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年份久遠資料缺失,文獻中記載的許多東西或許無從探查,乍讀起來顯得十分詭異甚至恐怖。《宋史》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出:公元1120年初夏,偌大的洛陽城人人自危,每當入夜,操勞了一天的人們非但不想著休息,反而不顧天氣悶熱緊閉門窗,更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時刻傢伙在手,如臨大敵。
原來,坊間有傳聞稱洛陽城中經常會出現一團黑黝黝的東西,時而像霧一樣四處飄,時而降落在人家化為人形,悄無聲息地藏在角落裡,就像是映在牆上的人影子。這黑東西仿佛還有智慧,專挑那些有小孩的人家,趁著大人熟睡之時吞食家畜、玷汙婦女甚至搶走小孩。最初幾年裡,這種情況雖然時有發生但並不頻繁,大約到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左右,這種情況驟然多了起來,文獻中也出現了一些更為詳細的記載。當年,有人難忍盛夏悶熱,深夜裡坐在門口吹風乘涼,突然就看到一團黑乎乎的東西猛一下鑽進自家大門。這人心裡一驚,連忙拿起棍子追打,「黑影」如受驚般一下就跑了,不幸的是,這家年幼的女兒已經倒地氣絕。
這事兒聽起來怪異,仿佛如天方夜譚,但它卻隱隱地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而在《明史》中,這黑霧一樣的怪異存在被稱為「眚」(shěng)。眾所周知,古人迷信,或者說統治階層也樂意將迷信當成愚民的手段,大肆渲染「皇權天授天人合一」,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定有「異兆」先行出現。懷著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古人往往會把他們難以解釋的現象和事物全部歸類為眚,中國古典哲學講究「陰陽五行」,因此,眚也常常被認為分為5種,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因不同原因出現眚時,眚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眚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謂是常客,明代就是一個高峰期,《明史》中有一些記載讀起來相當詭異驚悚。例如在1476年夏季的某個深夜,老百姓大多已熟睡。由於悶熱難耐,人們大多門窗洞開,甚至有人乾脆往屋外的地上鋪個蓆子當床。結果就在當夜,黑眚悄無聲息地襲擊了北京城,第二天,許多人醒來後感到渾身疼痛,一看竟發現全身都布滿像刺傷一樣的創口,還有黃色的膿水不斷往外淌。
偶爾發生一次這種事,遭殃的人把話一說,大多數正常人恐怕壓根就不會信,結果在隨後幾天裡,黑眚襲人事件頻頻發生,另有受害者現身說法。況且這種傷口確實不像人為的,沒多久,一股恐怖的氣氛就把整個京城給籠罩起來了,一到晚上,人們再也不敢打開門窗了,甚至有家人乾脆連覺也不睡了,一家人圍成一圈,中間點個蠟燭,硬熬到天亮。這樣雖然保險,但卻極大地影響了百姓的生活秩序,後來人們想了個辦法:街坊鄰居們挑出一群精力旺盛的小夥子半夜巡邏,手持鑼鼓和鞭炮,一旦有眚出現,他們就拼命製造噪音,在吵醒人們的同時也為了嚇走眚。事兒都做到這份上了,眚還是找到了可乘之機:有一家人住處比較偏僻還疏於防範,結果男主人被眚弄暈,女主人慘遭玷汙,孩子也報銷了。
眚在民間搞得天翻地覆,況且這還是天子腳下,事態之嚴重很快便驚動了朝廷。不過,這些高居廟堂的官老爺大多不信如此荒謬的玩意兒是當真存在的,認為只不過是刁民閒著沒事折騰出的么蛾子罷了。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尹直的朝廷大員親眼目睹了眚。
那晚,尹直正在家中睡覺,突然聽到窗外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喊。他嚇得一機靈,趕緊跑出屋子查看發生了啥。尹直隨人群尋聲趕到了一鄰居家中,剛進那家大門便看到了可怕的一幕:一團黑色的人形霧氣居然正在與鄰居王氏搶奪嬰兒,好在有人點燃火把,把四周照得亮如白晝,黑影立馬就四散消失了。
這尹直可不是一般人,他官居禮部右侍郎,擱今天相當於教育部二把手,說話還是很有分量的。尹直的話卻也充其量讓百官半信半疑,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不久之後,眚居然直接登門拜訪了天子。
明憲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文武百官赴奉天門上早朝。當會開了一半,突然有個詭異的東西闖入會場,《明史》將其描述為「金睛修尾,狀如犬狸」。更可怕的是,雖然侍衛們盡力驅趕,但這玩意兒卻刀槍不入,結果,大內侍衛們嚇得丟盔棄甲,大臣更是拼命奔跑,有的乾脆直接兩腿一軟癱倒在地。明憲宗也害怕,正打算偷偷跑路之際,太監懷恩一把就將其摁回到座椅上。在此不得不誇一句懷恩,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識大體的、值得稱讚的宦官,他此舉保住了皇家威儀,其品德與魄力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這一出被寫入《明史·五行志》:「帝常朝,奉天門侍衛見之而譁。帝欲起,懷恩持帝衣,頃之乃定。」此事對明憲宗的衝擊相當之大,雖然古人比較迷信,但什麼佛祖菩薩牛頭馬面之類的東西恐怕還真沒見過,這眚卻是實打實擺在眼前的。
《禮記》有云:「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憲宗心裡發虛,莫非自己做了啥缺德事,當真讓老天爺降罪了?他仔細回憶了一番自己皇帝生涯,雖說自己稱不上雄才偉略,但也不至於昏聵吧?人非聖賢誰不犯錯?憲宗覺得自己最大的錯也頂多是有時候任性了一點,上班偷偷懶摸摸魚,也不至於因此亡國吧?想來想去,憲宗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並不簡單:這鍋不該自己背,肯定有刁民想要謀害朕。於是,他讓宦官汪直徹查此事。
同為宦官,汪直卻是個酷吏。雖然他也不知道這眚是啥玩意兒,但領導等著要個說法,他就必須找個出來頂罪的冤大頭。正巧當時有個名叫李子龍的道人經常反常地出現在深宮之中,進宮門就像回自己家一樣,甚至擅闖大內,對著皇帝的行宮、寢宮等指指點點。汪直順藤摸瓜,一查才知道是皇帝身邊一個名叫韋舍的小太監私自將李子龍放進宮的,結果,這口鍋就扣到了這倆人身上——韋舍打算夥同李子龍刺殺皇帝並謀反。
憲宗大怒,當即下令處置兩人,然而眚的事端卻並未因此平息。不得已,朝廷開始大肆抓捕江湖方士。其中包括一個在京城各處兜售秘符的術士,此人行蹤詭秘看上去高深莫測,經群眾舉報後被官府緝拿歸案,衙役還從他家裡搜出了許多奇怪的法器,斷定黑眚就是這傢伙搞出的名堂,遂打入大牢嚴刑拷打。不料此人無論怎麼挨揍就是不承認自己跟眚有關係,只說自己不過是想靠賣假符紙騙些錢花。在牢獄期間,京城又發生了一起眚襲擊人的事件,其實也算證明了這名術士在此事上的無辜,他卻也最終冤死大牢。
除憲宗一朝外,其他皇帝在位時,眚也經常跑出來搞事。例如在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山西一帶頻頻傳出眚深夜「造訪」人家的傳聞,其中還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子:有眚半夜潛入人家,不偷不搶不搞破壞,就化成人形坐在房梁上,直勾勾地盯著床上的小孩。小孩半夜驚醒,一睜眼就看到了房頂上的黑影,臉上若隱若現的五官猙獰駭人,當場就嚇死了。再如在萬曆九年(1581年)某個深夜,浙江湖州一帶的烏程縣有人深夜遭眚襲擊,人們舉著棍棒和或怕追眚,不料當眚在大街上四處亂竄時,四周突然響起了震耳欲聾的叫喊聲,聽起來仿佛有千軍萬馬拼殺一般,置身其中令人背後發涼。隨著舉火把追打眚的人越來越多,周圍越來越亮,這殺喊聲才隨著眚一同漸漸消失。
崇禎年間,眚雖然仍頻頻出現,但破壞力卻似乎下降許多。它們經常在深夜裡搞一些小惡作劇,例如將鎖好的屋門打開,或是在百姓家中搞出一些動靜,令人不得不起床查看,卻反而不再熱衷於襲擊。僅《明史》中,有關眚的記載就多達200餘處,分布於全國各地,堪稱中國古代史上的「重災區」。
清朝初年,文獻中還偶爾有眚的記載。當時宮中有一些可怕的傳聞:經常有宮女太監或侍衛在巡夜時看到有門窗洞開,屋內靜悄悄的。本以為是有人忘了關門窗,或是被風吹開,巡夜者打算去關好時,透過門窗一看,有個黑乎乎的影子就縮在屋內朝外張望。這種詭異之事一直持續到嘉慶年間才算徹底斷絕,至於眚究竟是啥,因何出現,這至今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