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在開始講《法華經》的重點密音,這個可以在《六祖壇經》裡找到答案,僧人法達,常誦法華經,已超三千部,未解經義,尋六祖求解,六祖偈曰:「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接著問發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六祖說:「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六祖說:「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
2、《法華經》原經文是這樣的:「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佛來人世間示現,只做一件大事,就是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令眾生悟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並且,諸佛只用一佛乘來教化菩薩!《法華經》云:「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教菩薩法是什麼法呢?《楞嚴經》有答案!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人成佛皆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頓悟成佛法門」,反聞聞自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未來的修學人及末劫沉淪,不要懷疑耳根圓通法門了,就用耳根來修,超過所有的其他方法!我們的真心與聞性是一體的,與耳根距離最近、耳根最銳利,《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誰能知者。獨佛知耳「。《地藏菩薩本願經》:」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以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從耳門入,圓解本定發慧,通過聞思修,由本慧發圓行觀照入三摩提(本慧之定),圓證識轉智(緣心得自在),內外不迷,定由聞得圓解發,慧由圓行觀照思維出,修證由解行並重燻聞燻修,入佛知見,中道了義,定慧等持、定慧圓融,成就正等正覺,此耳根圓通法門是第一!授記觀世音名號的由來正是這個耳根圓通法門的原因!
3、前面已經講過,《楞嚴經》從第一卷到第四卷上半部分,把一心三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陳述得很透徹,目的讓我們圓解真心的體(空)、相(不空)、妙用(空不空)。佛之知見,乃眾生六根中,所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即是佛性,人人本具,無奈埋沒於塵勞煩惱,垢染心中,雖有若無,經云:」身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佛為開其本有家珍,使得離垢清淨故。經云:」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此即題中如來密因!此正是開佛知見。
4、從第四卷下半部分到第七卷上半部分,如來密因得圓解後始開圓行,經云:」理解雖圓。非行莫證「。理雖頓悟,事須漸除。佛之知見,眾生鹹認惟佛獨有,而眾生無分,不知人人皆有,故佛為指示,尋常日用中,眼根見色,耳根聞聲,乃至意根知法,一一無非佛之知見。知見二字,包括六根中性,六性只是一性,迷則眾生知見,悟則佛之知見,《六祖壇經》云:」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故臨濟祖師云:『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是也。
楞嚴會上佛敕文殊簡擇圓通。了揀諸門。獨選耳根。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用耳根圓通方便,旋汝倒聞機,脫黏內伏,伏歸元真,入流成正覺,習氣成暴流,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眾生合塵迷本聞,染塵知見立,此無明本,佛因機逗教,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既經如來開示,而眾生自當依教觀心,依理起行,但肯迴光返照,照顧二六時中,見色、聞聲,乃至知法,畢竟是誰?照到日久月深,自有豁然貫通,悟明本來是佛時節,方信聖凡不二,生佛平等。即要反聞聞自性!此即題中修證了義!此乃示悟佛之知見。
5、從第七卷下半部分到第十卷,圓行中圓證,眾生心光外洩,則名為出,依染緣則成十二類眾生顛倒及世界顛倒;若肯時時反觀內照,照到一心本源,則名為入;入無所入,即始覺智,照本覺理,照到惑淨智滿,轉八識成四智,是為入佛知見道故。《法華經》云:「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無漏「在楞嚴經有提示:「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攝心之法,正是耳根圓通法門,反聞聞自性的方法。《法華經》再次明確:「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耳根圓通法門,得到此法門的傳承,用耳根來修,定為止,慧為觀,止觀雙運,性相心齊證。
《六祖壇經》云:「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證得具足佛三身四智,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上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體大悲,智悲雙運,任運自在,出世入世,入諸國土,應身化物,無作妙力,一切無礙。經中由三增進起,乃至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雖談證位,未盡行因,此即題中諸菩薩萬行!此乃悟入佛之知見。
6、楞嚴經與法華經都是佛在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為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亦為諸教總因緣也。《六祖壇經》云:「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
7、修行離不開戒定慧,離不開聞思修,離不開解行並重,更離不開世間與出世間同修,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巧把塵勞作佛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瑜伽師地論》云:「為於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這些能隨心所欲、能夠證得解脫自在的,是自己證到的。但是,能不能到達隨時自在的果位呢?那又是個問題。譬如悟了道,明了理,《楞嚴經》也說,「理須頓悟」, 但是你事相上沒有證到,身心都沒有轉化,就是沒有得果位。臂如講空,空的思想、道理都到了,但是空不了,一天到晚都在煩惱妄念中,都在七情六慾的變化之中,當然不能得自在。真得了自在,還要證到自在果,有成果。所以要長期地練習,無間斷地練習。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功夫,都要互相間雜地練習。
《瑜伽師地論》云:「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燻修成就。」乃至世間法的有漏果,也要隨時修出世間法,無漏果現前,則能超越跳出世間,得無漏果。還要再進入世間來練習,磨練自己,燻修自己,考驗自己,要世間、出世間並進並修才能成就,也就是無漏有漏並修才能成就。
《瑜伽師地論》云:「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於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於諸等至獲得自在。」修道的人想進入定境,馬上就可以在這個地方、差,智慧也差,肚子也胖起來。所以千萬要注意,定是"是處、是時、是事」, 隨便要入哪一種定,就入哪一種定的;就是在冷廟孤僧的境界,也能入到熱鬧光明之定裡,那樣才可以住山。天冷就進入火光三昧,則發暖;天熱就進入雪山三昧,馬上得清涼。就像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七十歲才敢講這個話,才可以得自在。
《瑜伽師地論》云:"等至自在果者,謂於現法樂住,轉更明淨,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剛才講隨時、隨處、隨事可入定,可自在,但是並不一定得果。也就是說,現在父母所生之身,在壽命終結的時候,遷世到哪裡還不知道呢!因為你的果位還沒有把握。什麼是有把握呢?想往生人間或天上,任意寄居,只要一念就可以去了,那才叫做有把握。也就是有能力,有確實的把握,可以去到要去的地方,這才是得果。等於我們有一種特別的護照,可在各國自由出入一樣。所以說雖然得自在,不一定得自在果,什麼是證得「等至自在果」呢?不管在家出家,以現在現行晝夜六時,不管有無做事,「於現法樂住」,都住在法樂的境界裡。樂是身心兩方面都發樂,就是得自在果了。進一步「轉更明淨」,渾身光明清淨,全身氣脈細胞都是非常明淨。我常說有些做功夫的,臉上又不明又不淨,至少外形也應該明淨,當然內在更要明淨。由於功夫到這個境界,可以得到小乘果位的「不退道」,不會退轉,也不下墮了。
可見,戒定慧三無漏學,定慧力莊嚴,是講真功夫的,不但會解佛意,還能自覺覺他,解行並重,知行合一,得佛無上慧,悟入佛知見,智度眾生,入世出世,任運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