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則同衾,死則同穴。」是對戀情最美好的希冀。從相識到相戀,從愛情到親情,兩個沒有血緣的人,卻依靠著相愛,締造了精神上的血脈。這是恩愛,既有相濡以沫的恩,也有白髮偕老的愛。
人們不止要活著的時候長相廝守,還貪心的想在死後那漫長到近乎無窮無盡的時光裡繼續相依。所以人們都希望埋葬到一起,好像身體的相觸能拉近靈魂的離。
可是宋慶齡和孫中山那麼相愛,為什麼沒有葬在一起呢?
比相愛的時光更長的是兩個人的年齡差
孫中山是宋家的世交,那個時候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勝利,苟延殘喘的大清王朝終於轟然倒塌在歷史的塵埃中。滿腔愛國情懷的宋慶齡此時正在美國學習,聽聞這個消息不知是怎麼的欣喜激動,更不知道她是如何幻想孫中山的形象。
孫中山
我們常說「風景只在想像中」,彼時,宋慶齡眼中的孫中山一定是個完美的男人,他是鐵與火中的革命者,新時代的領導者,舊時代的終結者。他應該有礁巖般剛毅的臉龐,繁星閃爍的眼睛,熔巖烈火般昂然的精神,大海般廣袤的涵養。
比美顏更厲害的是人們自帶的濾鏡,你要是喜歡一個人,只覺他耍酷時帥氣,出糗時可愛,成功時偉岸,你要是不喜歡他,只會覺他可恥可笑。
我們只能揣測,或許孫中山是宋慶齡的偶像,是她心裡的英雄,是那個會騎著七彩祥雲來娶她的人。或許也是因此,宋慶齡毅然決然地決裂家庭,和這位長她27歲的男人遠赴日本成婚。
與孫中山在日本完婚
1915年,兩人在日本完婚,甚至父母到來的時候,婚禮已經結束。父母的苦口婆心並沒有讓她動搖。管中窺豹,我們也能略略感知宋慶齡是多麼有個性和主見的人,我想,這也是她最終沒有選擇和孫中山合葬的重要原因。
宋家父母的歸途不知會是何感受,總之不會好受,淚水會不會在飛機的顛簸中再也藏不住身影,滾落到手背上?離故土越近,離女兒卻越遠,憤怒與悲傷交織在一起,籠罩著歸途的天空。
看著父母遠去的疲憊身影和在天際漸漸消失的飛機,宋慶齡的心情又怎麼會好受呢,夾在愛情與親情中間,她總要選擇傷害一方。她不惜代價追求的是愛,更是自己的人生。
孫中山夫婦
1925年,孫中山先生離世,十年婚姻被死亡畫上了不可違逆的句號。這十年,只是兩個人年齡差距的三分之一,可是這十年,卻證明了三十年的差距並不是愛情面前不可跨越的山,也許,年齡的差距對宋慶齡的阻力,沒有父母的反對千分之一多。
愛一個人能有多久?宋慶齡與孫中山的十年婚姻是相愛的,宋慶齡孤獨思念的五十六年也是相愛的,或許,她死後並沒有同穴而居也是因為她相信,兩個人的感情並不因距離的長短而改變,哪怕是從南京到上海,他們的思念,比光還快,他們的愛,比宇宙還要長久。
或許只是普通人
人們尊稱宋慶齡先生為「國母」,並沒有人認為她只是一個普通人,除了她自己。她說:「中山陵是孫先生的長眠之地,那是真正的偉人才能安葬的地方,我不想去打擾孫中山先生,更不願去破壞中山陵的一土一瓦。」
中山陵
在度過了那段崇拜的時光,她愛上的不止是作為英雄的孫中山,也是作為丈夫的孫中山,是孫中山身上屬於普通人的那一面。所以,哪怕她做了很多偉大的事業,也始終都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相比於人們附加的神性,她更珍惜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一切。
孫中山陪伴了她十年,而她的保姆陪伴了她五十三年。那一年,16歲的李燕娥見到宋慶齡的第一天就說:「我要服務您一輩子,夫人。」
或許這就是上天安排的緣分,毫無血緣的兩個人成了最好的姐妹。五十三年,李燕娥悉心照料著,精心陪伴著。如果對於愛情,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對於這對姐妹來說,陪伴是不必言說的深情,作為普通人的她,自然更珍惜這份感情。
宋慶齡與孫中山
李燕娥先一步逝世,強撐病體的宋慶齡親筆寫下「讓李姐埋在父母墳的邊上,自己也要埋在那裡」,還畫好草圖。宋慶齡早已打定主意,不與孫中山合葬在一起,就像她當年決心要和孫中山結婚,現在也決心要回到宋家。
宋慶齡婚後三年,父親就去世了,孫中山離世後六年,母親也去世了。她一生能盡孝的時候很短,這也是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她是好妻子,是好英雄,卻唯獨不是好子女。
宋家有八穴地,那是宋家的一個約定,無論生前如何,死後都要葬在一起,或許,這也是宋家父母對宋慶齡的寬容,是父母暗藏於心的愛。也許,宋慶齡想把自己的生前死後,分成兩段,活著的時候是孫中山的妻子,死去就是宋家的子女。某種程度來講,這也是趕時髦的異地戀。
中山陵
人生總有遺憾,但別有後悔。
不知道夜深人靜的時候,會不會有種渴望,穿越到過去,重活一次,把那些後悔的事糾正過來。我們總說如果,可是心裡也知道沒有如果,所有對過去的渴求,都是鏡花水月的幻想。比回首過去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人生的路可以前行,也可以就此止步,但絕沒有回頭。
沒有和孫中山合葬,是因為宋慶齡心裡對沒能盡孝的遺憾,可是假如問她會後悔和孫中山去日本結婚嗎?或者再給她一次選擇的機會,她還會不會選擇和孫中山結婚呢?
縱觀宋慶齡的一生,每一次重要的決定從不拖泥帶水,也絕不三心二意,她從不為自己的選擇後悔。
孫中山夫婦
人生中總要做無數個決定,有大有小——第一次上大學,第一次結婚,第一份工作,每個都是會左右人生走向的決定,每個決定可能都不完美,人類總是有局限的,運氣不好,眼光有限,都會使我們在重大的決策上犯下不可悔改的錯誤。
我們總是會看見,有人抱怨著自己的大學不好,報錯了志願;抱怨自己瞎了眼,和一個討厭的人結婚;抱怨自己的工作讓自己十分痛苦。
然後自怨自艾,從此辛苦而麻木的活著。這就是對人生的後悔,是對自己的過去難以接受,不忍回看,不敢觸碰,傷口上結了痂,就不敢再去看血痂下傷口的樣子。
而遺憾是感嘆自己過去做了錯事,但是自己能夠接受自己的過錯,願意回顧那些蠢事,從那些傷口裡總結教訓,以希望自己的未來不再走老路。相比於後悔,遺憾是一種勇氣,勇敢地接受過去,勇敢的繼續走,去犯新的錯誤,去汲取新的教訓。
宋慶齡
誰能沒犯過錯呢?誰沒有尷尬的瞬間呢?快樂只像荷葉上瀉過的水,留不下一點痕跡,悲傷、沮喪、尷尬倒像入骨的綿毒,在你的餘生裡。不知什麼時候就刺痛你一下。
人的記憶實在惱人,讓這些不愉快的事永遠糾纏著你,卻把快樂的事忘得飛快。一個人不肯與自己和解,不肯接受過去那個不成熟的自己,就會永遠沉淪在後悔的苦海中,直到習慣後悔的味道,藏在海底再也不出來。
其實,所有的過去都是寶藏,是生活賜給你向未來而行的武器與鎧甲,好好地珍惜它,妥善地使用它,但別讓武器傷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