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隨著女性地位的上升,不再像過去似的,唯老公是從,更多的是有獨立思想和自主權利。就拿回婆家過年還是回娘家過年這件事來說吧,越來越多的兒媳婦即便跟著老公回婆家過年,心中也是有老大個不願意,有的兒媳婦也會替自己爭取權益「今年回婆家,明年回娘家,各家一年。」
老公納悶,「你這一年到頭就這麼回我家一次,我爸媽可都把你當座上賓來對待,生怕你一個不高興,明年就不回來了,你只要翹著腳在那等吃等喝就好了,怎麼還不願意跟我回家呢?」
的確,現在的婆婆可比過去好多了,對一年沒見幾次的兒子兒媳婦都是百般「呵護」,那麼,為什麼婆家對兒媳婦這麼好的情況下,兒媳婦還想回娘家過年呢?主要原因有這幾個:
一、想父母
我們這代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家裡少了我們,家中就只有父母兩個,壓根沒有年味,老兩口在家你看我、我看你,怎麼也是徒增傷感。自己在外工作一年,臨到過年這麼關鍵的節日,也沒辦法陪伴在父母身邊,心裡少不了有一份濃鬱的思念之情。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媽媽的小棉襖,自然內心思念、心疼父母之情要比老公更甚,老公是人子,我們也是人女啊,也得承擔做女兒的責任啊!偏偏 還得跟著老公回婆家過年,總是感到傷心的。
二、沒有歸屬感
雖說婆婆對自己很好,但再好咱也是外人,從一個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了,公婆一年未見兒子,自然喜不自勝,做年夜飯時桌上擺的都是老公愛吃的菜,婆婆喊的也是叫老公和孩子多吃些,唯獨少了叫你。
公婆自然不是有意而為之,但這一定是真情流露,即便公婆對自己再客氣,也讓人感到一份陌生感和距離感,缺了溫馨感。
三、不適應婆家的生活習慣
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域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都大不相同,比如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山區,城市和農村,都各有特色,兒媳婦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難免存在不適應。
小兩口忙碌了一年,想要趁著假期好好睡一會懶覺,可是到了婆家,必須二十四小時保持好兒媳的端莊、懂事、勤快的好形象。婆婆一大早就喊我們起來吃早飯,老公是親兒子,自然可以任性地不理會繼續睡,可咱們哪裡好意思,還不得撐著爬起來吃早飯,免得被婆婆挑理。有的姑娘有潔癖,到了農村,用著和公公一個馬桶,多不習慣,也不好意思穿著睡衣走來走去。
四、婆媳矛盾
有的婆媳雖然一年都沒有住在一起,但也許在新婚時或者坐月子、帶孩子時相處已經積累下矛盾,兒媳婦到了婆家難免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得不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還得壓抑住內心的不滿,陪著笑臉對待一大群三姑六婆。
最後,柏柏想說的是,夫妻雙方在去誰家過年時,都要儘量地做到平衡,過一個大家都開心的幸福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