燦射,亭閣生輝,因而名之。據清同治《瀏陽縣誌》載:歸鴻閣取昔人目送鴻歸而名之。宋代大理學家楊時任瀏陽知縣時所建,歲久閣早已坍頹,其跡不存。紹聖元年(1094),楊時知瀏陽縣事。在任4年,有惠政於民,首建飛鷃亭,又建歸鴻閣,寫有《歸鴻閣記》:
縣宇西北墉之隅。有廢址焉。……荒堙蕪沒。予一日,曳杖躡履,徜徉其下,周覽左右,洒然異之,披秦刈蔓而嘉木茂卉,連山窮谷,挺芳含媚,隱然四出。乃取縣府之棄材,為閣於其上。
後來楊時的私淑弟子張栻又作《歸鴻閣記》:
公(楊時)之德及邑民也,深矣。後六十有六年,建安張才邵來為政,慨然念風烈,諮故老,葺公舊所,為歸鴻閣,繪像於其上,以示後,以慰民之恩,去擊不忘也。
鴻閣斜陽圖
清乾隆舉人周忠信有寄鴻閣斜陽「浪淘沙」詞,詞中「程門」指「程門立雪」的典故,程即楊時的老師程頤。詞曰:
高閣對琴堂,淡抹煙光,年來風物換滄桑。翹首飛鴻何處落,一片斜陽。 遺像繪圖裝,千載傳芳,程門人去景蒼涼。遙見暮雲籠樹碧,猶憶甘裳。
明代夏原吉之子、南京太常寺少卿夏瑄七律《鴻閣斜陽》詩中也有「程門立雪」的典故:
如生遺像系人思,高閣凌秋映夕暉。
山藻影橫金錯落,簾櫳光絢錦離披。
餘暉尚想瞻星日,殘靄應非立雪時。
對景有懷魂欲斷,忍磨苔蕼認豐碑。
鷃亭芳草
清同治《瀏陽縣誌》載:「楊時任四年。有惠政於縣。作飛鷃亭,又作歸鴻閣。自為石刻記。」又縣誌「藝文」卷載:「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縣蘇寒村毀淫祠而新之。」蘇寒村,字本皋,固安人,嘉靖十一年(1532)知瀏陽。清同治十二年在署西懸「飛鷃亭」匾額。相傳,飛鷃亭的圍圃之中一塊長方形的草地,生有蔓草,恰似蜈蚣,四季如茵。數九寒天,滿地積雪尺餘,惟獨這裡綠草青青,如花似錦,故有鷃亭芳草名。周忠信亦有《浪淘沙》頌之:
立雪幾何時,積棘雙棲,空亭猶記孤雁飛。三徑春殘花老去,芳草悽悽。 冷署發華滋,嫩綠參差,東風吹影上簾帷。惆悵王孫今不見,零落香泥。
鷃亭芳草圖
明代南京太常寺少卿夏瑄七律《鷃亭芳草》詩:
水流花謝露飄零,玩物亭荒草自青。
翠雨晚涼侵壞砌,綠雲春暖蔭閒庭。
銅駝已沒當年跡,石馬偏留此日形。
萬古程門人去遠,有誰遊樂更傳經。
吾山雪霽
吾山雪霽是前人對道吾山雪霽美景「屏張笏列,巖壑依稀,晴雪欲消,寒光遠射」的描繪。道吾山位於瀏陽城北的道吾村境。唐大和(827-835)年間,有僧名宗智者入山,以道吾名其山。道吾山山巒疊嶂,風景秀麗,山中有興華古寺。明代羅源潛《吾山雪霽》詩云:
吾山玉屑合奇觀,勝地高天一色看。
最妙日華來照澈,蓮花峰在水晶盤
道吾山 喬育平攝
明代夏瑄亦有七律《吾山雪霽》詩:
畫屏千仞接樓空,六出誰半罨碧峰。
林谷氣來藏虎豹,石潭寒重鎖蛟龍。
日華深處青先露,雲影怡時翠尚封。
幾度憑欄閒縱目,錯教人訝玉芙蓉。
周忠信亦有《浪淘沙·吾山雪霽》:
一夜朔風高,六出花飄,吾山萬疊砌瓊瑤。石徑蓮峰無覓處,白綴林梢。 五老倚寒霄,皓首相招,水簾千尺卷冰綃。漫道峨嵋多勝概,此亦堪描。
藥橋泉石
藥橋泉石相傳為隋唐間藥王孫思邈在瀏陽洗藥煉丹之處的景觀。瀏陽城東孫隱山,有升衝觀、洗藥橋、洗藥井、煉丹臺等勝跡。而以藥橋泉石勝景為最佳。周忠信浪淘沙詞曰:
澗曲水雲連,仿佛桃源,杏林枯井跡猶傳。洗濯臨流香澤泛,龍虎堪痊。 羽化已千年,銷盡爐煙,丹臺何處問神仙。惟有溪橋泉石在,靈氣悠然。
孫隱山與洗藥橋 喬育平攝
明代夏瑄亦有七律《藥橋泉石》詩:
羽客凌霄歲月多,尚遺仙跡鎖煙蘿。
溪流細泛桃花去,地骨輕穿薜藶過。
洗藥已無前日穴,煉丹空自昔時窩。
何時拉得奚囊侶,來滌塵襟細琢磨。
巨湖煙雨
瀏陽城西約15公裡神嶺一帶,三峰鼎峙,蔥青入郭,中間有一大湖,曰巨湖,其山也叫巨湖山。巨湖煙雨乃指春夏之交,清晨山頂石煙繚繞,霧入雲霄,儼若雨下,變幻萬千。
巨湖又稱西湖。西湖是今瀏陽河大橋到樟樹潭的瀏陽河段,即縣城西大塊凹陷地方與瀏陽河相連的形成的湖。「巨湖煙雨」也應指這裡的景色。明代夏瑄亦有七律《巨湖煙雨》詩:
危巔高峙隔龍津,煙鎖嵐風晝亦昏。
凝翠溼飛千萬縷,釀寒輕灑兩三番。
崖前隱約高低樹,竹外溟濛遠近村。
欲倩王維揮彩筆,畫圖描出半吟軒。
周忠信浪淘沙詞把巨湖風景比喻為米芾的詩意畫,詞中「南宮」即宋著名山水畫家米芾。詞曰:
煙雨暗層巒,西望茫茫,樹墟城郭霧中看。氣湧湖心膚寸引,釀就輕寒。 幾縷向空翻,數點飄殘,瀟湘彭蠡合奇觀。疑是南宮傳筆意,水墨溪山。
中州風月
中州指今瀏陽市瀏陽河畔的「狀元洲」,長約裡許,平沙鋪錦,綠草如茵。夜色特別迷人,每逢皓月當空,波光映月,江風襲人,故名「中州風月」。
傳說,清代中葉瀏陽有個讀書人,考取了舉人。讀書之餘,他常站在中洲上,眺望河對面天馬山麓的歐陽圭齋祠。歐陽圭齋是元代大文豪,可進京殿試也只得了探花(第三名)。這位舉人暗暗發誓,一定要跳龍門,為瀏陽學子爭一口氣,可後來因其江西叔父獨子夭折,不得不遵從父命過繼到江西。後來,他以江西舉子的身份進京參試,竟高中狀元,但實際上應該還是瀏陽出的狀元。於是,有了「中洲過學前,瀏陽出狀元」這一諺語,人們又據此稱中洲為「狀元洲」。清代畫家邱壑來到狀元洲寫生,留下《竹枝詞》一首:
買得江邊一葉舟,送郎西下狀元洲。
妾心搖落雙楓浦,樟樹潭前碧水流。
周忠信亦有浪淘沙詞云:
空闊擁江流,雅以瀛洲,清風明月此長留。佳景和人誰與共,目蕩神遊。 北岸煙浮,南浦雲收,沙明水碧接天悠。良夜有懷何計遣,酌酒相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