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正骨手法:
胸椎後關節呈冠狀面,胸肋關節和肋橫突關節與胸椎後關節相聯結,胸椎椎間盤前後等高,且較薄,加上胸廓的保護作用,故胸椎不易做旋轉動作。胸椎棘突細長並向下方重疊如蓋瓦狀,故在定位時棘突與椎體約差一節。正骨手法的施治時要注意這些生理特點。
胸椎正骨推拿常用手法:
放鬆手法以掌揉法、擦法、平推法為主,與棘突旁拇指揉法結合使用。
強壯手法以雙拇指棘旁撥筋法,最長肌提彈法,穴位根據病情選配,以背部俞穴為主。胸腹內臟病者,加用捏脊療法。
痛區手法:腰背痛以外的痛區按胸部或腹部症狀選用鎮靜手法或興奮手法。
正骨手法常用的有五式:俯臥衝壓法式;捶正法二式。
單向衝壓法:適用於單椎後凸滑脫式錯位和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俯臥,胸前平放於薄枕上,術者單手或雙手重疊,掌根置於後凸棘突上(如向右側彎側擺者,術者站於患者右側,雙手用力方向偏左前方),囑其做深呼吸,呼氣時,術者用有限度的衝壓力,重複2~4次。
衝壓法亦可在坐位下進行。患者騎坐於木椅上,面向椅靠背,術者立其後,用右膝關節屈曲頂按於其後凸的棘突下方,術者雙手扶患者雙肩向後拉,同時右膝適當用力向前頂按。滑脫較重者,加牽引|力,患者雙手對抱,術者雙手從其腋下伸出抓住其前臂,復位時將患者向上端起並向後拉,右膝同時頂按。對合併旋轉式錯位者,頂按後,將患者大幅度向左,右旋轉上體復位。此動作由於術者前臂經患者腋下伸出,向左轉時將右手向上抬,左手向下,使患者同時做左側屈體位,較易成功。如法向右復位。
俯臥雙向分壓法(亦稱間接衝壓法):適用于于某椎向前滑脫或傾位仰位式錯位。患者俯臥,胸前墊高枕使成駝背狀,術者站其左側,雙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病椎其上下二椎棘突處,配合呼吸做由輕漸重的多次適度衝壓,由於術者雙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與胸前高枕聯合作用、常可將凹陷的胸椎撬起。(見下圖)。
俯臥旋轉分壓法:適用於胸椎左右旋轉式錯位。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為例,患者俯臥,胸前墊薄枕,雙手放在軀幹兩側,背部放鬆。術者立其右側,右掌根置其T7棘突右旁,左手掌根置其T6棘突左旁,配合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適度的衝壓力,由於雙手用力方向不同,使T6、7受到旋轉力而復位。術者緊接著轉體將左手下移定點於T7棘突右旁,右手移至T8棘突左旁,重複上述復位動作。如此將各椎間調整達到全部復正為止。
肋骨平推法:胸椎錯位,尤以向前滑脫者,其有關肋骨多見隆起或合併肋軟骨炎,復位時亦可藉助肋骨的槓桿作用,術者用掌平推法和按壓法,將隆起的肋骨下按,按時囑患者深吸氣,有利於胸肋骨小頭關節的復位。並注意整個胸廓變形的矯正。
俯臥定向捶正法:此法比衝壓法安全柔和些,適用於體質虛弱的老人和兒童。患者俯臥,肩背放鬆,術者右手握拳,左食指或拇指置於偏歪的棘突旁,用拳捶於食指末節而震動其錯位棘突。亦可用器械(或用一特製指形小棒)代替手指捶正。
捶棘突與捶橫突交替進行效更佳,以T3棘左旋,T4棘右旋為例:術者立其右側,以左食指「定點」於T3棘左旁,右手握拳捶擊左食指末關節部,以向右45°拳擊椎板與棘突根部使其向右旋移,繼而「定點」於T2棘突右旁外1橫指處,即T3右橫突後側,右拳捶擊方向垂直,使後旋的橫突受力前旋而達復位,此兩定點可交替重複2~3次。對錯位重的患者(如傾位仰位式錯位),
本手法作為微量調正,最好在牽抖衝壓法後進行,椎體傾位或仰位錯位時,因關節突的擠壓,常致其上、下方的椎體向後隆凸,當左右偏歪捶正後,還以捶正法糾正,會加強療效。同例,先調正患椎上方椎體,術者站於右側,左手食、中二指,分別「定點」於T1-3棘突兩旁,右拳由上向下斜擊雙指,每椎捶1~2下,1~3椎捶擊2~5遍,由輕漸重,繼而站其左側,以同法將T7、6、5椎隆凸部,由下而上捶正,經上下捶正後,能使棘突間原增寬和變窄的棘間調正使復位完善。配合背部拍打法進行。此種病情,脊柱失穩較重者,應配合練保健功才能鞏固療效。
懸吊牽引推按捶正法:適用於混合式錯位者。完成第一步放鬆手法後,囑患者雙手抓住單槓或肋木(無此裝置可在門框上或由助手將患者背起)使身體懸吊起來,術者用掌按壓推動其錯位胸椎和肋骨隆起處,或以拳捶正之。術畢,將患者緩慢放下,(不能跳下)以免發生新的創傷。此法旨在於缺乏治療床環境時,可利用門頭、樹木、鐵架等作懸吊工具,以替做「牽抖衝壓法」進行正骨復位。
其他復位法可參閱腰椎及頸椎復位法。例如搖腿揉腰(胸)法、坐位旋轉復位法、提肩側擺推正法等。
龍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推拿操作程序
龍氏正骨將中醫正骨、推拿與現代脊柱生理解剖學、生物力學結合進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針對脊椎軟組織損傷、脊椎關節錯位、關節滑膜嵌頓、椎間盤突出等治療脊椎病的手法。這套手法可以對脊椎病因引發的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其特點為:穩準、輕巧、無痛、安全,療效確切,現已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科研課題和成果正在推廣應用。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為四步,即放鬆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及痛區手法。
放鬆手法:胸椎以掌揉法或用掖法順最長肌、菱形肌方向,由上而下或由內向外往返2~3遍,棘突旁多裂肌、棘肌部(華佗挾脊穴),以雙拇指揉法,椎旁痛點按法或震法左右側同法施術。達到背部緊張的肌肉、筋膜放鬆為目的。腰椎放鬆手法,因腰肌較健壯,急性損傷時,腰肌痙攣亦較重,用掌揉法和前臂揉壓法為主,或用擦法,如不易放鬆時,用「搖腿揉腰法」療效較佳,痛點(阿是穴)用按法、震法。
正骨手法:胸椎/腰椎的正骨手法多為通用手法,要注意掌握椎間結構的生理特點,推拿手法的力度,正骨時定點的方向(角度)和著力點的選擇最重要。胸椎與胸廓的整體結構緊密,復位力度角度不當,常導致胸前軟骨或關節挫傷引發胸痛,應引以為戒。正骨手法詳述於後。
強壯手法:胸椎以雙拇指在棘突兩旁的華佗夾脊穴,自上而下作指壓法1~3遍,棘旁筋結彈撥法、最長肌揉捏法或提彈法,辨證選配穴位作點法(按病情選穴),以背部俞穴為主,配以內關、足三裡、三陰交等穴。治脊療法治療內臟病時,常用「捏脊療法」作為強壯手法。腰椎的強壯手法,多用筋結彈撥法、深筋膜松解法、穴位推法、點法(腰和下肢選穴,或用阿是穴),拳叩擊法和掌擦法(加藥油橫擦兩側腎俞穴至溫熱為佳)。
痛區手法:腰背以外的痛區,按胸部或腹部症狀,選用鎮靜手法或興奮手法。鎮靜手法用於止痛,例如,胃炎、腸痙攣、胸脅痛、肋間神經痛、哮喘等,在胸肋部作雙掌撫摩法、4指揉法痛點揉按法或震顫法。興奮手法用於功能低下者,例如,消化不良、糖尿病、腎上腺功能減退症、便秘等疾病。按內臟功能減弱,用腹部穴位做拇指推法、腹肌提拿、抖法、摩法、下肢穴位重力點(拍瘀)法、胸部輕六拍打法、帶脈溫補法(藥油掌擦至溫熱)等。慢性支氣管炎、胸悶等,除胸肋部掌揉法外,適量的拍打法,配合呼吸脅部掌壓法。腰椎痛區手法,根據病情,治療下肢或腹部,下肢神經痛者,沿痛部由上而下施以拇指揉法或掌揉捏法、搓法、點穴法、胭窩拍打法、下肢關節運動牽抖法。下肢肌肉痛者,揉捏法、肌腱按壓法、震顫法等。下肢麻木者,麻木區拍打法為主(或用梅花針治療),相關肌腱提彈法,重力點穴法,神經幹彈撥刺激法。腹部盆腔臟器疾病者,腹部撫摩法、穴位拇指推法、震法,或加足底按摩法等。
支配人體五臟六腑的神經都是從脊柱發出的,脊柱是人體生命的棟梁。在從爬行動物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脊柱所受到的壓力是越來越大。直立行走的人,全身的壓力都集中在脊柱上。例如經常坐辦公室的白領一族、開會多的人,很容易出現由脊柱引起的疾病。不少病人在脊椎病好轉時,原有的內臟(器官)病症狀同時好轉或痊癒,經過大量的臨床解剖及實驗研究發現,神經官能症、頭痛、眩暈、高血壓、原因不明的胸悶、心悸、失眠、頑固性呃逆、冠心病、心律失常、胃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習慣性便秘、痛經等,特別是許多病因不明、屢治不愈的70多種內臟疾病多與脊椎疾患有關,找出了脊柱相關病因理論,在此理論基礎上創立了龍氏正骨推拿。
龍氏正骨(治脊療法)手法復位精講班 諮詢:13161668332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