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打群架事件發生後,印度的一舉一動特別引人關注。
為啥?因為中國表現得一如既往的冷靜,一幅「和平最好,想打奉陪」的態度,惜字如金,讓媒體找不到炒作的興奮點。唯獨印度一幅「天下神荒,唯我最冤」的架式,凹出各種招數和造型,很是搶鏡。
據環球時報7月3日報導,印度總理莫迪當天突訪中印邊境一線拉達克地區的列城,與駐守的印軍會面。
突訪過程中,莫迪在國防參謀長、陸軍參謀長等軍官陪同下,視察了當地一個軍事基地,在軍隊醫院看望了衝突中受傷的官兵,聽取軍方高層的局勢匯報,和空軍、陸軍以及邊境警察部隊互動,行程的安排十分豐富。
莫迪此舉,讓慢慢平息的中印邊境局勢驟然升溫,西方媒體更是如蛆附至,像打了雞血一般,炒作這是印度在進行戰前動員,唯恐天下不亂。國內也有人挺興奮的,臆測會不會打起來?
(一)
認為印度在進行戰前動員的,恐怕想多了。除非邊境再次出現不可測事件,打起來的機率基本為零。
試想,如果真是戰前動員,或者印度真想打一仗,一切都應該靜悄悄的進行,而不是如此明目張胆,生怕中國不知道一樣。
莫迪此行動靜很大,所有活動近乎「準直播」狀態,其實就是做給外界看的,而且生怕大家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不過是在向中國展示強硬姿勢,緩解國內的巨大壓力。
我們用兩個字總結莫迪此行:哄鬼!國內的「鬼」太多,不哄著就過不下去了。
中印兩軍發生肢體衝突後,莫迪第一時間回應稱「中方沒有越線,印軍沒有哨所被侵佔」。可這番言論招來印度輿論的猛烈抨擊,認為他向著中國。
莫迪所說,其實就是對事實的真實陳述,這也充分證明印軍是犯錯的一方。
印度這個民族很奇葩,佔便宜的國民心理舉世無雙。事情發生後不是探究是非曲折,第一反應卻是問我吃虧沒?如果吃虧了,那一定是你錯了。
國民心理與國內輿論風借火勢,把莫迪放到了燒烤架上。如果找不到好辦法平息國內的指責,那即將進行的大選,莫迪和他所在的人民黨恐怕「藥丸」。
為了個人與黨派的利益,莫迪不得不在展示悲情之餘,向中國方面展現強硬,以迎合國內民眾的情緒。
為了安撫國內沸騰的輿情,印度隨後下架了Tiktok、微信、微博、Uc等59款中國應用軟體,不再允許任何中國公司或與中國公司合資的企業參與該國道路建設項目,阻止中國企業參與電力項目建設。
(二)
對於莫迪的處境我們可以理解,但對於印度的行動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並隨時準備還擊,絕不能慣著他們。
畢竟,中國又不是人民幣,可以做到讓方方面面都滿意。印度上下過不去這個坎,覺得憋屈,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一邊自我消化去,關中國什麼事。
根據兩國第三次軍長級會談,中印雙方的邊防部隊正在脫離接觸,邊境局勢已開始降溫。而莫迪此次突防,不但不利於局勢的緩解,還可能因此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莫迪雖然暫時平息了老百姓的怒火,但同時又再一次激起印度國內的民粹情緒,此舉無異於火上澆油、飲鴆止渴。
民粹是把雙刃劍,莫迪一旦被其綁架,是問能否駕馭得了?如此一來,他將更難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很有可能將印度帶向毀滅的深淵。
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印度這些年雖然發展得不錯,但絕對還沒有在中美俄這樣的大國面前展露鋒芒的資本。莫迪政府最應該做的應該是帶領印度人民藏拙,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如果讓中國這樣的大國惦記上了,以後有的是苦頭吃。
打,印軍肯定是打不贏的,包括莫迪在內的印度高層對此心知肚明。如果能打贏,以印度對待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體現出來的霸道作風,恐怕早就大打出手了。
奉勸印度一句:大兄弟,如果不想打仗,就不要凹出想打仗的造型,這很容易讓中國誤判。
(三)
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邊境滋事,給中國提了個醒。
這些年,國內不少企業看中印度的大市場,紛紛前往投資設廠、跑馬圈地。但是,我們在向印度進行製造業轉移時,可不能因為資本家們的那點小利,就忘了國家安全。
錢對於企業、老百姓也許有意義,但對於國家來說就是張紙而已,我們絕不能為了一張紙幹出捨本逐末的事。
什麼可以轉移、什麼不能轉移,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能賺,一定要認真掂量。身邊出現一個被製造業武裝起來的人口大國、工業大國,這個前景想想都很可怕。
有些人也許會說,轉移製造業是我們國家缺少廉價勞動力,而印度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不得不為之。這是真的嗎?在這次人大會議上,總理透露一個讓我都沒想到的事實,中國有6億人月平均收入僅1000元。
這麼多低工資收入的人群還沒解決,其中哪怕僅十分之一的勞動人口,那都是6000萬之巨,相當於一個中等大國的人口,這怎麼能說中國缺乏廉價勞動力呢?發展製造業,中西部還有廣闊的空間和市場,只是沒有充分挖掘出潛力來。
中國人一直很不理解,我們表現得這麼低調,為什麼美國和西方還會害怕和遏制我們呢?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我只在乎別人的實力,而不是意願。」如果有一天,印度發展成像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作為與其有領土紛爭的我們,難道不會像今天的西方一樣嗎?
正處在上升期的中國,可能不懼怕印度的挑戰。可即使印度成為另一個中國的可能性很低,我們也不能因此就不設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印度這些天大肆為難中國企業,大家千萬莫要緊張。雖然這對中國企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對印度造成的損失更大。
大家想一想,這個世界上,能大規模轉讓製造業技術,而且十分廉價的國家,除了中國,請問還有誰?
其他國家,即使想向印度轉移製造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哪怕集合全西方國家的力量幫助印度,那轉移的成本恐怕也是個天文數字,三哥能夠承受得了嗎?。
風頭一過,印度還是會求著我們的企業前去投資,大家就走著瞧吧!印度想裝著X就把製造業發展起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