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駐德大使史明德:中歐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倒退沒有出路

2020-12-23 人民網

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也改變了許多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面對後疫情時代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歐、中德關係能否繼續行穩致遠?就此問題,人民網專訪了前駐德國、奧地利大使,中國德國友好協會會長史明德。他認為,全球化使我們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只有合作才能應對挑戰,戰勝困難,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以下為專訪實錄。

人民網:作為一名資深外交官,您曾長期在德國工作,並於2012年至2019年擔任駐德國大使,可謂見證了中德關係的發展與變遷。您在德國任職期間曾經歷了哪些兩國關係發展上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

史明德:47年的外交生涯中,我主要是與德國和歐洲打交道。在德國學習、生活、工作,加起來有28年,還曾在奧地利當了兩年大使。可以說,我印象最深刻的外交生涯是擔任了兩年駐奧地利大使和六年半駐德國大使。

21世紀以來,中德關係進入了發展最快、最務實、也是最深入的階段。雙方關係一下子上了三個臺階:2004年,兩國宣布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2010年,雙方決定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到2014年,雙方又將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史明德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記者 張悅 攝

我擔任駐德大使期間經歷了兩國關係高規格、高水平的發展。這突出表現在中德兩國領導人頻繁交流與互訪方面。僅在我擔任駐德大使期間,雙方高層領導人互訪就達14次之多,為雙方關係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兩國還建立了總理級別的政府磋商機制。在我擔任駐德大使的六年半中,兩國政府進行了四次磋商,建立了四個新的對話機制,即高級別財經對話、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人文交流對話和高級別安全對話。

其次,兩國經貿關係也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2016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德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投資方面,中國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轉變:投資模式實現以德國對華單向投資為主,向現在雙向投資持續擴大。中國目前有3000多家企業在德投資。從投資質量上講,兩國在工業4.0對接、科技創新、人工智慧、數位化合作、無人駕駛等領域都展開了新的合作。經濟貿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態勢,奠定了整個中德關係的物質基礎。

第三,雙方人員往來規模持續擴大。中國在德國的留學生數量居德國外國留學生之首,佔德國外國留學生總數的10%。至2016年底,兩國已建立91對友好省州(市),500多對大學研究所形成了友好合作關係。

我擔任大使期間能親身經歷、見證這些進程是非常令人難忘的。

人民網:您認為中德兩國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更好地開展多領域合作,共同為新形勢下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史明德:新冠疫情對整個國際形勢、國際關係、國際格局,包括中德關係,都造成了重大衝擊,改變了很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某種程度上也使國際社會對世界今後發展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中國始終認為,全球化使各國的利益相互融合。世界上重大的政治、經濟、衛生問題是無法靠單一國家解決的,所以大家必須要攜手合作。但是,美國政府卻奉行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政策。以前,整個國際社會在重大全球問題上,如「9·11」事件和國際金融危機,都強調加強合作與協調。非常遺憾的是,今年疫情本應更加增強合作,但一些國家卻深受單邊主義嚴重影響,各自為政。

中德關係被兩國領導人定位為「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當前國際關係的複雜性和嚴峻性更加凸顯了中德兩國在國際和地區提升地位與影響力的必要性。越是在疫情嚴峻和蔓延的形勢下,雙方越應加強合作。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包括中歐面臨重要的選擇。我們需要更多的多邊主義,還是更多的單邊主義?我們需要更多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還是更多的國際協調?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共贏,還是更多的對抗、衝突、摩擦?我們需要更多的自由貿易,還是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關乎世界未來的和平與穩定,事關中國與歐洲未來的自身發展,也事關中歐關係未來的發展。我們必須做出明確的回答和選擇。我們不需要冷戰,冷戰意味著零和遊戲,結果沒有贏家,只有輸家。我們不需要一個分裂的世界,全球化使我們成為人類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只有合作我們才能應對挑戰,戰勝困難,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2018年12月,史明德大使(左二)在機場迎接來華訪問的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疫情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中歐面臨的挑戰是共同的。首先,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只有國際社會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相互指責,推卸責任只能適得其反。第二,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加強彼此合作,恢復世界經濟增長,保持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符合我們的根本利益。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機會主義,維護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機構和組織的權威和正常運轉,是我們共同的職責所在。第三,當前自由貿易體系受到嚴重挑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制裁日益成為相互施壓的主要手段。中歐應當更加明確地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推進世貿組織的改革。第四,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美國退出氣變條約是嚴重的倒退。中歐不僅要堅持履行條約義務,而且要大力推進國際務實合作。第五,堅持和平解決全球和地區熱點問題,特別是遵守伊核協議,政治解決朝核問題、中東問題,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

新冠肺炎疫情使中歐在堅持多邊主義,特別是共同抗擊疫情、恢復世界經濟、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推進氣候變化合作等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理念增多,合作願望和需求上升,共同利益擴大。

人民網:中國成功控制住疫情,恢復經濟增長,為重振世界經濟做出了貢獻,對德國企業也是利好消息。路透社最近指出,許多德國企業計劃在中國擴大建設新工廠,從而搭乘中國經濟最先從疫情中復甦的快車。您對此有何評價?對正在談判中的中歐投資協定,您有何期待?

史明德:今年9月14日,習近平主席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視頻會晤。中德歐領導人為下階段中歐關係規劃方向,確定重點領域,一致同意加強溝通協調合作,確保今後中歐之間一系列重大政治議程取得成功,深化互信,實現互利共贏,堅持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中歐關係邁向更高水平。中歐雙方宣布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確認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中歐決定建立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合作夥伴、數字合作夥伴關係。

疫情對中國和德國各自經濟以及相互關係造成了巨大衝擊。在此背景下,我們也看到,中德兩國是世界上對疫情控制最好的國家,也是兩個最先實現復工復產和恢復貿易與人員往來的國家。在世界汽車市場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國2020年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德系汽車每月以兩位數的速度實現銷售增長。

2019年2月,即將離任的史明德大使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辭行。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德兩國領導人通過各種方式保持密切溝通協調,交流頻率甚至超過疫情之前。兩國互相幫助,共同倡導國際合作,堅定支持世衛組織工作,為國際社會抗疫合作注入了穩定力量。中德兩國政府、地方、機構和個人第一時間向對方捐助抗疫物資,支持對方國家抗擊疫情。

目前,中德各領域合作正在加快恢復。為支持復工復產,穩定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德建立人員往來「快捷通道」。累計安排14架次包機,為2600餘名德方復工人員及家屬返華創造了條件。

近期,雙邊貿易已明顯呈現趨穩向好的勢頭。據德方統計,德國6月對華進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20.2%和15.4%。中國連續四年超過美國,成為德國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第二季度,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今後,中歐、中德關係有望更上一層樓。

今年11月24日,習近平主席再次和默克爾總理通話指出,中方願同歐方就下階段中歐重大議程繼續密切溝通,努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推進中歐環境和氣候、數字對話機制建設,打造中歐綠色夥伴、數字夥伴,為新形勢下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歐投資協定釋放出堅持自由貿易、堅持多邊主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積極信號。

人民網:中德、中歐在全球治理理念上有很多一致或相近之處,但是今年以來德國和歐洲也提出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您對此如何看待?

史明德:雖然中歐關係不斷向前發展,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歐之間的摩擦、競爭也同時在上升。這裡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認識和看待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中國的崛起給歐洲帶來更多的挑戰還是更多的機遇?

另外,由於中國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越來越高,必然導致中歐之間的同質競爭。以前我們處於產業鏈、供應鏈的中下遊,與歐洲的互補性很強。現在我們從中下位置向中上位置發展,歐洲必然能感覺到來自中國的巨大競爭壓力。如何看待這種競爭,是從競爭中尋找合作,還是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壓制對方的發展?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

我們一直支持歐洲的一體化,支持歐洲成為世界政治、經濟上的一極。一個多元、多極化的世界有利於穩定,所以我們反對單邊主義。在一些重大的全球問題上,中歐有很多共同點。中歐關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合作的全局和大方向,突出合作的共同點,開拓合作的新領域,妥善地處理存在的分歧,實事求是地認識彼此。

中歐、中德雙方並沒有把對方都看成是敵人。中國改革開放42年以來,歐洲也是最重要的受益者。例如中國是德系汽車最重要的市場,西門子在中國有將近100個合資企業。中國的發展為德國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人民網:面對民粹主義抬頭、疫情反彈、英國「脫歐」等狀況,德國在歐盟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會發生變化?

史明德:德國外交政策有四大定位:一是推動歐洲一體化;二是堅持跨大西洋聯盟;三是妥善處理對俄羅斯的關係;四是在價值和利益平衡中重視對華關係。德國吸取了歷史教訓,將自身發展寓於歐洲發展之中,堅持德法軸心,帶動北歐、荷蘭、奧地利,從而更好地實現德國的意圖。今年下半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默克爾宣布歐盟的三大任務為控制疫情、推動歐洲一體化、統一對華政策和立場。

德國無論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在歐盟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國願意在歐盟發揮領導作用,但又擔心被孤立。因此,德國對如何發揮自身作用猶豫不決,進退兩難。歐洲其他國家希望看到德國多出力、多出錢,但基於歷史原因,對德國一家做大又心有餘悸,始終持有懷疑態度。

內政問題是德國最大的困擾:首先要消除東西德經濟和社會的差距。德國統一已30多年,東西德經濟差距有所縮小,但並未消除,心理隔閡仍然巨大。二是難民問題十分突出。由此引發的社會、宗教、恐怖襲擊等問題此起彼伏,長期困擾著人們,助長了民粹主義和右翼勢力。三是政黨生態碎片化。傳統政黨大幅萎縮,新興政黨日益壯大。政府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下降。四是疫情日益嚴重,經濟復甦遲緩。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難以就疫情控制措施達成一致,控制疫情和反控制措施尖銳對立。

明年德國將步入大選之年,加之默克爾總理不會再謀求連任,其內政外交政策中不確定因素會有所增加。

人民網:美國對盟友在多領域施壓,先從德國撤軍,後又阻撓「北溪-2」項目,跨大西洋夥伴關係陷入低谷。而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明了之際,歐洲多國領導人就紛紛發表賀電祝賀拜登勝選。德國總理默克爾稱期待與拜登展開更多合作,德美兩國的友誼必不可少。您如何看待德美關係發生的變化及影響?

史明德:美國重視歐洲和德國,並將其納入和使之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這是美國對歐和對德政策的出發點。這一點二戰以來沒有變化,今後也不會變化。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大集團分別佔領德國,兩個德國分屬兩大軍事和經濟陣營。兩德在外交、軍事、安全上完全依賴美蘇,毫無主權可談,這就是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不一樣的地方。兩德統一後,德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才開始有了主權和自主的意識。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德國始終把跨大西洋關係視為德國外交的基石。

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德國實力的增強和影響力的提升,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洲和德國的主權和自主意識也不斷增強。川普打壓和制裁德國,進一步激發了德國認為美國靠不住和要靠自己掌握命運的決心。

2019年2月,史明德大使辭行拜會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德國各界對拜登當選充滿了期待,期待著德美關係重歸於好,甚至不惜打「中國牌」向拜登示好。但是也有人指出,德美關係不會再回到歐巴馬時期了。德美、歐美關係會有所改善,但是雙方在經濟貿易方面的競爭,以及國防開支和北溪2線等問題上的矛盾不可能彌合。

歐洲和德國都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可以預計,歐洲和德國在意識形態和經貿方面會跟美國有更多協調。但是,它們不可能捨棄在中國的巨大利益,也願意和中國在國際重大問題上,如全球治理、多邊主義等方面進行合作。我們希望隨著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結束和籤署,雙方能夠有共識按照新的協定來行事。

人民網:您於今年8月當選為新一任中國德國友好協會會長。您的履新感受如何?未來在推動公共外交發展、促進中德人民友誼方面有什麼計劃?

史明德:中國德國友好協會成立於1992年,王殊大使是首任會長,我是第二任會長。中德友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全國性的國別社團,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和相互了解和理解,牢固兩國之間的民意基礎。我出任中的友協會長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我未來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在對德民間交往中發揮引領作用,打造對德民間交流大平臺。我們要以本次換屆大會為契機,重新整合、盤活全國對德民間交流資源,牢固兩國關係的社會基礎、民意基礎。協助全國對外友協開展對德國友好組織、友好人士的工作,利用各位理事的獨特資源和人脈關係,豐富民間外交內涵。二是在對德公共外交中發揮骨幹作用,積極對外發聲。讓更多的德國民眾了解一個真實、客觀的中國。有針對性地推動中德政治家、民間團體和智庫互訪,舉辦介紹中國國情、推進中德各領域合作的研討會。重點推動兩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活動。三是在對德城市外交中發揮橋梁作用,促進中德地方交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目前,中德間有99對友好城市,中德地方政府在抗疫國際合作中相互支援,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德友協還將進一步吸納中德兩國各種友好合作與交往資源,聚集對德交往重要力量。

相關焦點

  •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只要中法相互理解和尊重 就沒有什麼能夠...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賈延寧、呂茜):中、德、歐領導人會晤將於當地時間14號舉行。今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45周年,雙方關係發展面臨重要機遇。日前,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就中法關係、中歐關係發展接受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的專訪。
  • 中國駐德國大使: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德、中歐之間最具增長潛力的合作...
    中新社柏林10月7日電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當地時間6日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德、中歐之間最具增長潛力的合作領域之一。他表示,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決定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機制,打造中歐綠色合作夥伴關係。相信這將為中歐和中德氣候變化合作增添新的強勁動力。
  • 駐日大使接受NHK專訪: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31日消息,1月30日,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接受日本NHK電視臺專訪,就中日關係、中美貿易摩擦、朝鮮半島問題等闡述看法。程大使表示,當前中日關係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 中國駐芬蘭大使:人為製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導致中美關係朝著...
    據中國駐芬蘭大使館網站消息,9月7日,陳立大使在芬蘭媒體《芬蘭日報》發表題為《共同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署名文章,中文全文如下:共同維護戰後國際秩序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遺憾的是,在這個本應行動起來、加強合作、共克時艱的關鍵時刻,人類社會似乎又站到了十字路口,面臨多邊還是單邊、開放還是封閉、團結還是分裂、進步還是倒退的抉擇。我們應當如何選擇?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問題都是跨國界、全球性的。
  • 2020中德(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11月19日在濟啟幕
    從會上獲悉,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交流大會暨2020中德(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將於11月19日在我市召開。本屆大會計劃籤約項目11個,主要涉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產業金融等領域。  大會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  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自2015年以來,在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濟南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極大促進了濟南對德雙向交流合作。今年大會從對德合作拓展為對歐合作,經工信部同意,更名為「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交流大會暨2020中德(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
  • 【封面故事】口惠實至方能合作共贏 ——專訪隆力奇奈及利亞分公司...
    ——專訪奈及利亞萊基自貿區董事、中非萊基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四清張梅● 口惠實至方能合作共贏——專訪隆力奇非洲經銷商Titilope Ejimagwa 女士、Agatha Diden 博士肖齊家● 融合共生 交互前行——從隆力奇在非的商業實踐說起唐曉陽
  • 侯豔琪大使接受《安娜普爾納快報》專訪
    侯豔琪大使接受《安娜普爾納快報》專訪 2020-08-31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崔天凱:「新冷戰」和「脫鉤」根本沒有出路,中美合作不能也不應缺位
    人民網華盛頓12月10日電(記者 吳樂珺)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9日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中貿委會)2020視頻年度晚宴上致辭表示,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罕見的嚴峻局面。「在這個艱難時刻,我們要登高望遠,為中美關係找到正確方向。」
  •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雙循環」為中歐合作提質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駐歐盟使團網站12月12日消息,12月11日,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在《歐盟動態》(EURACTIV)網站發表署名文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中歐合作提質升級注入強勁動能》。文章稱,近年來,中國締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以實際行動展現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的決心及對自由貿易體系的支持;全面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並大力壓縮清單條目,德國大眾、安聯保險等企業不斷加大在華汽車、金融行業投資力度;正式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歐盟紅酒、奶酪、火腿等優質農產品越來越多地擺上中國消費者餐桌;全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如期結束談判,未來將為歐盟投資者提供更多市場準入機遇
  • 駐日大使: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報導有失客觀公允,形成誤導
    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採訪12月3日,駐日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刊《國際貿易》專訪,宣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中日關係、中美關係,鼓勵日本經濟界繼續加強對華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沒有出路,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這是不應人為意志而轉移的歷史潮流。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的目標。正是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我們成功籤署了RCEP,邁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第一步。三方應以RCEP為基礎,加快商籤中日韓自貿區(FTA),努力達成更高水平的經貿規則,中方還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努力實現構建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最終目標。
  • 中歐班列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
    中歐班列(義新歐)西班牙運營公司總經理桑塔納表示,為協助歐洲抗擊疫情,「義新歐」防疫物資專列多次為西班牙運來口罩、防護服等物資。西班牙加利西亞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裡奧斯認為,中歐班列平穩運行,為促進歐中經貿往來、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4月以來,德國杜伊斯堡港平均每周約有50趟班列往返德中之間,創下該港中歐班列運輸量新紀錄。
  •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破冰精神"歷久彌新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破冰精神"歷久彌新時間:2015-12-10 18:45:12來源:國際在線專稿作者:敖丹娜編輯: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  原標題: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破冰精神」歷久彌新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敖丹娜):當地時間12月9日晚,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2015年度「破冰者
  • 中國駐卡達大使: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
    中國駐卡達大使周劍第一時間以《用信心與合作照亮世界經濟復甦之路》為題接受卡主流媒體書面採訪,全面宣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團結協作戰勝疫情、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完善全球治理等重大理念、倡議主張和務實舉措,重點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解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詳細描繪中卡兩國在合作抗擊疫情、深化務實合作、維護多邊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合作前景
  •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對話作者阿利森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12月5日消息,12月3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作者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為年會致開幕詞。崔天凱在對話中提到,要避免掉入陷阱,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
  • 美國怒了,揚言撒回駐歐大使。
    美國怒了,揚言撒回駐歐大使。其實也是美國大意了,認為與歐盟諸國同是西方世界,意識形態相同,在對付中國崛起這個問題上,應該不會有什麼偏差。應該以美國為主指哪打哪兒,至少在對付中國的一些大事情上應與美國商商量量,然後得到允許後再去實施。
  • 駐阿根廷大使:阿根廷牛肉、豬肉、大豆、紅酒等明星產品將在中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5日訊(記者 朱曉航)據中國駐阿根廷使館網站消息,近日,駐阿根廷大使鄒肖力接受阿根廷主流媒體《金融界報》專訪,重點介紹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中阿經貿合作等情況。專訪內容於2020年5月14日在該報發表。
  • 繼「臺駐美大使」後,「臺駐日大使」又見光死,謀「獨」註定徒勞
    臺外事部門主管吳釗燮日前在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臺專訪時聲稱,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所謂「全面外事關係」,消息傳回臺灣引爆輿論譁然。綠營民代辯稱所謂「臺美建交」應該要穩紮穩打,而藍營則諷刺說,原來民進黨當局口中的「臺美關係好」都是騙人的。
  • 中國駐日大使:相信日本能在中美之間把握好平衡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2月25日電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消息,12月3日,駐日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刊《國際貿易》專訪,宣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中日關係、中美關係,鼓勵日本經濟界繼續加強對華合作。
  • 中國駐尼泊爾大使:新時代中尼邊界合作大有可為
    中新網加德滿都11月2日電 中國駐尼泊爾大使侯豔琪1日在尼泊爾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跨越珠峰的友誼,共同繁榮的紐帶——中尼邊界合作回顧》中說,新時代中尼邊界合作大有可為。侯豔琪表示,中尼邊界是和平友好的見證、是合作共贏的紐帶、是守望相助的橋梁。她指出,新時代中尼邊界合作大有可為。2019年是中尼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主席與班達裡總統成功實現互訪,將中尼關係提升至面向發展與繁榮的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20年是中尼建交65周年,也是落實高層互訪成果的開局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