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聖》:一場救贖自我靈魂、讓愛起死回生的旅行

2021-01-09 Bua情感

《一個人的朝聖》讓我們看見了哈羅德傷痕累累的心,也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這部震撼人心的小說是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此書暢銷幾十個國家,2012年入圍「布克獎「。

主人公的壯舉既讓人感動,更帶給人無限驚喜,因為他通過徒步橫跨英格蘭海峽,不但使好友痛苦的肉體在臨終前得到慰藉,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更使自己過去二十年那名存實亡的婚姻起死回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粉紅色的信封

哈羅德·弗萊,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在啤酒廠幹了四十多年,半年前剛退休,因為一直是個透明人,所以工作一輩子沒有升遷、無敵亦無友,退休後的生活更是平淡到除了修剪草坪,吃飯外再無其他事可做。

而他與妻子莫琳更是每天僅限於無實質內容的簡單交談,二十年前的一件事,讓兩個昔日惺惺相惜的愛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形同陌路,妻子偶爾的幾句話也都是極其冷談的,在這樣的關係裡他也早已麻木,因為他內心也一直很自責,可卻再也沒有勇氣去回憶過去。

一天早晨,莫琳突然在郵箱裡發現了一個粉紅的信封,是哈羅德的,她把信遞給丈夫後,丈夫猶豫再三才打開,因為他沒什麼朋友,親人也已離世,他覺得沒有人會給他寫信。

但信還是被打開了,只有短短一行字,讀完後他的臉色變得很難看,他驚恐的張大嘴巴卻說不出話,原來是二十多年沒見的一位老友圭妮,老友身患癌症,向他告別。

他心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他欠圭妮太多,他拿起筆立馬寫回信,想了好多種措辭卻覺得都不合適,二十年沒見了,再次聯繫卻是永遠的告別。

最終他寫了一句:「親愛的圭妮,謝謝你的來信,聽到這個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德羅」 他的語言是那麼無力,但只能寫成這樣了。

寫下地址後他出門去寄信,莫琳問她:「會去很久嗎?」

「到街尾就回來。」他回答。

他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卻始終沒有將信放進去,一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他要走去貝裡克郡看圭妮,他堅信只要他走,好友就可以一直活下去。

你無意中的一次鼓勵可能改變一個人

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冒出這種念頭,就算走下去,癌症患者也是無法康復的,可他依然想要這樣做,腦子裡邊想邊走,等到經過一個加油站時,他準備吃點東西再繼續走。

加油站的女孩問他:「要加油嗎?」

原本就不善言談的他不好意思地告訴女孩,他的朋友患了癌症,他想走著去看她,希望她能活下來。女孩聽完後立馬說:「我支持你,只要你走下去,你的好友肯定可以活下來。「

聽了女孩的話,本來心裡沒底的哈羅德好像莫名有一股力量,渾身有了力氣,他吃完芝士漢堡、喝完飲料立馬就上路了。

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覺得他是瘋子,有的人覺得他只是一時興起,肯定無法堅持下去,也有人被他的勇氣感動,給他打氣加油!

他出門除了隨身攜帶的銀行卡,其他一無所有,甚至連洗漱用品、換洗衣物和鞋子都沒有帶,就這樣決定了。

有時自己也會在心裡打鼓,從他居住的英國西南小鎮走去英國東北部的貝裡克郡,他不知道路線,不知道大概需要多久,也不知道路上會發生什麼,可他就這樣開始了。

當莫琳得知哈羅德要走去貝裡克郡時,如哈羅德所料,她只說了一句:「我不這麼認為,你不可能治好別人的癌症。「

哈羅德這次卻沒有洩氣,告訴莫琳是一個加油站的女孩鼓勵了他,讓他有信心這麼做能讓圭妮活下來。

莫琳接著說:「別忘了你今天出門連手機都沒帶。「

哈羅德試著反駁,莫琳接著說:「再說了,你晚上睡哪兒?「

「我不知道。「哈羅德聲音越來越小,」拜託,我真的要去,我決定了。「

就這樣哈羅德繼續上路了。

努力迴避了20年的記憶被解放了

哈羅德在行走途中,一邊看路上的風景,腦海中卻會時不時想起二十年前,當時他和圭妮是同事,這個身材矮胖總被其他同事取笑的女人,實際上不但工作能力強,而且為人善良,只不過和哈羅德一樣為人拘謹。

而本來交集不多的他們,因為一次偶然在辦公室相遇,哈羅德發現了圭妮正在哭泣,安慰了她,後來他們被老闆安排一起去一家店查帳,圭妮是財務圭妮,雖然其貌不揚,身上看不出任何女性的特徵,但超強的能力使哈羅德對她刮目想看,而圭妮的悄然離職成了哈德羅一輩子的虧欠。

出來的這段時間,他走哪歇哪,每天儘量多走一些,第一周平均每天走8英裡,可他的腳早就滿是水泡和傷疤,腿像是被撕裂一般疼痛難忍。

因為沒帶換洗衣服,他只能在旅館將衣服洗了再穿,有時衣服還是溼的,卻不得不上路,他晚上從來沒有睡過一次安穩覺,因為夢裡不是他的父母就是兒子戴維和妻子。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努力迴避的記憶。

一個地方接一個地方走下去,他腦海裡一張張畫面終於又回來了。

他的成長裡浸滿了孤獨和寂靜,仿佛他從來都不被看見,父親酗酒,母親從來沒有正眼看過他,他總是想盡各種辦法逗母親開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13歲那年母親還是離開了,他一直無法擺脫母親離開後父親癱坐在椅子上等母親回來的畫面。

父親在母親離開後倍受打擊,每過段時間父親總會帶回一個女人,不斷更替,16歲時父親塞給他一件大衣和一張車票,讓他離開了家。

他想像如果他不是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他可能就能幫到兒子戴維,戴維可能就不會離開。

在一家旅館他看到了一對推嬰兒車的年輕夫妻,突然戴維兒時可愛活潑的臉出現在了他的眼前,他渾身顫抖,眼睛變得模糊,如果在戴維衝向海裡時,他不是先解鞋帶而是直接扎進海裡,莫琳和戴維是不是就不會跟他產生隔閡。

莫琳一直覺得兒子的離開跟他有直接關係,他也默認。

莫琳好像天生就會當母親,而他總是那麼木訥笨拙。

兒子對他也是嫌棄鄙視的。

想到這些他的心猛地一抽。

形形色色的相遇

想到這些他覺得頭暈身體沉重,他暈倒在地上,被一好心女人接回家中。

這是一個來自斯洛伐克的醫生,跟男友來到英國後,卻發現自己的男友早有妻室,男友走後,她一個人生活。

睡了一夜他要再次出發了,女人不但為他免費提供了食物和住宿,送了膏藥,膠帶,還拿出自己男友的徒步旅行包和一雙運動鞋給他,並提醒他走這麼遠的路要勞逸結合。

有一天,在路上突然有人問他是不是朝聖者,說在電視看看到過他,原來他的故事被媒體報導了。

因此,現在有很多人慕名跟隨他,有的跟著走一兩天,有的走十來天,還有一起走幾周的,每個人的目的不一樣。

這些追隨者當中有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哈羅德對他格外照顧,即使眾人排斥他,說他另有企圖,哈羅德始終不在歡,只因這個小夥讓他想到了自己的兒子,他想要彌補戴維,卻再也無機會。

還有一個叫裡奇的,他能言善辯,很有號召力,他覺得這些人是個組織,應該有統一的服裝,並且定規矩,他提出很多意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之,他的目的是做好公眾宣傳,通過媒體曝光讓自己藉助此事名利雙收。

哈羅德想起這一路上見過的人,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但沒有誰讓他覺得奇怪,他想到自己的人生,表面上看平談無奇,實際上卻藏著太多黑暗與磨難。

這些人的想法與哈羅德的初衷完全背離,他們的出現也使哈羅德沒法按原計劃行走。

後來裡奇為了搶風頭,離開哈羅德自己搶先到達貝裡克郡,並宣稱哈羅德因年齡太大,身體和心理狀況不佳,無法到達已放棄,而他要代替哈羅德完成他的心願,拯救圭妮。

莫琳在電視上看到裡奇的言論不由得冷笑「一個連圭妮是誰都不知道的人,卻說自己是為拯救圭妮而代替哈德羅行走,可笑之極!「

有些人靠近你,是仰慕你;有些人走進你是想了解你,還有一些人是想利用你,不管是哪一種,這些人都只可能陪一一陣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必太在意!

夢想離你只差16英裡的堅持

當這些追隨者一個個相繼離開後,哈羅德覺得自己一個人輕鬆了不少。他又可以睡睡袋,喝自己煮的水,遇到什麼吃什麼,他恢復了一天走8英裡的節奏。

有一天,天上烏雲密布,樹林陰森,想到自己的兒子和莫琳,他身子變得沉重,後來竟覺得沒有一絲力氣,行走變成了一隻腳在另一隻腳前的疊加。

每挪一步都變得異常艱難,他突然想起莫琳的話,他也覺得自己不可能到達,他很想放棄,他很想告訴莫琳她想回家。

他走進市區找到一個電話亭,打電話給莫琳,可電話那頭的莫琳告訴他,不要放棄,

這出乎他的意料,這次二十多年來她第一次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莫琳問他在哪,可他說不出來,莫琳告訴他別著急,自己會幫他查,半小時後莫琳再次打來電話告訴他,他離貝裡克郡只有十六英裡了

莫琳鼓勵他先找個地方好好睡一覺,再繼續趕路。

這一晚他睡得很好,夢中是第一次與莫琳相遇的場景,莫琳是那麼漂亮,想起戴維衝進海裡之前,他和莫琳的關係是那麼親密,有說不完的話,每年一家三口還會出去旅行。

經過87天,走過627英裡,哈羅德終於到達位於貝裡克郡的聖伯納丁臨終關懷療養院。

因為疾病的折磨,躺著病床上的圭妮身體瘦小得像個孩子,腫瘤惡化,半邊臉上也長出了腫瘤,舌頭沒了,圭妮無法說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到老友的那一刻,淚從圭妮臉頰流下,她笑了。

在等到老友到來之後,她笑著安然離開了。

莫琳幡然醒悟

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時間裡,莫琳一開始是憤怒生氣,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接著是擔心,後來當她整理哈羅德睡的房間時,發現他床頭的兩個相框,一張是自己與戴維的,另一張是學步的戴維與哈羅德的,哈羅德的手扶著兒子的身體。

她驚詫地發現這麼多年她一直怪罪哈羅德,覺得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從來沒抱過孩子,翻開封面落滿灰塵的相冊,她這二十年一直不願觸碰的東西。

她驚人地發現,其實哈羅德一直在默默地陪伴兒子,當年兒子落水,她覺得哈羅德差點讓兒子溺死,而作為母親,她自己當時只是驚恐地喊叫,也並未跳進海中去救兒子。

天呢,多麼可怕的事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麼多年,她一直不願意面對兒子已經死去的事實,總覺得兒子的死哈羅德要負主要責任,他忘了自己是母親,也該承擔同樣的責任。

她是多麼的冷酷自私呀!

她好想此刻就打電話告訴哈羅德這麼多年她錯了,可終於還是沒能鼓起勇氣。

她卸下了自戴維離開後就掛上卻從不拉開的窗簾,開始出門,嘗試每天做一件不同的事,她終於不再每天對著空蕩蕩的房間和戴維對話。

愛情起死回生

哈羅德渾身被悲傷佔據,他走出療養院,獨自坐到街上的一把長椅上,即使他徒步跋涉627英裡,依然沒能擋住圭妮生命的逝去。

如果時光倒流,他能做些什麼讓兒子活下來,而不是在抑鬱的折磨下,酗酒、痛苦不堪而上吊自殺呢?

他可以原諒自己的父母不想要他,不教他怎麼去愛,甚至不教他怎麼表達出來,它可以原諒他父母。

他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來。

「你好啊!陌生人。」她在他身旁坐了下來。

他沒有說話。

「你見到她了嗎「她問。

「她是那麼好的一個人,戴維死後我無法接受他在樓頂上吊自殺的事實,我喝了很多酒,把樓上的架子全拆了還不夠,還去啤酒廠砸了惡棍老闆最珍貴的禮物,圭妮替我背了黑鍋,我卻連句感謝都沒跟她說,就再也沒見過。「

「她會記得你徒步穿越英格蘭的壯舉。「

「阿琳,她這麼好的人,太不公平了!「

一路上我想起了很多回憶,你的、戴維的、我父母的,我怕有一天,我會把這些記憶弄丟。「

「不會的,你記憶沒有衰退,你只是很累而已。『

莫琳緊緊抱住哈羅德,直到悲傷散去。

「哈羅德,我愛你!「莫琳輕輕說。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朝聖,一次心靈的救贖,一段與自我對話的旅程
    1個人,87天,627英裡=1009.06km完成了自己的朝聖。奎妮.軒尼斯用寫信的方式完成心靈的救贖與解脫,完成自己的朝聖。在信裡用自述和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以前發生的一切。早就想看這本書了,但一直沒有找到足夠長的時間,沒有靜下心來。直到上班時間又一次被推遲,反而沒有那麼焦慮和期待上班了。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根據弗洛伊德人性三論的觀點,即人性中存在自我、本我、超我。囚犯的自我救贖實際上是超我對於自我的一種約束。本我只是充當了自我和超我的一種平衡緩衝物。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從一出生到咿呀落地,人便開始了自我的一種社會屬性,也開始了自我的救贖。根據聖經中的記載,人一出生便是代罪之身,因此要通過救贖使得自己擺脫苦海。
  • 容不下肉身和靈魂的城市,放得下「伸手黨」的自我救贖
    陳鵬是我的一位「鬱悶病」朋友,今年4月剛過三十歲生日,沒有慶祝,一個人躲回了自己的小房間,在群裡同我們大吐苦水:「三十歲了,連房子的首付都出不起,女友分手,工作瓶頸,身邊的人一個個逃離北上廣,那我呢?走?
  •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一場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一個人,一雙帆布鞋,一段不可能走完的路程。沒有任何準備,沒有裝備,甚至沒有電話和指南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酒廠退休的老人,因一個多年前的虧欠讓他開始了一段救贖之旅。在路上,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的都是別人的故事,但填平的卻是自己內心的遺憾。誰沒犯過錯呢?誰沒有人生的遺憾呢?
  •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極其簡單、樸素的故事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極其簡單、樸素的故事一個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先生,在某一天收到了闊別二十年的友人奎妮的一封信,信中寫道她已患癌症晚期,特地向他告別。哈羅德在悲傷之餘提筆回信,在步行前往郵筒投遞途中,他突然回想起自己糟糕的人生經歷,少年時代母親的離家出走。
  • 與愛有關的救贖和自我救贖,讀霍桑的《紅字》
    正是基於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部偉大的長篇小說《紅字》實際上是一部與愛密切有關的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文學作品。海絲特的勇敢和堅貞不渝,丁梅斯代爾的怯懦和虔誠熾熱,齊靈渥斯的狡詐和陰險邪惡,以及小珠兒的純潔和天真熱情,無不向世人昭示著愛與救贖之間無比複雜的人性存在。
  • 外泌體護膚——一場高質量的自我救贖
    ,不停的自我救贖,並儘可能的幫助他人。EXOSOME外泌體護膚,確實很牛因為它就的目標就是幫您實現一場高質量的肌膚自我救贖而皮膚自我救贖的一個主要工具就是——外泌體 EXOSOME外泌體如何幫助肌膚實現自救呢?
  • 《海洋之歌》|線性動畫的視覺美背後,是一場「自我救贖」之旅
    《海洋之歌》講述了一個關於愛和自我救贖的故事。原本哥哥本和父母幸福的生活在一座小島上,但由於妹妹西爾莎的出生,打破了這一切幸福。媽媽的離開讓父親從此借酒消愁,也無心照顧孩子們;本也將母親的離開怪罪到西爾莎身上,兩兄妹之間產生了隔閡。
  • 一部被稱世界愛情史詩的文學經典,一對戀人的七天自我救贖
    短短的幾天,派拉從原來的自我否定到充滿愛與希望,男友從不敢表白到袒露真心,他們開始逐漸接受自我、他人和世界本來的模樣,以及他們的——天命(布道)。②重獲對自己的掌控感,從覺醒到重生作家蒙田曾說,一個人最壞的狀態就是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和支配。
  • 朗誦|文字,一個人靈魂的獨舞
    人都說,文字是寄託自我情感的一種載體。此生愛上文字,就註定與它結下不解之緣。縱然已是波瀾不驚的年紀,心卻因文字相伴而格外年輕。是猶如春天花露般的文字,美麗了我的心。因而不管走到哪裡,都想帶上一支沾染著生活氣息的素筆,書寫遇見的小橋流水人家。即便「終日錯錯碎夢間」,也要「偷得浮生半日閒」,一個人躲進靜謐的文字世界,一晌貪歡。
  • 我想一個人去流浪,帶著愛帶著情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一個的旅行,不是孤獨的消遣,而是放飛自我的修行!一個人的流浪只是幸福的開始! 人們都說,一個人人生最少要經歷過三次旅行,第一次孤獨的旅行,第二次陪著自己的愛度蜜月,第三次就是陪同家人的旅行!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利研究發現,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自我的觀念,一旦發現自己的行為無法獲得他人的承認,就會自覺地以此為鏡,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性格。
  • 唐代嬉皮士李白杜甫,一直在路上的自由靈魂
    若無知己,又談何思想的碰撞,靈魂的交流?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裡說,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看盡世態炎涼,悲慘流離,終在詩歌中與自我心靈對話,重獲救贖。與自我心靈對話,在時間上,帶著過去的記憶,延展出無限的時間長度;在空間上,隨著旅途的變換而改變坐標,呈現無限延展的空間。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空間在一處匯集,那就是你,你是奇點,生發出一切。兩個維度同時向遠方延伸開去,你是奇點,也完結一切。
  • 十日遊戲 愛與慈悲能否拯救一個人的靈魂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乾舌燥的人明知水裡有毒卻還要喝一樣,我本來無意去愛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愛的萌芽,但我又見到他時,心底的愛又復活了,」、「我貧窮,卑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來到上帝面前時,我們都是平等的」,《簡愛》裡簡對羅切斯特先生的愛帶著宗教般的虔誠和發自內心的平等。
  • 追風箏的人: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就是敢於面對過去
    自我救贖就是要敢於面對過去的自我,過去的事情。陳婷討厭李尖尖的原因是他們知道陳婷最不想面對的真實一面。他們知道她所做的錯事,她不能面對以前的自己,所以她不能面對那些了解她的過去的人。她有遺憾和仇恨,正因為如此,她從來不敢揭開過去的傷疤。
  • 旅行電影 西班牙的《朝聖之路》
    有關西班牙朝聖之路的電影《朝聖之路》,講的就是一個在家裡等著不聽話地選擇了不同生活的黑髮人從世界歸來的白髮人的故事,又或者,講的是一個有關「世界」的故事。丹尼爾遇事的庇里牛斯山,是在去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聖之路上,而他的這一趟最後的旅程,也就是為了走朝聖之路。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毛姆是一個關注人性的作家,在他的骨子裡,總有一種讓人琢磨不透的悲觀態度,仿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虛幻。而這份悲觀,或許和他父母早逝、寄人籬下、因口吃而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他才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局外人。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也同樣給一個看似尋常老套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讓人還未掀開,就已先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最終學校關閉了,有人死去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絲毫沒有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聞香識女人》:皮囊到靈魂的旅行
    在我看來,《聞香識女人》是一場皮囊到靈魂的旅行。一、兩個陌生人的相識,相知為賺取聖誕回家的路費,知名大學的貧困生查理到羅絲太太家應聘當陪護。就像一個女人,有著美麗的外表,起初確實會非常吸引人,而空有外表沒有靈魂,只能是一個無趣的花瓶,並不能引人長時間駐足。二、每一具皮囊下深深包裹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靈魂影片中的弗蘭克中校是一個渾身長刺,破壞力十足的人。
  • 一個人旅行,從這6個地方開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天津金昇國旅,ID: TJ27020203】一個人的旅行是一場修行曾經聽朋友說她做的最勇敢的事就是一個人去旅行在旅途中偶爾遇到聊得來的陌生人還會與他們結伴而行一段路程走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那種好奇心的驅使與期待都指引著她不斷前行一段段旅程讓她更加堅定的說旅行真的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