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絕不在於單純的追求物質上的充裕,精神上空虛的人,走這一生就是白來一趟罷了。
畢竟,賺再多的錢,倘若精神上空虛,那麼難免會感到人生寂寞沒有什麼方向。可是,說來道去,這世界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領悟到人生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可倘若自己悟不透,那麼也無需枯等時間教給我們答案,我們倒不如求助於前賢。蘇東坡在臨終前為世人留下4句詩,卻道破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前人之事,後人之師。
儘管蘇軾所處的宋朝已經距離我們過於遙遠。可是,回首這位偉大先賢的一生,我們卻會不自覺的被其吸引,其一生曾到達過巔峰,卻也成落入深淵。
在最苦難時,他被小人作怪,貶到了當時最落魄,最南面的海南島。
在最輝煌時,其落筆也曾使得洛陽紙貴。
所以,這樣一位偉大先賢留下的人生智慧,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絕對不會落伍。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廬山煙雨》
唐以詩為榮,而宋則以詞為榮。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上的造詣登峰造極。可其作詩卻同樣入木三分,首首結為經典之作。而蘇軾臨終前作此詩,即為一代文豪的臨終絕唱,也是他為子孫後代留下的忠告。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全詩細細數來,不過二十八字,卻具有諸多妙處。其中最明顯的一處是,詩的開頭和結尾是同一句。
這種相同細細品來,卻是蘇軾想要告訴後代的人生哲理。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句聽起來是簡簡單單,卻剛好是涵蓋了山水。
前後兩句,山水未曾變過,可心境,時間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就全然不同。
這看到的第一重境界便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大多數人在處出社會時,都仍處於這最簡單的第一層境界。由於對外知之甚少,從象牙塔到社會圈,這中間大部分人都要挨一次社會的毒打。
所以,在這次毒打之前,這些人仍處於見山是山的境界。
第二層境界則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往往是大部分人在入社會多年之後到達的境界,因為現實的磨練,我們不再單純的將山視為山,水視為水。而大部分人也是停留在這一層境界,再未曾走出去。
可是,真正的第三種境界,卻可能是萬人中未必能有一人能夠達到。
這種境界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這時候的人已經進入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
當一個人有放下的覺悟,能夠超越世俗的限制。這時候這個人就已經達到了最難做到的第三種狀態。雖然是萬裡無一,可是,向這個方向努力,卻也可以讓人的一生受益無窮。
蘇軾一生的經歷,決定了他擁有常人難及的智慧和人生觀,這讓其作品具有一種理性的智慧。多讀蘇軾詞,你會發現,你在不知不覺中,會將他的智慧提煉出來,化為己用。《蘇軾詞傳》便是這麼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讀《蘇軾詞傳》不是讀他的詩,是品讀他的人生,品讀他的豁達。
《蘇軾詞傳》囊括了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傳,而且,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以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觀念為出發點,對蘇軾的一生、詞傳藝術、官場活動等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用唯美深情的筆觸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蘇軾的思想。
除此之外,這套書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棒,閱讀起來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一套5本書,僅需兩包煙的價錢,還不夠一支口紅錢,就能讀懂5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何樂而不為?
點擊下方商品卡把它們帶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