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疫情便不再是「書中事」與「故紙堆」,而是與學生離得很近。筆者不揣譾陋,圍繞「戰疫情」這一背景,按照寫作情境設計貼切性、具體性、明晰性等原則,分別設計了出題頻率較高的「選擇型」、「破立結合型」和「漫畫型」等「任務」類型的高考預測作文題,並進行了相關的寫作構思梳理。
一、「選擇型」任務作文
作文題材料呈現真實的「多元情境」,關涉的人或對象是幾個或幾類,要求依據某一方面標準選取感受最深的一個(類)去寫作,「選其一點,兼顧其餘」,我們可稱之為「選擇型」任務作文。如2015年高考全國Ⅱ卷的作文題——「這三個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採」,就屬於這種類型。
疫情之下,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春節過後,我們幾乎天天耳聞目睹在這次疫情中湧現出的不平凡的個人或集體,給我們以感動與鼓舞。在弘揚這些「戰疫情」的感人事跡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設計出類似的「選擇型」真實情境作文題目。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後的高考「選擇型」真實情境作文題將更加突出交際功能和對象感的寫作要求。
[作文題設計]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某電視臺《誰是最美戰「疫」者》欄目推薦了下列四個人(組)及事跡:
1.2019年12月29日,武漢首批新冠肺炎患者轉入金銀潭醫院。身患「漸凍症」的院長張定宇和同事們奮戰一線,無暇照顧被感染的醫生妻子。這種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感動中國。
2.2020年1月25日凌晨4點,邱貝文(武漢「90後」餐飲店老闆)發了一條朋友圈:24小時為武漢一線醫護人員送餐。僅兩天就向武漢的3家醫院送出430多份暖心餐。
3.2020年2月13日,在「東京燈會滿月節」為武漢募捐的「穿旗袍鞠躬女孩」,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轉交募集到的50餘萬日元善款。「鞠躬女孩」的故事在中國社交媒體刷屏。
4.2020年春節大年初三,田志陽、臧濤、林大才、孫志遠、劉剛(武漢火神山醫院建築工人)開著私家車,趕赴武漢支援火神山醫院建設。2月3日,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收治病患,「中國速度」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努力。
欄目主編請你從中選擇一個人(組),作為新一期的最美戰「疫」者,並給欄目寫一篇推薦文章,說明推薦的理由,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寫作構思梳理]
很明顯,這屬於社會交際情境類寫作。除了要照顧到身份感和交際寫作要求外,這道作文題審題立意的關鍵在於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辨過程,在於清晰地明確這些戰「疫」者之間的特異性或差異性,這樣才能達到「倫理無爽,則聖意不墮」的論述效果。
研讀上述材料,可以發現這些戰「疫」者都是在疫情中表現卓異的英雄,他們的善舉、義舉和壯舉足以在抗擊疫情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不同之處或者特異處可以從國籍、身份、職業、行為、作用、意義等方面加以對比辨析。比如,選擇「穿旗袍鞠躬女孩」作為最美戰「疫」者,那就需要從其是日本國籍這一與其他三者不同的角度切入,可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等方面闡釋其蘊含的雪中送炭、守望相助的鄰裡之道和世代相傳的中日友好精神。
如果選擇張定宇醫生作為最美戰「疫」者,那就需要從其身份和職業角度來彰顯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要說出身處風暴之眼的他用漸凍的生命託起患者的信心與希望的可貴品格。如果選擇邱貝文或火神山醫院建築工人群體為最美戰「疫」者,就應該更多地從她或他們行為的意義價值角度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抗擊疫情志願者的精神,闡釋「志願者不是指揮者、教育者,而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之行為的意義與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給予學生多種選擇考慮,並且用「最美」來讓學生擇其一,這是學生在行文中要加以充分體現和考慮的內容。行文只能詳寫其中一個(組)人物特有的行為事跡和獨有的意義價值,千萬不可對這四個(組)人物平均用力闡述。當然,也要簡略寫一下其他人物和所選人物之間的不同,並稍加評點,以照應「四選一」的交際寫作任務要求。
二、「破立結合型」任務作文
立論與駁論有機結合,亮「旗幟」與樹「靶子」有機銜接,這種「破立結合型」任務作文題突出對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的考查,特別是對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發展的考查,對提升學生深刻性、批判性、靈活性等思維品質作用明顯。如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就屬於此類型。
疫情讓我們或警醒或反省,或悲傷或撫慰,或焦慮或希望,或感動或痛心,構成了一幅幅觸動良心和叩問靈魂的畫面。我們也可以設計出與疫情有關的「破立結合型」作文題來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辯證思維能力。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戰疫情」期間,很多新聞媒體就文明習慣的養成紛紛推出公益廣告,如「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離,尊重他人合法隱私」等。對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說:「喜歡吃點野味的習慣,很難改啊!」有的說:「文明習慣要從小培養,我年齡大了,用公勺公筷的習慣我不太適應啊!」還有的說:「保持社交距離的習慣也就一陣風,疫情過後也就無所謂了。」這些不同聲音也有一定的市場。
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以高中生的身份給本市精神文明網《文明習慣大家談》欄目寫一篇文章,倡導大家「戰疫情,從養成文明習慣做起」,體現你的思考和認識。
這類題目乍一看很簡單,不就是寫文明習慣嘛,於是很多學生便把原先練過的像《文明習慣從小培養》《文明習慣從我做起》《文明習慣養成要關注細節》之類的文章改頭換面就搬上來了。殊不知,這樣寫就沒有很好地體現題目設計的意圖。對於這道作文題,既要整體審視作文材料,忌斷章取義或作碎片化理解;更要明確材料前後兩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前一部分列舉了疫情期間需要養成的三種文明習慣,後一部分則針對這三種文明習慣列出了與之相反的「難改論」、「不適應論」與「一陣風論」等看法,形成了對立的張力)。
如此看來,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緊緊圍繞疫情帶來的反思和教訓,以高中生身份寫作,或先立後破,或先破後立,或破立結合,既要正面論述包括三種習慣在內的文明習慣在疫情期間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更要逐個駁斥「難改論」、「不適應論」與「一陣風論」等,揭示產生這種種不當說法的原因,洞察並辯證分析其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進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以突出文章論述的針對性、情境性和對象感。
可見,如果不對作文材料進行整體性分析與綜合,不運用邏輯思維,該題目的寫作就會流於一般的套作與宿構。同樣,如果對作文材料缺乏有深度的思辨與批判性考量,不能對疫情中文明習慣的養成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動態性的考查,也難以實現破立論述的深度結合。
三、「漫畫型」任務作文
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認為,所謂情境化作文題,就是「創設出一個相對真實的情境場景和比較明確的問題要求,讓考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和方案」。高考作文寫作任務驅動的情境,多是些文字情境,但具有較強社會性的漫畫情境也時常「現身」。社會性漫畫往往能融思維美學形態與視覺美學形態於一體,或直接或隱晦或含蓄地表達對紛紜社會世事人生的理解及態度,更容易觸發學生寫作思維的「神經末梢」。如2016年高考全國Ⅰ卷的漫畫作文題「進步與退步:如何對待學生的考試分數」,2019年高考全國Ⅲ卷的漫畫作文題「畫裡畫外,師生情誼」等,都屬於這種類型。
疫情期間,很多反映「戰疫情」的漫畫讓人感動至深;但能進入命題領域,具有寫作審題立意價值的卻很少。
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結合漫畫的內容和寓意,聯繫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寫文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
漫畫作文審題立意的一般思路為:觀畫面—析手法—列觀點。這類題目的審題任務很容易完成,但是如何聯繫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使行文具有濃鬱的時代色彩、鮮活性及深刻性呢?要想完成這一「驅動」任務,就需要在構思時深思熟慮。其實,要想挖掘這幅漫畫背後的本質原因,深刻切入現實生活,並由此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可從多向追因角度探討立意。
漫畫為什麼要倡導「風雨裡做個大人,陽光下做個孩子」呢?可從個體向度分析:每個人的堅強與純真一樣都不能少——疫情面前,要敢於與磨難、困難和災難抗爭,在風和日麗時也要葆有純真。在一個人的人生信條裡,若少了「風雨裡做個大人」的勇敢、堅強和偉岸,就如同骨骼裡少了鈣質,是挺不起整個身軀的!當年面對SARS病毒來襲是這樣,現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來襲更是這樣。而只有「陽光下做個孩子」,風和日麗的光陰中像個孩子一樣率性生活,不戴任何面具,「你」才能回歸逍遙遊的自然狀態,才能感受人世間的美麗和淳樸。
也可從人與人的關係(自我與他人)向度分析: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如全國各地的援鄂醫療隊,正是他們(她們)白衣執甲衝鋒陷陣,「我」及「我們」才能在疫情期間享受陽光的溫暖。還可從人與社會的關係向度分析:要積極弘揚諸如此類的社會文化心理,助力戰勝疫情——如歷史上久已形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心理大義;又如當代曾傳誦一時的「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的社會悲憫文化;再如疫情期間「同舟共濟,武漢加油」「武漢挺住,春天來了,我們一起賞櫻花」等正能量的標語文化;等等。若行文能這樣從人與社會的關係向度進行分析,論述就具有了歷史文化高度,論證的文化邏輯力就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