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為什麼集佛分身於一處,就會見到如來全身(62)

2020-12-23 經典悅讀

那一天寫著寫著,忽然似有所感,停下來就參悟了起來。如今回過神來重啟更文之心,查看前面最後一次發文時間,不知不覺間居然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了。更新得有些慢,實在抱歉。

此邊讀邊聊系列,能夠寫出來的文字往往不及義理的十萬分之一。我若都寫出,只怕一月也寫不出一篇文章。讀者姑且將此文字作啟發參考用。畢竟,真正的覺悟還得靠自己。法中自有無量義,要相信自己的覺性。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這時候,大樂說菩薩因為如來威神力加持的緣故,而對佛陀說:「世尊,我等想要見到此佛之身。」

我曾暗自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我見到了七寶塔,聽到了七寶塔中的聲音,大概只會覺得這是一種神變現象,不會想到此七寶塔中還會有佛身。

法會大眾大概也是這種情形。他們不知道七寶塔中有佛身,自然發不出願見佛身的願望。為了能夠繼續深入法義,在佛陀的加持下,大樂說菩薩問出了這個問題。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佛陀告知大樂說大菩薩說:「此多寶佛有深重願力,若是我之寶塔為了聽聞法華經的緣故,出現在諸佛面前的時候,如果大眾中有人希望我的佛身示現在四眾之前,則那尊佛在十方世界說法的一切分身佛,都要集中在一處,然後我的身就會出現了。大樂說,我的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如今應當集於一處。」

關於集分身佛的問題,我參詳了很久,這似乎類似於專心致志、制心一處的意思。

就好比,眾生的每一個心識都是其分身,但眾生的心識分身是散亂而無明的。因此,他們在平常生活中常常渾渾噩噩,隨著業力之波濤而逐流,如同豬八戒撞天昏,是好是歹,全然自己做不了主。

生佛不二,佛陀的每一個心識都是其分身,只不過佛的分身都是覺悟的,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幻化的。無量心識有無量分身,將所有分身歸集一處,即是無量色身三昧,這就能見到七寶塔中的如來全身。

這也是一個法。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凡夫要成佛,就要收住自己的散亂心,就能見到自己肉身七寶塔中的如來全身。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聽到佛陀這麼說,大樂說菩薩進一步請法說:「世尊,我等亦希望見到世尊的分身諸佛,禮拜並且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這時候,佛陀放出白毫一光。在光的所照之處,大眾當即見到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如恆河沙數一樣多國土以及諸佛。

那些國土,都是以玻璃為地,以寶樹、寶衣為莊嚴具。有無數千萬億的菩薩充滿其中。國土之上普遍張設寶幔,寶網羅。那些國土中的諸佛,皆以大妙音聲而為眾生說種種法,還見到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土中,亦為大眾說種種法。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凡是白毫相光所照之處,都是這樣的情況。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也許是感應到了白毫相光所傳達的訊息。這時候,十方國土的佛陀各自告訴本國的眾位菩薩說:「善男子,我現在應當前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惟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有什麼樣的眾生,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土。住相穢心眾生感召的是穢國土,不住相淨心眾生感召的是淨國土。

釋迦牟尼佛無量分身來集,此時的娑婆世界,當即也隨之變得清淨。清淨的琉璃為地,種種寶樹莊嚴,以黃金繩分界出八條道路。原先凡夫所見的聚落、村營、城邑,以及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統統都看不見了。

國土中遍燒大寶真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寶網、幔帳羅列覆蓋在其上面,懸掛種種寶鈴。除了留下此法會的大眾之外,其餘的天人都遷置在了他方國土上。

此時的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的無量分身佛、諸大菩薩以及法華會的大眾,他們都是明心見性者,故而住在娑婆本性國土中。而天人沒有明心見性,他們只能見到五蘊妄想國土。

「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說是遷移而未遷移。對於沒有明心見性者而言,這時候的天人,就好比是一個沉醉在小說裡的人,他的心在小說裡,於所居之處渾然不見,猶如他土一樣。

《邊讀邊聊法華經》(62)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淺釋86開多寶塔
    你用我們所帶來寶花供養釋迦牟尼佛,然後要像我教你這樣說:「那一位佛,叫什麼名字。也和大家都一同願意開多寶佛塔,令大家來看看多寶如來。」與欲,就是也有這種願力、有這種心。所有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這三千大千世界,八方計三千二百萬億佛土,每一位佛都派遣一個侍者,用同樣的言辭問訊和供養釋迦牟尼佛。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
  • 法華經:為什麼龍女說要成佛,就能迅速成佛?(73)
    從心識看,我們見到的任何一處身相,無一不是心識化現出來的。比如,在自他分別中,自心識化現的魂魄身、肉身等,常常被認為是「我」或者我寄居的地方,歸為己身。而他心識化現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以及其它非己身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身。
  • 法華經:你從哪裡來,為什麼你會欣然接受這部經(55)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陀繼續告訴藥王菩薩說:「如來滅度以後,若是有人聞此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授他們無上正等正覺記。」
  • 聞法華經一念隨喜,功德無量 !
    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抄寫、讀誦、學習法華經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印光大師文鈔》中雲∶法華奧典,位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法華經》令一特殊之處是,只要讀過一遍,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哪怕讀過一段,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這一段。此經功德浩瀚博大,不可思議,是一本具備金剛性、成佛的經典。《妙法蓮華經》關鍵詞就是"妙法蓮華"這四個字。
  • 法華經:龍女利根,利在哪裡?(72)
    眾生皆在法性中,與諸佛共一法身。然而眾生帶著墨鏡看世界,故而於差別相中見不到無差別的自性本土。當他們明白了法華義理,摘下墨鏡時,就能見到自性本土了。此土和多寶佛的本土無二無別,說是「還」,實則不動。所以,「當還本土」,是還自性本土。從這個角度出發再來看這句話。「下方」指塵性,為一心三藏之不空如來藏。
  •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經稱為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 3D動畫《 法華經 》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 《法華經》裡講佛的無量分身在多個世界說法,是平行宇宙嗎?
    在釋迦摩尼佛講《法華經》時,地上湧出一座寶塔,古佛多寶如來也發聲讚嘆!這時,大樂說菩薩向釋迦摩尼佛請求道:「世尊啊!我們不僅願意見到多寶如來的全身,還祈願見到世尊您的分身佛。趁此機緣,我們一定至誠頂禮,參拜供養。」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佛陀繼續說:「文殊師利,如來滅度後,在末法中想要說此《法華經》的人,應當住在安樂行中。」這裡的安樂行,是第二安樂行。
  • 法華經:值遇法華有四難,什麼樣的人能讀此經(20)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佛陀見到無量以恭敬心來到此法華會所者,都是志求佛道者。知道他們曾經從諸佛聞種種方便說法。如今見到他們,釋迦牟尼佛當即動念: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間,就是為了說佛智慧,現如今說法,正逢其時。
  •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白話文
    從阿鼻地獄一直到三界的最高處,各個世界中的六類眾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在六道之中輪迴,行善作惡之業緣及其各自引發的好與醜的果報,皆在佛的白毫光中一展無餘。在釋迦佛的白毫光中,還看見了聖中之主,猶如獸中獅子一般的諸佛,他們在為眾生演說最為微妙的經典。佛的聲音非常清朗,非常柔和,以這種動聽悅耳的聲音講經說法,教化無數億萬菩薩,其法音之深奧微妙,令眾生百聽不厭,深信不疑。
  • 法華經:貧子認父記,聲聞弟子們的信解過程(31)
    「覆以寶帳」喻從六根證圓通,「垂諸華幢」喻從六塵證圓通,「香水灑地」喻六識證圓通,「散諸名華」喻從七法性證圓通。他見到舍內「羅列寶物,出內取與」。出者,比喻世間眾生要出世間的種種解脫法寶;內者,入也。比喻出世間聖者入世間救度眾生的種種成就法寶。這個窮子見到了這樣的情形,感覺其父的威德特別尊貴。
  • 天上天下無量萬法如來悉知,為什麼?
    019 法華經 序品一  再比如,人死了以後,我們給他送往生,死人還笑起來了
  • 白話佛經之 法華經 敘品第一
    從阿鼻地獄一直到三界的最高處,各個世界中的六類眾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在六道之中輪迴,行善作惡之業緣及其各自引發的好與醜的果報,皆在佛的白毫光中一展無餘。在釋迦佛的白毫光中,還看見了聖中之主,猶如獸中獅子一般的諸佛,他們在為眾生演說最為微妙的經典。佛的聲音非常清朗,非常柔和,以這種動聽悅耳的聲音講經說法,教化無數億萬菩薩,其法音之深奧微妙,令眾生百聽不厭,深信不疑。
  • 佛說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可以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來否定?
    若是按天台宗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來看的話,《金剛經》是第四時「般若時」,兩權一實,《法華經》是最後的「法華涅槃時」,唯實無權。《金剛經》是通教經典,《法華經》是圓教境界(參看我的文章《對號入座:你屬於哪種信佛類型,修行在哪個次第?》,此處不贅述)。當然是以後論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而且以此句來否定經王之說,是緣於對此句的一知半解,那麼「萬法平等」究竟什麼意思呢?
  • 法華經:貧子認父記,為什麼聲聞法是最上乘的成佛法門(32)
    師子座在一切法的頂端,一切法(眷屬)都圍繞這個頂相,侍衛體現這個頂相。計算金銀寶物者,比喻觀修思維心的真妄。真心和妄心的義理。《楞嚴經》從各個角度辨析真心和妄心的義理,這就是「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前些天一位師兄交流《楞嚴經》,他把一切法通通歸於「妙覺使然」。
  •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白話文)
    有此法要在此塔中的緣故,塔即變為重疊無有縫隙、如同胡麻子一般的無量俱胝百千如來之身,應當了知也是猶如胡麻子一般百千俱胝如來全身舍利的積聚,乃至八萬四千法蘊也在這其中,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頂相也都在其中,由此勝妙之事,此塔所在的地方,即有大神驗,其殊勝的威德,能圓滿一切世間吉慶。」 這時大眾聽聞佛陀如此宣說,都遠塵離垢,斷諸煩惱,得到法眼淨。
  • 法華經:菩薩如何才能滅掉怖畏心?(77)
    不會以自己讀《無量壽經》的一點覺悟而否定他人讀法華的覺悟。如此,就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明師。在唐宋僧人的傳記中,常見到這樣的故事。求學者想要跟隨某法師修學,某法師卻告訴他:「你的造化不在我這裡,你應當去某處找某法師。」求學者隨其指點去參訪那位法師,果然很快就明心見性了。真正的明師,是不會分別並執著於某個法相的。
  • 淨空法師:如來的心印,就是這一句佛號,勸我們求生淨土
    回去之後,回去一問,兩年前過世了,墳墓還在那個地方,不可思議。  我們知道,佛菩薩無盡的慈悲。像我們上一段末尾所講的,慈悲到極處,幫助我們苦難眾生,為我們做這個示現,堅定我們的信心、願心。我們只要照做,沒有不成功的,沒有不往生的。往生就是圓滿成就。這是做了徹底究竟的示現,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沒有聽過一堂課,四個人都一樣。
  • 同誦一卷經 | 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蒭、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fēn)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