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境界從哪裡來?

2021-02-15 詩評媒


 詩的境界從哪裡來?

像一般藝術一樣,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來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變動不居的。詩並不能把這漠無邊際的混整體抄襲過來,或是像柏拉圖所說的「模仿」過來。詩對於人生世相必有取捨,有剪裁,有取捨剪裁就必有創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潤滲透。詩必有所本,本於自然;亦必有所創,創為藝術。自然與藝術媾合,結果乃在實際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個宇宙,正猶如織絲縷為錦繡,鑿頑石為雕刻,非全是空中樓閣,亦非全是依樣畫葫蘆。詩與實際的人生世相之關係,妙處惟在不即不離。唯其「不離」,所以有真實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鮮有趣。「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二者缺一不可,像司空圖所見到的。

 

每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是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於眼前,使他神魂為之勾攝,若驚若喜,霎時無暇旁顧,仿佛這小天地中有獨立自足之樂,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個人生活中一切憎愛悲喜,都像在這霎時間煙消雲散去了。純粹的詩的心境是凝神注視,純粹的詩的心所觀境是孤立絕緣。心與其所觀境如魚戲水,訴合無間。姑任舉二短詩為例: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

 

——崔顥《長幹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鹿柴》

 

 

這兩首詩都儼然是戲景,是畫境。它們都是從混整的悠久而流動的人生世相中攝取來的一剎那,一片段。本是一剎那,藝術灌注了生命給它,它便成為終古,詩人在一剎那中所心領神會的,便獲得一種超時間性的生命,使天下後世人能不斷地去心領神會。本是一片段,藝術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為一種獨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間性而同時在無數心領神會者的心中顯現形象。囿於時空的現象(即實際的人生世相)本皆一縱即逝,於理不可復現,像古希臘哲人所說的:「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它是有限的,常變的,轉瞬即化為陳腐的。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恆化與普遍化。它可以在無數心靈中繼續復現,雖復現而卻不落於陳腐,因為它能夠在每個欣賞者的當時當境的特殊性格與情趣中吸取新鮮生命。詩的境界在剎那中見終古,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

 

從前詩話家常拈出一兩個字來稱呼詩的這種獨立自足的小天地。嚴滄浪所說的「興趣」,王漁洋所說的「神韻」,袁簡齋所說的「性靈」,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靜安標舉「境界」二字,似較概括,這裡就採用它。

 

一 詩與直覺

 

無論是欣賞或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裡「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要產生詩的境界,「見」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

 

第一,詩的「見」必為「直覺」(intuition)。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perception)。直覺得對於個別事物的知(knowledge of individual things),「知覺」得對於諸事物中關係的知(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ings),亦稱「名理的知」(參看克羅齊《美學》第一章)。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係,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係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出,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裡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生關係,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係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把全副精神專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這時你仍有所覺,就是梅花本身形象(form)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image)。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比如說讀上面所引的崔顥《長幹行》,你必須有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於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之類的聯想。這些聯想一發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這番話並非否認思考和聯想對於詩的重要。做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於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美備。但是在用思考起聯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做一首詩都常需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後,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於是像靈光一現似地突然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於靈感。靈感亦並無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覺,就是「想像」(imagination,原謂意象的形成),也就是禪家所謂「悟」。

 

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unity),實在有一個深理在裡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

 

二 意象與情趣的契合

 

要產生詩的境界,「見」所須具的第二個條件是所見意象必恰能表現一種情趣,「見」為「見者」的主動,不純粹是被動的接收。所見對象本為生糙零亂的材料,經「見」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見」都含有創造性。比如天上的北鬥星本為七個錯亂的光點,和它們鄰近星都是一樣,但是現於見者心中的則為像鬥的一個完整的形象。這形象是「見」的活動所賜予那七顆亂點的。仔細分析,凡所見物的形象都有幾分是「見」所創造的。凡「見」都帶有創造性,「見」為直覺時尤其是如此。凝神觀照之際,心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無比較,無分析,無旁涉,結果常致物我由兩忘而同一,我的情趣與物的意態遂往復交流,不知不覺之中人情與物理互相滲透。比如注視一座高山,我們仿佛覺得它從平地聳立起,挺著一個雄偉峭拔的身軀,在那裡很鎮靜地莊嚴地俯視一切。同時,我們也不知不覺地肅然起敬,豎起頭腦,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偉峭拔的神氣。前一種現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學家稱為「移情作用」(empathy),後一種現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學家稱為「內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

 

移情作用是極端的凝神注視的結果,它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不過欣賞自然,即在自然中發現詩的境界時,移情作用往往是一個要素。「大地山河以及風雲星鬥原來都是死板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情感,有生命,有動作,這都是移情作用的結果。比如云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谷應,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例如『菊殘猶有傲霜枝』句的『傲』,『雲破月來花弄影』句的『來』和『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憐宵』句的『徘徊』、『空度』和『可憐』,『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文藝心理學》第三章)

 

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比如欣賞自然風景,就一方面說,心情隨風景千變萬化,睹魚躍鳶飛而欣然自得,聞胡笳暮角則黯然神傷;就另一方面說,風景也隨心情而變化生長,心情千變萬化,風景也隨之千變萬化,惜別時蠟燭似乎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這兩種貌似相反而實相同的現象就是從前人所說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境界。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即是「景」。吾人時時在情趣裡過活,卻很少能將情趣化為詩,因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就紛至沓來,其中也只有極少數的偶爾成為詩的意象,因為紛至沓來的意象零亂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克羅齊在《美學》裡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

 

藝術把一種情趣寄托在一個意象裡,情趣離意象,或是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史詩和抒情詩的分別,戲劇和抒情詩的分別,都是繁瑣派學者強為之說,分其所不可分。凡是藝術都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詩或劇詩。

 

這就是說,抒情詩雖以主觀的情趣為主,亦不能離意象;史詩和戲劇雖以客觀的事跡所生的意象為主,亦不能離情趣。

 

詩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變動生展中,無絕對相同的情趣,亦無絕對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詩的境界是由創造來的,生生不息的。以「景」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對於人人都是一成不變的,這是常識的錯誤。阿米兒(Amiel)說得好:「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則景象雖似同而實不同。比如陶潛在「悠然見南山」時,杜甫在見到「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時,李白在覺得「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時,辛棄疾在想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時,姜夔在見到「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時,都見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雖似都是山,在實際上卻因所貫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種境界。我們可以說,每人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創造的。物的意蘊深淺與人的性分情趣深淺成正比例,深人所見於物者亦深,淺人所見於物者亦淺。詩人與常人的分別就在此。同是一個世界,對於詩人常呈現新鮮有趣的境界,對於常人則永遠是那麼一個平凡乏味的混亂體。

 

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於詩的欣賞。就見到情景契合境界來說,欣賞與創造並無分別。比如說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後拿這九個字把它傳達出來。在見到那種境界時,他必覺得它有趣,在創造也是在欣賞。這九個字本不能算是詩,只是一種符號。如果我不認識這九個字,這句詞對於我便無意義,就失其詩的功效。如果它對於我能產生詩的功效,我必須能從這九個字符號中,領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在讀他的這句詞而見到他所見到的境界時,我必須使用心靈綜合作用,在欣賞也是在創造。

 

因為有創造作用,我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絕對相同。每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所以無論是欣賞自然風景或是讀詩,各人在對象(Object)中取得(take)多少,就看他在自我(Subjectego)中能夠付與(give)多少,無所付與便不能有所取得。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recreate)一首詩;每次再造時,都要憑當時當境的整個的情趣和經驗做基礎,所以每時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鮮的詩。詩與其他藝術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物質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著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時時刻刻都在「創化」中。創造永不會是復演(repetition),欣賞也永不會是復演。真正的詩的境界是無限的,永遠新鮮的。

 

 

三 關於詩的境界的幾種分別

 

明白情趣和意象契合的關係,我們就可以討論關於詩境的幾種重要的分別了。

 

第一個分別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所提出的「隔」與「不隔」的分別,依他說:

 

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闋雲「闌幹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裡萬裡,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鵝,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裡」,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銷英氣」則隔矣。

 

他不滿意於姜白石,說他「格韻雖高,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在這些實例中,他只指出一個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別,卻沒有詳細說明理由。依我們看,隔與不隔的分別就從情趣和意象的關係上面見出。情趣與意象恰相熨貼,使人見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亂或空洞,情趣淺薄或粗疏,不能在讀者心中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謝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江淹浦畔」是用《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典。謝詩江賦原來都不隔,何以入歐詞便隔呢?因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數句都是很具體的意象,都有很新穎的情趣。歐詞因春草的聯想,就把這些名句硬拉來湊成典故,「謝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氏論隔與不隔的分別,說隔如「霧裡看花」,不隔為「語語都在目前」,似有可商酌處。詩原有偏重「顯」與偏重」隱」的兩種。法國19世紀帕爾納斯派與象徵派的爭執就在此。帕爾納斯派力求「顯」,如王氏所說的「語語都在目前」,如圖畫、雕刻。象徵派則以過於明顯為忌,他們的詩有時正如王氏所謂「隔霧看花」,迷離恍惚,如華格納的音樂。這兩派詩雖不同,仍各有隔與不隔之別,仍各有好詩和壞詩。王氏的「語語都在目前」的標準似太偏重「顯」。近年來新詩作者與論者,曾經有幾度很劇烈地爭辯詩是否應一律明顯的問題。「顯」易流於粗淺,「隱」易流於晦澀,這是大家都看得見的毛病。但是「顯」也有不粗淺的,「隱」也有不晦澀的,持門戶之見者似乎沒有認清這個事實。我們不能希望一切詩都「顯」,也不能希望一切詩都「隱」,因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人原來有種種「類型」上的差異。有人接受詩偏重視覺器官,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見,所以要求詩須「顯」,須如造形藝術。也有人接受詩偏重聽覺與筋肉感覺,最易受音樂節奏的感動,所以要求詩須「隱」,須如音樂,才富於暗示性。所謂意象,原不必全由視覺產生。各種感覺器官都可以產生意象。不過多數人形成意象,以來自視覺者為最豐富,在欣賞詩或創造詩時,視覺意象也最為重要。因為這個緣故,要求詩須明顯的人數佔多數。

 

顯則輪廓分明,隱則含蓄深永,功用原來不同。說概括一點,寫景詩宜於顯,言情詩所託之景雖仍宜於顯,而所寓之情則宜於隱。梅聖俞說詩須「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就是看到寫景宜顯,寫情宜隱的道理。寫景不宜隱,隱易流於晦;寫情不宜顯,顯易流於淺。謝朓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諸句,在寫景中為絕作,妙處正在能顯,如梅聖俞所說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秦少遊的《水龍吟》入首兩句「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蘇東坡譏他「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它的毛病也就在不顯。言情的傑作如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李白的「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諸詩妙處亦正在隱,如梅聖俞所說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王氏在《人間詞話》裡,於隔與不隔之外,又提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分別: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這裡所指出的分別實在是一個很精微的分別。不過從近代美學觀點看,王氏所用名詞似待商酌。他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淚眼問花花不語」一例可證。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視,物我兩忘的結果,叔本華所謂「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謂「有我之境」其實是「無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無我之境」的實例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都是詩人在冷靜中所回味出來的妙境(所謂「於靜中得之」),沒有經過移情作用,所以實是「有我之境」。與其說「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似不如說「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為嚴格地說,詩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須有我,都必須為自我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淚眼問花花不語」,「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憐宵」,「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都是同物之境。「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興闌啼鳥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氏以為「有我之境」(其實是「無我之境」或「同物之境」),比「無我之境」(其實是「有我之境」或「超物之境」)品格較低,他說:「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他沒有說明此優於彼的理由。英國文藝批評家羅斯金(Ruskin)主張相同。他詆毀起於移情作用的詩,說它是「情感的錯覺」(pathetic fallacy),以為第一流詩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詩人才為情感所搖動,失去靜觀的理智,於是以在我的情感誤置於外物,使外物呈現一種錯誤的面目。他說:

 

我們有三種人:一種人見識真確,因為他不生情感,對於他櫻草花只是十足的櫻草花,因為他不愛它。第二種人見識錯誤,因為他生情感,對於他櫻草花就不是櫻草花而是一顆星,一個太陽,一個仙人的護身盾,或是一位被遺棄的少女。第三種人見識真確,雖然他也生情感,對於他櫻草花永遠是它本身那麼一件東西,一枝小花,從它的簡明的連莖帶葉的事實認識出來,不管有多少聯想和情緒紛紛圍著它。這三種人的身份高低大概可以這樣定下:第一種完全不是詩人,第二種是第二流詩人,第三種是第一流詩人。

 

這番話著重理智控制情感,也只有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實性,事物隔著情感的屏障去窺透,自另現一種面目。詩的存在就根據這個基本事實。如依羅斯金說詩的真理(poetic truth)必須同時是科學的真理。這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的。

 

依我們看,抽象地定衡量詩的標準總不免有武斷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勝境,不易以一概論優劣。比如陶潛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超物之境」,「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則為「同物之境」。王維詩「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為「超物之境」,「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則為「同物之境」。它們各有妙處,實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與「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淺雅俗。同為「超物之境」,謝靈運的「林壑斂秋色,雲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潛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或是王績的「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似不如陶潛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或是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兩種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機,也都可以有人巧。

 

「同物之境」起於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為原始民族與嬰兒的心理特色,神話、宗教都是它的產品。論理,古代詩應多「同物之境」,而事實適得其反。在歐洲從19世紀起,詩中才多移情實例。中國詩在魏晉以前,移情實例極不易尋,到魏晉以後,它才逐漸多起來,尤其是詞和律詩中。我們可以說,「同物之境」不是古詩的特色。「同物之境」日多,詩便從渾厚日趨尖新。這似乎是證明「同物之境」品格較低,但是古今各有特長,不必古人都是對的,後人都是錯的。「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見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興」用的,不是值得單獨描繪的。「同物之境」是和歌詠自然的詩一齊起來的。詩到以自然本身為吟詠對象,到有「同物之境」,實是一種大解放,我們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輕視它。

詩評媒編輯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

法律顧問: 河南有道律師事務所主任    馬  偉

相關焦點

  • 讀詩——詩詞的「境界」是「修」出來的
    漢鄭玄注《詩經大雅江漢》「於疆於理」句:「召公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後漢書仲長統傳》:「當更制其境界,使遠者不過二百裡。」清費錫琮《登北固山》詩:「境界分吳楚 ,波濤混海天。」皆此義。其二,境通作』竟』:「樂曲盡為竟,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傳》:』疆,竟也。
  • 【人人文學】李虹文誦畫:境界之內 境界之外詩六首
    境界之內 境界之外詩六首  作者/朗誦/繪畫:李虹.盈盈虹韻秋風頌你取而代之你笑 燦爛笑到境界之內 境界之外你高境界高境界的笑純潔得不能再純潔的笑笑到最後你哭了 很傷心你成了那時的她 毫無境界在那一方天空你取代的不僅有快樂還有所有痛苦而她擁有了更高更遠的境界……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全詩如下: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看懂這25章,詩之境界能越上數個臺階!
    一、詩境者,詩之環境也,源於詩意之意境,乃意境之升華也。
  • 李白的這首詩,美學境界很高,短短4句,常人難以企及!
    由於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遂引發了後世眾多文人墨客的共鳴,成為他們詩歌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美學境界。細讀這首詩,你便會發現物我兩忘的美學境界,加深了這首詩的美學意蘊。雖說李白這首詩,不過只是短短4句,共計20字的小詩,但從美學境界的高度來看,常人難以企及。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杏花雨、楊柳風,是春天特有的,也是春天的象徵,在我國古代詩歌的長河中,有一首是將杏花雨和楊柳風都寫了進去,詩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那麼這首詩是誰寫的呢?這首詩妙在哪裡呢?眾所周知,在鑑賞詩歌、閱讀文章時,了解作者是很重要的。
  • 王國維《人間詞話》成大事者三種境界的那三句詩你讀懂了嗎
    初看也許不太懂其中道理,但是細品會覺得這三句詩代表的三種境界非常在理,讀懂這三句詩,對成大事很有幫助。是詩人借秋風與凋零的樹來抒發自己對戀人的思念之情,從原詩的下一句就可以看出「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唐詩三百首中最瀟灑的一首詩,第三聯詩句中的境界我輩只能仰望
    這樣的詩歌代表的詩人的思想境界,對於我們養成豁達的人生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寫出了作者那種超然脫俗的人生態度。不過要說到唐詩300首當中最瀟灑的一首詩,還應該是下面的這首古詩。尤其是第三聯當中的兩句古詩非常經典,而它所體現的人生境界是我們所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只能仰望。這首古詩就是王維的《終南別業》。
  • 王國維說詞有三種境界,是哪3種境界?讀懂這一句你就明白了!
    什麼是境界?但什麼是境界呢,王國維本人也沒說清楚什麼是詞的境界,他舉了許多例子,竟然都是詩,但詩詞分明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式,普通愛好者讀來就難免一臉懵。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是寫景吧,純粹寫景,但這句詞是有境界的,體現在一個「鬧」字,你若寫成「春意濃」、「春意盛」,意思不變,但意境就沒了;又如「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的境界體現在「弄」字。一個鬧、一個弄,說不出哪裡好,但是你讀來就覺得那種感受在心頭,所以在詞裡,一定要有這樣能準確地傳達出情感的字,才有境界。
  • 人生如詩,語文老師講的三首詩三重境界,歷經滄桑的你領悟了嗎?
    詩如人生,人生如詩,這話不止於浪漫主義的現實存在意義,更道出了古詩的包容和偉大。濃縮的都是精華,詩詞尤甚,學生時代你一定也從其中獲得過鼓勵與慰藉。雖然過去了這麼多年,可小解依然銘記著語文老師曾講的一席關於詩詞的人生畫卷,相信很多人都聽老師講過,算是對我們的入世諫言吧。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第一種和第二種孤獨很心酸無奈,卻也是塵世最常見的孤獨,而第三種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可惜,三千繁華,又有誰能真正看透呢?今天給大家講的這首詩也是關於孤獨的,寫於詩人被放鴿子後,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詩,其境界遠超孟子,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先河!
    李杜的名聲千百年來一直在傳頌,我們甚至在小學的時候,就可以背誦出他們的一些詩作。李白是豪放瀟灑的,所寫的詩放蕩不羈,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懷。而杜甫的詩深沉悠遠,含蓄婉轉,曲折變換。如果把李白的詩歌比作一支長笛,那麼杜甫的詩歌就是那面大鼓了。
  • 手不釋卷是一種習慣功夫在詩外是一種境界
    功夫在詩外,不能僅僅只是死讀書,在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就要告誡自己,要把書讀活。手不釋卷是一種好習慣,一開始養成的時候需要強制自己。枕邊,身邊常常都有一本好書,順手拿過來就可以了。天長日久就養成習慣了。不讀書思想就會停止,讀了書不思考也是沒有用處的。讀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如果讀書破萬卷而不能運用,那麼所讀書等於廢紙。所以讀書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甚至是功利性。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人生的意義絕不在於單純的追求物質上的充裕,精神上空虛的人,走這一生就是白來一趟罷了。畢竟,賺再多的錢,倘若精神上空虛,那麼難免會感到人生寂寞沒有什麼方向。可是,說來道去,這世界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領悟到人生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
  • 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有人曾說,真正的安頓是內心的安頓,心若沒有了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紛紛擾擾,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的宅院,也許是一條寂靜的小路,也許是一本經典的書籍。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淨。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對於人生境界的感悟,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理解。如今,大多數人比較認同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所說:"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堪稱「史上最孤獨的詩」,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是一首孤獨的詩。從詩人的心境來說,詩人所描述的是一個寒冬,」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情此景是暗合了柳宗元自我內心的孤獨,不過,我們今天帶給大家的,是另外一首最孤獨的詩,唐代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 唐朝境界最高的一首送別詩,無一生僻字,堪稱不世經典
    唐朝的「送別詩」可以說是浩如煙海,有送別友人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送別親人的,「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也有送別情人的,「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或縹緲,或傷感,或唯美,而在這眾多的送別詩中,境界最高的當屬初唐詩人王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