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值遇法華有四難,什麼樣的人能讀此經(20)

2020-12-23 經典悅讀

麗日陽光,街上行人稀少。這個春節因為一場瘟疫,全民大閉關。

不吃海鮮野生動物則怨債少,齋身;不串門則是非少,齋心。不為齋戒已成齋戒,以此福份當能順利度過疫情險灘。

有人寫文章說庚子年有大災。若以如今之政通人和,有災亦會化解。因為如是心、如是相。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佛陀見到無量以恭敬心來到此法華會所者,都是志求佛道者。知道他們曾經從諸佛聞種種方便說法。如今見到他們,釋迦牟尼佛當即動念: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間,就是為了說佛智慧,現如今說法,正逢其時。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佛智慧的受法眾要排除鈍根小智人和著相較慢者,因為只有正直舍方便的菩薩才能明了這個法門。為什麼呢?

鈍根小智人心智障礙多,聽人說不著相法,他根本沒有辦法理解和接受。就好比世間人數學解題,有的學生一聽就明白,有的學生講了很多遍,他就是轉不過那個彎。鈍根小智人雖然不靈敏,但至少承認自己不聰明。聽不懂時,倒也不容易生起誹謗。

著相驕慢者就不一樣了。這些人原本心裡就有成見,他以這個成見來印證說法者。如果說法者所說與他心中的成見不一樣,他就會對立抬扛,乃至誹謗。

比如,當「真法不可言傳」的觀點不符合他的「著相真理」成見時,為了維護自己的著相真理,他會沿著與佛法對立的業習,攀扯出佛法騙人的結論。法華大會開始前五千人離場的原因就在於此,因為他們最容易造誹謗業,故而加持他們離場,也是愛護他們的緣故。

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同樣。有時候大家討論某個問題時,不約而同要避開某個著相驕慢者。因為他若在場,討論沒法進行,他著在我見相上,就是喜歡唱反調。

菩薩正直舍方便,因為「正」,他能不偏不倚不著相,因為「直」,他能無障無礙盡通達。這樣的菩薩,願意捨去方便法,不會著在佛陀的手指頭相上,而是能順著佛陀手指頭所指,見到天上那輪明月。由於見到了明月(真心本性),疑惑之網自然盡除滅。因此佛說,此一千二百羅漢全部都當作佛。

佛陀如今說法,亦如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佛的說法儀式一樣,為大眾演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

能聽到這個無分別法是很難得的,有四難。

首先,遇到諸佛出現於世間,這個機緣很難。

其次,恰巧逢到佛陀說這個無分別法亦很難。

比如,佛出世後,示現成佛前,不可能聽到法華經。成佛後,為成熟眾生善根,一開始並不點破,只以三乘法示現。而在這個期間有不少修行者等不到佛陀開示法華經,就已經從這個世間入滅了。更別說佛在宣講法華經時,娑婆國土還有許多眾生正在無明蒙昧中,根本就不能覺知此等大事正在進行中。

第三,由於上面兩難,世間眾生在無量無數劫中,要想聞到法華經是非常困難的。

第四,即使聞到了法華經,能夠聽懂這個無著法者更加難。他們就好比是優曇花時時乃一出,非常的珍貴難得。故而常為一切所愛樂,天人所稀有。

【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

若是聽聞此法能夠歡喜讚嘆,乃至發出一言,當下就已經供養了一切三世佛。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就好比世間人讚嘆花種得好,此花主人聞之亦歡喜一樣。又好比學生聽懂了老師的課,老師心中入如同吃了蜜糖,心中歡喜勝過世間一切一樣。

此無著法(無分別法)為三世一切諸佛所說,聞此法能夠領悟到其中的要旨,當下讚嘆此法,就是讚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此,這樣的人非常稀有難得,珍貴更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佛陀接著對法會大眾說:「你們不要再疑惑了,我這裡代表一切法王普遍告知一切大眾:諸佛唯以一乘道教化諸位菩薩,沒有所謂的聲聞弟子。」

秘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者,為言語秘。而此無著法之秘,不僅不可言傳,乃至不可思議,故為「秘」。雖然說「秘」,是對修行未到那個境界的人說是秘;修行到了那個境界,自然就明白了,原本平常得很。

就好比有些人說神通,正因為他們沒有,故而覺得玄秘。由此玄秘妄念又攀緣出兩類現象,一類是希望探索玄秘,求修神通之法,另一類是否定玄秘,認為是騙人。妄見心思,勿外乎就是從這兩處傾斜,失去中道。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佛陀繼續說:「舍利弗,你們這些聲聞以及菩薩,應當知道這個妙法是諸佛的秘要。能為末法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廣贊一乘道。」

舍利弗等聲聞及菩薩先前修行的本來就是一佛乘。佛陀為了恆順眾生的緣故,方便冠之以三乘名相。如今一點破,這些聲聞及菩薩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秘要。佛陀希望這些懂得秘要的弟子們亦要向三世諸佛一樣,以一佛乘教化大眾。

在五濁惡世時,有兩類大眾,一類是耽樂於五欲的眾生。他們不會進求佛道。這類當來世的惡人聽聞佛說的一佛乘,必然迷惑不懂而不能信受,往往還會因誹謗破法而墮入惡道之中。另一類是聽到此法慚愧清淨能志求佛道者。此類眾生才是法器,當為這些人廣贊一乘佛道,令他們覺悟成佛。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在偈言的最後,佛陀進一步開示說:「舍利弗你應當知道,諸佛的法就是這樣的,以萬億種方便,隨合宜的時機而說法,那些不習學者是不能了解這個道理的。你們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樣的事,心中就不要有疑惑了。應當心開意解生大歡喜,自知自己當作佛。」

佛陀以萬億種方便隨宜說法,那些沒有修學過佛法的人,道聽途說佛法的人是很難了解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為人起碼的修養之一,亦是保護自己的方法之一。對自己未知的事物而妄加評論者,往往容易遭禍患,更何況是佛法呢?佛法引領眾生覺悟,與佛法唱反調者是在為自己造痴業。某些讀者發表言論時,當三思而後行。

方便品第二(20)

相關焦點

  •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經稱為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更是《法華經》的倡導者。《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恆、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闢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法華經與譬喻師」之「常不輕菩薩品」
    文/賢護在一處聚落市集中,寶唱法師正唱演法華 經道:「受持法華經功德很大,壽命很長,成 就佛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縱使只受 一句、一偈皆當作佛,修行法師能得六根清淨 功德,這在前功德品中已有所闡明。
  • 聞法華經一念隨喜,功德無量 !
    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⒏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⒐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
  • 3D動畫《 法華經 》
    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盤,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
  • 法華經淺釋86開多寶塔
    所有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這三千大千世界,八方計三千二百萬億佛土,每一位佛都派遣一個侍者,用同樣的言辭問訊和供養釋迦牟尼佛。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分身佛派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通力量觀察,看見所有的分身佛都聚會到這來了,每位分身佛都坐在菩提樹下的師子寶座上。
  •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白話文
    白話佛經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敘品第一 以下教法是我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說的
  • 法華經:龍女利根,利在哪裡?(72)
    原以為最難讀懂的經是《楞嚴經》,現在覺得《法華經》才是最難讀懂的。它難就難在每一句話都似有所指,細品處仿佛有無量義。我寫出來的,遠不及其本身的內涵。有讀者問:「提婆達多品中的龍女為啥能速成佛?」這就是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了。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法華經:你從哪裡來,為什麼你會欣然接受這部經(55)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闢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法華經不以女人生欲想相
    法華經不以女人身為欲想,就為女人說法。因為女人對色身執著,比男人重。你看女人天天化妝打扮,這個就是身體之欲。這個身體之欲,導致女人修成,頂多是地仙,達不到天仙。能去天上,但常住地上比較多。那一般人去廟裡求事情,很感應,一般都是地仙在管的多。和土地靠的畢竟近。女人身會讓人起欲望之想,因為人是欲界。但法華經則不以女人身得欲望之想。法華經會降低人的淫慾。法華經要在很乾淨地方念。不乾淨就不要念。樓上住人,也不要在樓下念。現在人都住樓房怎麼辦,跑到窗臺外面念。
  • 法華經:菩薩如何才能滅掉怖畏心?(77)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接著,世尊以偈言的方式重複宣說了「菩薩行處和親近處」這個義理。增上慢人,大概有三類。一類是貪著小乘的三藏學者。有的學者雖然讀遍了經藏、律藏、論藏,但他只求自了,不求大乘,故而悟境止步於小乘,不能繼續增上。第二類是破戒比丘。有的比丘不懂得無差別中不礙差別的道理,又自以為懂得了一點空性,故而不把戒律當一回事,恣意破壞戒律。
  • 法華經:為什麼龍女說要成佛,就能迅速成佛?(73)
    令天人見了皆能擁戴仰慕,龍神見了都恭敬尊重,一切眾生之類,無有不尊奉者。我又因聞法華經而成就了無上菩提,而這個事情只有佛才能證知。我現在闡明法華大乘法,是為了度脫一切苦惱眾生。」龍女的這個證道偈子,亦是從法、報、化三身一體的角度來闡述的。其法身真覺已經「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
  • 莫高窟《法華經變》:一幅完整的天上人間、神人交融的山水人物畫
    莫高窟唐代的《法華經變》(包括《普門品變》和《觀音經變》)共計四十鋪,佔莫高窟《法華經變》的一半,是莫高窟繪製《法華經變》最多的一個朝代。初唐時的《法華經變》在隋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所表現的品數不多,規模也不大,位置也不顯著。盛唐時《法華經變》達到了鼎盛時期,品數增多,規模變大,位置顯著,通壁繪製。而且藝術表現手法精湛、新穎,達到了最高峰。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法華經:為什麼集佛分身於一處,就會見到如來全身(62)
    此邊讀邊聊系列,能夠寫出來的文字往往不及義理的十萬分之一。我若都寫出,只怕一月也寫不出一篇文章。讀者姑且將此文字作啟發參考用。畢竟,真正的覺悟還得靠自己。法中自有無量義,要相信自己的覺性。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 白話佛經之 法華經 敘品第一
    白話佛經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敘品第一 以下教法是我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說的
  • 法華經:十六王子成佛修行的八類方法(44)
    沒有這件事,總有那件事。忽然覺得,能夠安安靜靜地寫文章也是需要福報的。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稀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 佛說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可以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來否定?
    佛還說:「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佛又反覆強調《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我在上一篇《佛經浩瀚,哪部是諸經之王?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中已經列舉了一些。網上一直有人讚揚《法華經》,也一直有人對佛苦口婆心的教言視若無睹,以一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或「萬法平等」來抵消佛的經王之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四講
    菩提心就是覺心,根本沒有一個法的功德能勝過菩提心,就像寂天菩薩所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舍菩提心」。那何為菩薩發心?楞嚴經講:」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所以,我們要發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深深的思維:人身難得,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
  • 【身肉手足】 法華經名相概念 序品第一
    【身肉手足】法華經名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