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四講

2020-12-23 覺行自在人生

上一次已經說了,要修學這兩部經典,行者首先要選好同學,同時要選好明師善知識,因為這兩部經典裡面就是講反聞聞自性,攝心為戒的耳根圓通頓悟法門,是教菩薩法,所以,行者也要觀察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菩薩發心?菩提心就是覺心,根本沒有一個法的功德能勝過菩提心,就像寂天菩薩所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舍菩提心」。那何為菩薩發心?楞嚴經講:」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所以,我們要發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深深的思維:人身難得,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目的是升起究竟的出離心,這個出離心的標準就是對人間安樂不起剎那的嚮往。如果這個基礎打不好,其他的一切都進行不了。也修不出大乘的基礎菩提心,修不出菩提心是不可能承載這個菩薩法的。難得的寶貴人身已經得到,難遇的明師善知識已經遇到,尤其是更難值遇的正法,以及正法的無上法耳根圓通頓悟成佛法門,已經值遇。此時,我們要腳踏實地依照兩部經典的教法證法教言修行,不要虛度暇滿人身。

大昭寺

《大乘妙法蓮華經》是這樣講的:「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當今正值見解濁的時代,福報淺薄的行人,往往是法越甚深,信心越小。假設你覺得不用如理依止法脈傳承的明師善知識師父,只是依靠表面聽聞聽聞、表面理解理解、懂得辯論的運用方法就能輕而易舉通達甚深的法,那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就像一位高僧大德所說:「縱經百年勤思維,若無宿修成熟因,具大智慧極精進,然卻不能通達也。」所以,剛剛聞思的初學者不要輕視深法、無上法。佛宣說法華經時有五千多人退席是什麼原因呢?法華經裡是這樣描述的:「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所以說聽聞大乘法不能少福德的,福報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福報就不能承受大法。

寺院

因為這個無上法是用耳根來修的,那首先我們的耳根要有功德才能聽聞這個大乘法,並且會用耳根反聞自性,徹法底源,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就講耳根的千二百功德,「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怎樣才有清淨常耳呢?法華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受持是放在前面的,就是接受領悟再去行持,通俗說,依法華經的真實義去行證。《法華經》:「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怎樣持淨戒呢?在楞嚴經可以找到,就是卷六講的四種清淨明誨:1.斷淫,」淫心不除。塵不可出「。2.斷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3.斷盜,」偷心不除。塵不可出「。4.斷妄,」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楞嚴經第八卷的」洗滌其器,後貯甘露「,漸次三位:」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滅除。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真修斷五辛,正性斷殺盜淫妄,違業六根清淨不流逸,入流忘所,旋元自歸。這才算持淨戒,這是行證涅槃四德中的淨德。何為涅槃四德?涅槃四德:一旦證入涅槃,就會具有真正的常樂我淨。因涅槃的體性有四種功德。恆常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德;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德;得大自在,是主是依,性不變易,名之為我德;解脫一切垢染,名之為淨德。

釋迦牟尼佛等身像

楞嚴經是這樣做譬喻的:「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精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盤清淨妙德」。沙土比喻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精水比喻清淨六根,也即六根合覺背塵的狀態。凡夫是還未見性的未來佛,他們六根為賊,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那怎樣去超越呢?楞嚴經是這樣教我們的」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佛陀教我們從根解結,凡夫觀世間、業果、眾生都是被黏住的著相的,就是被人事物所轉,」眾生循諸色聲,逐念流轉「,這是最好的形容。難怪古德皆云:」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世間糟粕書」。你看,捐字用得非常貼切,是大勇猛,主動發心大方的捐棄,而不是壓抑不情願強迫的放棄。真修就是一個根塵脫黏、離幻、解結的過程,背覺合塵就會根塵黏合,著相就產生妄識,華嚴經云:「知見立,無明本」,煩惱就會川流不息,諸行無常,產生輪迴過患。佛在楞嚴經的教言是這樣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撥一根,脫黏內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隨撥一根,脫黏內伏,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正是「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止觀,不止如何觀?根塵脫黏就是止,塵為緣,所以叫塵緣,楞嚴經·雲·:」三緣斷故,即菩提心「。三緣是殺盜淫業,汙泥不靜不沉不去精水不現,去泥純水才是永斷無明!入佛的知見才能」觀自在「,否則,用六識的知見來觀還是無明本,所以楞嚴經云:」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這個」心目「就是我們不生滅的心,也是我們的第三眼,也稱佛眼、慧眼、靈知心、如來藏、自性,道家稱泥丸宮,基督天主教稱上帝、我的父、主、天國,密宗稱明點。

《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怎樣才是無為法,就是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用我們的不生滅心,佛的智慧,佛的知見,去觀照一切的事相,《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為無為,一心照了。如何圓照遠離顛倒夢想?楞嚴經有答案:」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以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沒錯,正是觀世音耳根圓通頓悟成佛法門。《楞嚴經》裡還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用耳根修超過所有其它的方法,使用耳根圓通法與不使用,好比一天成就與一劫才成就的對比,一小劫約一千六百萬年,一大劫約十二點八億年。

釋迦牟尼佛等身像

《佛說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諸佛都是福慧具足的,《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不相信是善根福德因緣還未具足,繼續努力,福慧兩足尊,自然明了。南無阿彌陀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本文由覺行自在人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二講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金剛經》都是大乘經典,是了義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大乘了義經都是佛所證悟的真理實相,佛法因度眾生才有,佛不度佛,佛法對眾生就好比藥方,是對治眾生種種煩惱病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兩部經典,如果我們見聞轉誦只是小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大乘妙法蓮華經》云:【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如何修學這兩部經典第八講
    1、現在開始講《法華經》的重點密音,這個可以在《六祖壇經》裡找到答案,僧人法達,常誦法華經,已超三千部,未解經義,尋六祖求解,六祖偈曰:「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接著問發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六祖說:「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佛弟子稱為「開悟的楞嚴」。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稀有難得。
  • 這5部佛教經典,你讀過幾部?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陀教法的凝結,也是佛弟子依止和修行的指南。佛陀所說諸法,由其弟子阿難尊者匯集並編定,以留傳後世。佛陀涅槃之時,告誡弟子要以法為依、以戒為師,作為一名正信的佛弟子,誦經念佛自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佛教「三皈依」裡有唱到: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佛教經典 |《妙法蓮華經》卷六 (094)
    《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偏重在空性。
  • 佛教經典 |《妙法蓮華經》卷六 (090)
    《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偏重在空性。
  • 《楞嚴經》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第一百五十二段)【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佛說:摩登伽作淫女的習氣很重,無心修學,但也在這楞嚴大神咒的威力暗助下而迅速證得了「無學」果位。「無學」在《成唯識論》卷三中解釋說:「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阿羅漢為聲聞四沙門果之一、為小乘之極果。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也可這樣講,妥妥一代時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經文中都有體現。雖然涵蓋面極廣,但又都能詳細闡述,故而也被稱作修行要門,成佛真因。再加上經書由唐初宰相房融潤筆,文辭華麗優美,所以完全不必為經義晦澀而苦惱,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後文,用後文推導前文。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 佛門歷代高僧對楞嚴經之評價——真佛弟子必讀!
    至五祖山參謁法演,蒙其印證。從文照法師學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與佛鑑慧懃、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被譽為叢林三傑。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禪門龍象。曾於夾山之碧巖,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巖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一日大師偶見寂音尊者所著的《楞嚴尊頂法論》嘆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長財,百緡勸發」。大師徵引《楞嚴經》非常多,詳見於《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有淫慾還在欲界,如何脫三界?壓抑欲望,使用的是第六識意識心,識心未轉智前還是客、塵,唯識轉智才會亭主,才證空性。《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是由妙覺位更斷最後一品度眾生時隨緣所用之身相,只有斷了這個「隨緣身相」,才能進入到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中去,這個隨緣身相,是菩薩在妙覺位上要斷的最後一品根本無明,斷掉這品根本無明,就入住妙覺地了,也意味著成佛了。這品根本無明就是菩薩在成佛前要斷的:第四十二品根本無明。
  • 經典闡釋 ‖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001) - 宣化上人原聲講解
    在「五時」來講,又比方「食時」,就是太陽大約在早上九點到十點鐘的時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學,大乘人也可以學,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這種經典。第四個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於化法中,般若屬於別教。別教,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怎麼叫「別教」?
  • 【金剛辨經】031-修行人如何看待「楞嚴咒」?
    在前面四卷,講的都是明心見性。從第四卷末後就開始講「悟後起修」的法門。所以,佛祖便作了這番總結——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正常要講的法前面已經講完了,如果你在教別人的時候,遇到宿習太重的人,那你可以教他們念這個咒。金剛老師:大家現在明白念「楞嚴咒」的作用了麼?隨風:明白了!那個宣化上人講的【《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而說的】完全是邪說!
  • 高僧大德對男女雙修及吃肉的評判
    【宣化上人·《金剛棒喝》】所謂密和顯,「密」並不是像我們人所想像的那個密,「顯」也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顯。在佛教裡,「顯」是人人都明白,我為乙說法,甲也會懂;為甲說法,乙也會懂,這是「顯」。「密」就是我為姓張的說法,姓李的他不懂;給姓李的說法,姓張的他不懂,這叫秘密不定,並不說秘密不叫人知道,講什麼雙修呀、單修呀、胡修呀、亂修呀,不是講這個。
  • 法華經:十六王子成佛修行的八類方法(44)
    沒有這件事,總有那件事。忽然覺得,能夠安安靜靜地寫文章也是需要福報的。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稀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也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
  • 學佛必讀的三大經典佛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金剛經》中反覆講了一點: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做好事,不要有任何求回報的心思。無所住!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就開悟了。一切都是心的造作。三、《楞嚴經》此經被尊為「破魔開悟」的寶典,經文緣起於阿難與摩登伽女,阿難被設計困住險些要破淫戒,佛陀命文殊菩薩前往救助,並為阿難開示禪定、破魔神咒並介紹了二十五位大菩薩。《楞嚴經》雖然長,但佛陀在經中細緻開示,佛理講得相當透徹和清晰易懂。
  • 3D動畫《 法華經 》
    《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 《妙法蓮華經》的特色:諸經之王,由信成佛!
    法華楞嚴  楞嚴手鐲  楞嚴吊墜楞嚴牆畫  楞嚴佛機  這是顯示由於「信」而成佛,也是《法華經》的顯著特色。  □久遠成佛:《如來壽量品》中,佛陀從三身如來顯現佛壽量無有期限。經中明示佛陀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種種方便,隨類應化;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只劫,常住不滅。從「久遠成佛」,顯現常住的佛陀,是本經的一大特色。  □慈悲教化:本經藉由各種譬喻,巧妙地顯示佛陀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