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詩詞的「境界」是「修」出來的

2020-12-22 百荷書房

文/王行健

靜安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那麼,什麼是「境界」?

「境」之「界」,一也。指土地的邊界、疆域的界限。《說文》:』疆也。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魯語》:』外臣之言不越境。』《史記諸侯王表》:』諸侯比境。』《注》:』地相接次也。』《前漢地理志》:』開地斥境。』。漢鄭玄注《詩經大雅江漢》「於疆於理」句:「召公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後漢書仲長統傳》:「當更制其境界,使遠者不過二百裡。」清費錫琮《登北固山》詩:「境界分吳楚 ,波濤混海天。」皆此義。其二,境通作』竟』:「樂曲盡為竟,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毛傳》:』疆,竟也。俗別制』境』字。非。』」;「界」:「竟也。」意為終極。第三,隨著佛經的流入與翻譯,「境界」一詞被頻繁使用,比如《無量壽經》卷上:「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起信論》:「以能見故,境界妄現。」這是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層次、對教義理解的造詣境地。

到了唐代,隨著格律詩的繁盛,人們在論詩過程中也開始頻頻使用「境」或者「境界」,如《詩格》中就有:「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我想這是濫觴於鍾嶸的《詩品》。所謂「品」:「《說文》:』眾庶也。』《廣韻》:』類也。』《易乾卦》:』品物流形。』《疏》:』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又《韻會》:』品格也。』《禮檀弓》:』品節斯,斯之謂禮。』《疏》:』品,階格也,節制斷也。』又《玉篇》:』齊也。』《周語》:』品其百籩。』又同也,《前漢李尋傳》:』百裡為品。』又官名。」;「品格」就是一個人在別人嘴裡的德行(所以有「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那麼「詩品」就是詩在人們「嘴裡(用語言評論)」的樣子。自然有差異、層次。這種說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的變遷而轉用為「境界」一詞。

由於其更具包容性與延展性所以在後代詞話中也被頻繁沿用。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四:「樊榭詞拔幟於陳、朱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況周頤《惠風詞話》卷一:「填詞要天資,要學力。平日之閱歷,目前之境界,亦與有關係。無詞境,即無詞心。矯揉而強為之,非合作也。境之窮達,天也,無可如何者也。雅俗,人也,可擇而處者也。」指的是作品中「情」或「景」亦或其二者之統一,此其四也。

最後,靜安先生將「境界」升華為人修養的不同階段。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說的是人在做學問、思考關係的過程中要經歷的「迷茫立志、砥礪精進、修悟達道」這三個階段。

所以,就「境界」而言,其表象為一首詩詞外在的格律、典故使用及文字的駕馭能力,內裡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延展性、思想層次「著物融合」的能力與所修之品性。在孔儒體系中就是要「學而時習」進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達到的「身修」後才能寫出有「境界」的好詩詞來。好詩詞任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憋」出來、仿出來的,而是需要「志於學」之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般「修」出來的。我覺得這個詞用來表述對詩的品評其實更加貼切……

#讀詩#

作者簡介:

王行健,黑龍江哈爾濱人。網名天行健,號務本堂傳人。師範畢業。受家學薰陶,自幼迷戀文史哲,尤其鍾情古漢語和詩詞,幾十年諷詠不輟,在熟讀背誦儒家經典中,逐步加深理解和詮釋,且漸生感悟。有《蚊矢齋詩詞》,《論詩》,《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對詩詞寫作及詩詞理論略通並有心得。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讀詩——詩詞的物境與情景
    沒有典故、沒有晦澀難懂的字、沒有歇斯底裡的泣不成聲,可那份回望、那份不舍、那份無奈、那份悔恨、那份悲哀讀來就在眼前!還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讀者體會一下物境與情境的融合、轉換。這就是高手!就是詞中尚品!!
  • 讀詩——詩詞入「技之門」易,入「道之門」難
    而「裝修」體現的就是品味和境界了,學是學不來的,得去「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修」!這個「修」在甲骨文裡的最初字形是「攸」,一隻手拿著一根棍子敲打一個人,後來怕「敲打不乾淨」又在「人」和「拿棍子的手」中間加了「三點水」,一邊「敲打」一邊「衝洗」,於是就演化出「修身」的「修」字。「五福」裡面的「攸好德」實際就是「修好德(修出好德才能』考終命』)」。
  • 古人「開車」的最高境界:用文藝寫出境界,沒文化還真讀不懂
    甚至在特定的場合創作出這樣的詩詞還可以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但是此類詩歌很難寫出技術含量,很難避免不低俗,而且文人才子也往往不會發行他們寫的此類詩,所以這一類詩被詩歌的海洋埋沒的可能性就會很大。這裡,用詩詞開車就比較看意境了。同樣,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是文人雅士的一種不想讓別人輕易知道自己在「開車」的虛榮心,或者是覺得普通人不配與自己分享這些東西,或者只是怕被「封號」往往會寫得很含蓄,其他的就全靠腦補了。這就像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一樣的道理,境界不夠,就不好意思,理解不了了。
  • 讀詩有方法,掌握以下5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散發詩詞美
    讀詩有方法,掌握以下5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散發詩詞美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弘揚中華經典詩詞的節目到現在已經5季了,在這5季裡,節目中湧現了許多的詩詞達人,在你的記憶中,誰最令你印象深刻呢?是16歲奪冠優雅知性的才女武亦姝,還是13歲就連續4期擂主的洛陽女孩鄧雅文?
  • 鄭清健《略談哲理詩》——在上海格律詩詞社群講課
    哲學如果從狹小的精英圈子裡解放出來,讓它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就能理解哲學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熱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哲理詩一詞來自西方,起源於古希臘。未創"哲理詩"之名前叫"說理詩"。
  • 詩詞丨讀一首詩,知一份情,懂一個人
    我們常說,字如其人,其實詩詞也是如此。讀懂一首詩或者詞,便讀懂了其中的情,也便讀懂了一個人。——唐·杜甫《望嶽》林清玄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人生若是不順,不如看看杜甫,即便一生顛沛流離,依然胸懷遠大。只有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心胸才會越來越開闊,不畏懼,不委屈,不抱怨,這樣的日子,才會一直充滿陽光。
  • 人生如詩,語文老師講的三首詩三重境界,歷經滄桑的你領悟了嗎?
    轉眼間,自高考語文一別,小解已然離開語文課堂十年有餘,此後再無一日之計的清晨時分吟誦詩書氣華,也再無整個教室一同搖著頭晃著腦齊聲之乎者也,然而那些蘊含著人生道理的詩詞名句尚未被理解,我們就已經踏進了人生裡。
  • 詠物詩-七修類稿
    品 READ 讀 詠物詩 詠物之詩,即古賦物之體之變也,如荀子《蠶賦》、《箴賦》之類。說者以為起於唐末,如雍陶《鷺鷥》、鄭谷《鷓鴣》,殊不知元、白已前,蓋以有之,如子美《詠黑、白二鷹》之類是矣。
  • 讀詩的孩子自帶閃光點?詩詞的諸多優勢,爸媽要了解
    閃光點一:就像網絡上視頻中這個女孩子一樣,她會特別的可愛,因為唐詩宋詞所能表現出來的意境是非常美好的,她在讀這些詩的過程當中,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現這樣的意境,這個表現的過程非常吸引人,也非常漂亮。或者說非常吸引其他人在相處的過程當中經常讀唐詩的孩子,他在人群當中特別顯眼,一眼,你就能感覺得出他獨特的氣質,這些是很難培養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優勢?1,孩子的大腦發育比較快,唐詩宋詞整個唐詩書詞,他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會讓孩子產生無限的想像,例如疑是銀河落九天,那麼銀河是什麼樣子的?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5歲背詩580首,被詩詞餵大的孩子氣質絕非一般!學者:讀詩要趁早
    萬眾矚目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已經落下了帷幕,眾多參賽選手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5歲半的小選手王恆屹。僅僅5歲半的孩子竟然能夠出口成詩,真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節目中,主持人要求王恆屹在《請問你貴姓》的詩詞遊戲中,用姓氏聯想起一首詩。
  • 詩的改頭換面,由傳統詩詞向現代新詩的轉型
    現代詩逐漸取代了古體詩的地位,對於古典詩詞,我們更像是把它當成一種裝在盒子裡的寶物,只能珍藏,卻不會打開,詩詞所有的輝煌也變成了過去,為何傳承了幾千年的古典詩詞創作會不再盛行呢?下面將會探究新詩取代古典詩詞背後的原因。文中的古體詩詞是包括古風詩、歌行體、格律詩詞等在內的諸多古代詩歌形式的總稱。
  • 詩的境界從哪裡來?
    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比如說讀上面所引的崔顥《長幹行》,你必須有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於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
  • 老人實力帶孫,3歲讀詩,登上《詩詞大會》,隔代教育也可以很牛
    別人家的外婆他叫孟千尋,孟子的第76代嫡孫,3歲便開始讀唐詩,是杜甫的"小迷弟",曾參加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由於表現出色,被網友稱為"千年文化英才少年",如今12歲已能背誦上千首詩詞還會自己寫詩……從小就是詩詞狂,千尋每天讀一首詩,堅持了8年,這孩子能這麼優秀,則大多要歸功於外婆謝偉紅的悉心教導。3歲時,千尋就對詩詞產生了興趣,外婆便每天晚上睡前陪他讀10分鐘的唐詩宋詞。
  • 中國最美的三本詩詞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領略雙語詩歌魅力,賞千古佳句、提升英文水平,讀這一套就夠了。即翻譯出的詩詞,要像原詩的格式韻律一樣工整押韻,更要有原詩思想上的意境之美。 他翻譯的詩詞甚工格律,誦讀時朗朗上口、十分押韻,且詩詞中境界全出,是不折不扣的「意譯派」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 讀了這三首詩詞,才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兩個字
    李白的這一組詩和《古詩十九首》頗為相似,有表達相思離別之苦的,例如「去去復去去,辭君還憶君」;有抒發懷才不遇的,「世路今太行,回車竟何託」。相比《古詩十九首》李白的這組詩,又多了幾分豪放與瀟灑。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九首,應該是李白晚年所作,那時的他經歷了賜金放還和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變故,對於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活著的人便是旅途中的行人過客,逝去的人則是回返虛無的歸人罷了。人生苦短,千百年來有多少人曾為此嘆息。
  • 這首相思詩詞,女人順著讀男人倒著讀,意思完全不一樣
    有這樣一首相思詩,作者是李禺,生卒年月不詳,但是他的這首相思詩詞,卻一直被人傳唱,這首詩男人要倒著讀,女人要順著讀,意思完全不一樣,詩詞的名字叫《兩相思》。我們先來看順著讀: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 春日讀詩丨十首絕美春日詩詞,細心品讀,不負春光
    臥榻先生精選十首春日詩詞,以饗讀者。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遊興。
  • 蘇軾一首神奇的詩,順著讀天亮了,倒著讀天黑了,網友:太有才了
    蘇軾一首神奇的詩,順著讀天亮了,倒著讀天黑了,網友:太有才了 迴文詩詞、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不僅極具趣味性和娛樂性,從文學上來說創作難度也是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