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行健
靜安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那麼,什麼是「境界」?
「境」之「界」,一也。指土地的邊界、疆域的界限。《說文》:』疆也。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魯語》:』外臣之言不越境。』《史記諸侯王表》:』諸侯比境。』《注》:』地相接次也。』《前漢地理志》:』開地斥境。』。漢鄭玄注《詩經大雅江漢》「於疆於理」句:「召公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後漢書仲長統傳》:「當更制其境界,使遠者不過二百裡。」清費錫琮《登北固山》詩:「境界分吳楚 ,波濤混海天。」皆此義。其二,境通作』竟』:「樂曲盡為竟,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毛傳》:』疆,竟也。俗別制』境』字。非。』」;「界」:「竟也。」意為終極。第三,隨著佛經的流入與翻譯,「境界」一詞被頻繁使用,比如《無量壽經》卷上:「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起信論》:「以能見故,境界妄現。」這是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層次、對教義理解的造詣境地。
到了唐代,隨著格律詩的繁盛,人們在論詩過程中也開始頻頻使用「境」或者「境界」,如《詩格》中就有:「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我想這是濫觴於鍾嶸的《詩品》。所謂「品」:「《說文》:』眾庶也。』《廣韻》:』類也。』《易乾卦》:』品物流形。』《疏》:』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又《韻會》:』品格也。』《禮檀弓》:』品節斯,斯之謂禮。』《疏》:』品,階格也,節制斷也。』又《玉篇》:』齊也。』《周語》:』品其百籩。』又同也,《前漢李尋傳》:』百裡為品。』又官名。」;「品格」就是一個人在別人嘴裡的德行(所以有「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那麼「詩品」就是詩在人們「嘴裡(用語言評論)」的樣子。自然有差異、層次。這種說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的變遷而轉用為「境界」一詞。
由於其更具包容性與延展性所以在後代詞話中也被頻繁沿用。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四:「樊榭詞拔幟於陳、朱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況周頤《惠風詞話》卷一:「填詞要天資,要學力。平日之閱歷,目前之境界,亦與有關係。無詞境,即無詞心。矯揉而強為之,非合作也。境之窮達,天也,無可如何者也。雅俗,人也,可擇而處者也。」指的是作品中「情」或「景」亦或其二者之統一,此其四也。
最後,靜安先生將「境界」升華為人修養的不同階段。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說的是人在做學問、思考關係的過程中要經歷的「迷茫立志、砥礪精進、修悟達道」這三個階段。
所以,就「境界」而言,其表象為一首詩詞外在的格律、典故使用及文字的駕馭能力,內裡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延展性、思想層次「著物融合」的能力與所修之品性。在孔儒體系中就是要「學而時習」進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達到的「身修」後才能寫出有「境界」的好詩詞來。好詩詞任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憋」出來、仿出來的,而是需要「志於學」之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般「修」出來的。我覺得這個詞用來表述對詩的品評其實更加貼切……
#讀詩#
作者簡介:
王行健,黑龍江哈爾濱人。網名天行健,號務本堂傳人。師範畢業。受家學薰陶,自幼迷戀文史哲,尤其鍾情古漢語和詩詞,幾十年諷詠不輟,在熟讀背誦儒家經典中,逐步加深理解和詮釋,且漸生感悟。有《蚊矢齋詩詞》,《論詩》,《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對詩詞寫作及詩詞理論略通並有心得。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