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崑崙山,又稱崑崙虛、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崑崙丘或玉山。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那麼,你知道傳說中的「萬山之祖」崑崙山上有何奇人異物嗎?
崑崙山
崑崙山
「萬山之祖」崑崙山上有何奇人異物:
原生地貌:
1、崑崙天柱
(漢)佚名《龍魚河圖》曰:「崑崙山,天中柱也。」
(漢)東方朔《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圍三千裡,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崑崙,上通璇璣(北鬥星)……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
崑崙山
2、崑崙宛丘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崑崙……方廣萬裡,形似偃盆,下狹上廣」。
3、崑崙龍脈
(漢)佚名《河圖括地象》:「龍池之山,四方而高,中央有池,方七百裡,群龍之居。多五花樹(按五花草),群龍食之。去會稽四萬五千裡。」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崑崙,相去正等,面方各五千裡,上層是群龍所聚」、「洲上多鳳麟。」
中國三大龍脈
崑崙龍脈
崑崙龍脈
4、炎火之山
《淮南子·地形訓》:「有九井九門,弱水環繞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搜神記》曰:崑崙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環以炎火山。
5、嶠山
《爾雅·釋山》:「銳而高,嶠。」
《淮南子·泰族訓》:「《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嶽。』」
崑崙山
6、崑崙建木
「上有木禾」。析城山周邊皆林木,析城喬木是陽城古八景之一。據析城山附近牛心溫村84歲老人張興哲回憶,在坪上「娘娘池」(龍池、雷池)東側,曾有一棵枯死的古樹,樹洞中可容四五個成年人圍坐玩耍,後毀於野火。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可見古樹遺蹟。
奇特建築:
1、崑崙懸圃
(戰國)佚名《山海經》:「周穆王至崑崙之丘,遊軒轅之宮,眺鍾山之嶺,勒石西王母之山,紀跡玄圃之上。」
(戰國)列禦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於崑崙之丘……先王所謂懸圃。」
(漢)劉安《淮南子》:「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
崑崙山
2、崑崙九門
(戰國)佚名《山海經·海內西經》云:「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鎮之。
3、崑崙增城
「增城」,崑崙丘多層城樓。諸多典籍對析城山地貌形態描述皆如此。如《辭海·析城山》記:「以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險峻得名。」《山西通志》謂析城山「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險峻,迥出諸山,幅圓四十裡。「言析城山四面如城,析城山系周圓如削、頂面平坦的亞高山草甸景觀。
《水經注》載:「三成(層)為崑崙丘。《崑崙說》曰: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崑崙山
4、崑崙九井
「面有九井,以玉為欄」。析城山屬喀斯特陷落窪地,有無數的天坑、漏鬥,古稱井。玉與石同,可稱玉欄。
5、五城十二樓
《河圖括地象》曰:「崑崙之墟,有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四維多玉。」
《海內十洲記》:「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
崑崙山
奇人異物:
1、西王母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王母穴處崑崙之丘。」
「西王母」的稱謂,始見於《山海經》,因所居崑崙丘,故稱西王母。《山海經》中的形象則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在道教中地位極高,在中華道教形成和發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
西王母
西王母
2、崑崙四靈
(漢)戴聖《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禮記·曲禮》:「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崑崙丘四靈神獸是中華大道風水形成的源頭。有崑崙丘(龍)、鰲背山(龜)、鳳凰嶺(鳳)、不周山(虎)組成四靈。
3、伏羲
相傳伏羲曾在崑崙山長期定居,以漁獵為生。並教民以識風雷水火,日月山澤,以生生不息。伏羲曾把梧藤編織起來,做成了漁網,教人們打魚,把紫荊條結成鳥網,教人們捕鳥,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伏羲
伏羲
4、蚩尤
相傳蚩尤聽先人傳說,他所統領氏族部落的根在崑崙丘,於是他率領部眾攜帶食鹽東行去尋根認祖。在崑崙丘,他祭拜了聖祖伏羲,將所帶食鹽分於各個部落首領,並應邀到各地走訪。蚩尤這次尋根認祖,不僅鞏固擴大了自己與各部落的聯盟,更主要的是他得到了故土的冶銅鑄器的技術和支持。
5、黃帝
相傳黃帝率領他的遊牧民族北渡大河,穿過王屋山,從西南方登上崑崙丘祭天告帝,誓言一統天下為民造福。
黃帝
黃帝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