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火鍋,我是又愛又恨。冬天吃火鍋特別暖和,但是火鍋店滿是油煙,去一次燻得全身是味兒,從頭到腳全得洗換,所以去得很少。
1.特別多暖心的小細節。等待時可以免費做美甲;每桌一個臺子配一盞燈,大家互不打擾,椅子下拉開就是抽屜,外套包包都可以放裡面;抽排做得非常好,沒有油煙瀰漫;冼手間特別乾淨,還配有小夾子、棉籤、皮筋、漱口水、溼巾,都可以帶走。
2.服務特別周到。豆漿、酸梅汁、銀耳蓮子羹、水果都是無限免費供應;普通的換碟續飲就不說了;還幫你抱孩子、看寵物、擦鞋子;一堆人推著蠟燭車、拿著小燈牌給你過生日;打包盒不額外收費,還免費送你小零食,周到到變態的程度。
3.菜品湯底講究。西紅柿、菌菇、麻辣、清湯四色鍋底各取所需,蘸料臺也是根據這四樣湯底擺放不同的調料;菠菜不是整顆,細心地撕成了一匹一匹;羊肉、牛肉嫩且正宗,值得一提的牛肉丸,不像其他店從內到外都是實心的,仿照小籠包,中間包湯汁,一口下去有驚喜,又不會太富實而過飽。
4.形成了產業鏈。非常注重衍生品的開發,已經形成了品牌產業鏈,有自嗨鍋、外賣、火鍋底料單賣等等。
5.生意特別火爆。工作日還要早早地就開始排號,更不用說過年和周末了。一家店150張臺子,每張平均消費400元,輪轉一次就有6W,平常一天大概20W營業額,節假日應該會翻番,而且,全是現金。
朋友說當時海底撈和西貝是她讀MBA時學的成功案例,回來查了一下,創始人張勇也是從底層一步步做出來,2018年在港股上市成為餐飲第一股,還專門有本書,叫《海底撈你做不到》,介紹海底撈的各種細節之處。
看來,海底撈是優質股,但是餐飲上市也有硬傷,我們來掃掃雷:
1.行業周期性太強。現在食客喜新厭舊,口味變化太快,餐飲業的更迭速度也大大加快,很多紅極一時的連鎖餐飲到最後都泯滅了。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是別人難以企及的服務理念和貼心細節,但菜品並沒有很特別的地方,不像白酒行業有文化附著力、醫療行業有技術高壁壘,很難做到常青。
2.很容易出食品安全事件。艾芬事件出來之後,愛爾眼科股價跌回60元,剛剛企穩回升上70元,又出來前員工控訴做屈光手術後不僅無效,視力還下降受損,重新跌回了60區間。對餐飲行業來說,食品安全事件打擊同樣很大,而且最怕有人搞惡意敲詐,所以,深圳女顧客惡意投異物到湯底事件後,海底撈甚至在包廂都安了攝像頭,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3.受疫情影響太大。火鍋嚴重依賴堂食,不像其他快餐模式可以大規模搞外賣線上交易,即使已經開發出了全產業鏈,但線下門店仍是其絕對主營業務收入,去年疫情原因,近半年沒營業,淨利潤比2019年巨虧90%。
但即使巨虧,市場也對很看好,2020至今,海底撈股價累計漲幅超過120%,已達到68.5港元,市值累計增長1900多億港元,還作為模範生被列入了香港恒生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