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體感光速入冬,斷崖式的降溫讓人猝不及防。近期,在這波冷空氣的入侵下,小編身邊有兩位朋友深受香港腳困擾。很多朋友認為它是區區小病,往往不屑一顧。事實上,患有此病實在讓人苦不堪言,不僅有臭氣燻天的味道而且它還影響工作及生活。小編再給大家巴拉巴拉一下香港腳,希望通過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該死的香港腳說NO!
足癬(tineapedis),俗稱「腳氣」、「香港腳」,是指由皮膚癬菌累及趾間、足蹠、足跟、足側緣皮膚引起的淺表真菌感染。腳癬被感染後還會引發急性淋巴管炎、丹毒、急性蜂窩織炎等,嚴重時甚至發生敗血症,危及生命。
足癬所致的丹毒
足癬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復發率高。成人中70-80%的人患有此病,只是輕重不同而已。真菌特別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在我國南方尤為常見,夏季多發,但並不代表冬天就不患有此病。足癬多見於足部多汗、經常浸水或長期穿不透氣鞋的人。它具有傳染性,可因混穿鞋襪,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遊泳池等場所,密切接觸病原菌而被感染。
足癬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包括水皰型、間擦糜爛型、鱗屑角化型。
水皰型:原發損害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皰壁厚,內容物澄清,乾燥吸收後出現脫屑,常伴瘙癢。
水皰型足癬
間擦糜爛型:以4~5和3~4趾趾間最為常見,皮損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發白,除去浸漬發白的上皮可見其下紅色糜爛面,可有少許滲液。患者瘙癢明顯,局部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可導致下肢丹毒或蜂窩織炎。
間擦糜爛型足癬
鱗屑角化型:皮損多累及掌蹠,呈瀰漫性皮膚粗糙、增厚、脫屑、乾燥。自覺症狀輕微,冬季易發生皸裂、出血、疼痛。
鱗屑角化型腳癬
治療腳癬刻不容緩。本病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每天2次,一般需要1-2個月。常見的抗真菌藥膏有聯苯苄唑、特比萘芬、咪康唑、酮康唑等。但不同類型的腳癬治療上也有些講究。如果水皰未潰破,可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後再使用抗真菌藥膏。如果已有糜爛滲液,可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溼敷收斂創面後再塗用藥膏。如果皮膚增厚粗糙或有裂口,可配合外塗尿素軟膏。
病情需要口服藥物的朋友們,請到正規醫院就診。
保持足部乾燥,穿透氣性好的鞋襪,足部避免長期浸水,腳底出汗多時可局部使用抑汗劑或抗真菌散劑。
不與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襪、浴盆和毛巾等。
積極治療自身其他部位的癬病(特別是甲真菌病),同時還需治療家庭成員、寵物的癬病。
儘量避免搔抓,減少身體其他地方繼發性感染。
防患於未然,控制在早期,拒絕該死的香港腳。
[1]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第九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3]手癬和足癬診療指南(2017修訂版)
獲取更多美膚小常識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或來院面診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忠山院區 門診2樓A區皮膚科門診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康健城院區 門診6樓D區皮膚科門診
美膚熱線:0830-316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