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明白了老大沉迷遊戲無心向學的原因:
「以往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用錯了力氣!」
「催逼和不允許孩子犯錯,正是我家常犯的錯誤!」
孩子的自信心被摧毀,自我價值感太低,所以才會沉迷網路遊戲走不出來。
自此,我開始天天用檯曆給老大記正向日記,努力去掉自己的標準,一點點接納他,一點點給予他正向感覺。
漸漸地,那個總是臭著臉的老大臉上的笑容多起來了,甚至會自覺幫家裡做事情了。
可是,他上課的狀態還是時好時壞,還是經常不做不交作業,我心裡很焦慮。
這種情況下,我又不自覺地去批評指責老大,氣急的老大又恢復到原來那種「戰鬥模式」——惱羞成怒,心門關閉,任憑我焦急流淚卻無動於衷……
每次衝突完,我都身心疲憊,經過一段時間自我催眠和調整後,我才會明白:煩惱即菩提,每一次衝突背後都隱藏著大禮包。
當我認識到這一點後,每一次衝突時我都努力捕捉孩子衝口而出的抱怨與不滿,我深深明白那就是孩子潛在的需求。
這樣的捕捉,讓我可以「亡羊補牢」,及時滿足老大的合理需求,親子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合後,我有了進一步的覺察:老大處於青春期,而我的心理年齡也處於青春期甚至兒童期。這樣的我時而逃避時而衝動,怎麼可以引領孩子向前呢?我必須自己升級心理年齡,走向成年,成為真正的中年人才行!
提升自我心理年齡的第一把鑰匙就是:把握好界限!
所謂界限,就是分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情全力以赴,別人的事尊重而為,老天的事順其自然。孩子的事情,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屬於別人的事情,必須先尊重孩子,然後再提意見或建議。
從此以後,再與老大發生衝突,我首先在心裡給自己一個自我肯定:「你是個智慧媽媽,冷靜下來!你一定有辦法的!」
這樣想時,我的內心都會充滿力量,情緒快速平和下來。
同時,我儘量壓低聲音放慢速度和老大說話,儘量言語簡潔不跑題,還儘量用上「我需要冷靜一下,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再來找你溝通!我很擔心你……希望你做到……,你可不可以……你感覺怎麼樣……」這些句子讓老大感覺得到尊重,而不是被指責、打壓,甚至自尊心受到傷害。
每當這個時候,他通常都會積極回應我,慢慢地,經歷一段時間後,我們在愉快中建立了親子連結,母子關係得到轉折性的改善,隨著親子關係親密起來,我們漸漸有了良好互動,吃飯時開始有說有笑,老大也逐漸主動和我說起一些新聞和班裡發生的事情了。
可是,老大對待上課和作業,仍然是得過且過的狀態。
無論我們溝通得多好,他答應得多爽快,始終欠缺進一步行動!
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冰山底下究竟是什麼呢?
(未完,待續,如何幫助青春期孩子逆襲,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