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高精尖」設備

2020-12-21 杭州網

浙江新聞客戶端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P3移動實驗室、移動CT等高科技醫療設備為搶救患者生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醫護人員有序、安全、高效開展救治工作提供了保障。

作為白衣戰士的「硬核」武器,高科技醫療設備是戰「疫」不可或缺的一環。實際上,在浙江多家醫院的手術室裡,每時每刻都活躍著「高精尖」設備的身影,為兒童開刀的智能「醫生」、為微創手術提供「導航」的顯微鏡、為癲癇患者成功「拆雷」的機器人……各種不同類型的「高精尖」設備出現在每一個生與死搏鬥的關鍵時刻,守護患者的生命。

新一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為患兒「主刀」

4月8日,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順利完成「首秀」。患者為一名5歲女孩和一名2歲男孩,前者手術全程4個小時,出血不到5毫升;後者全程1個半小時,出血不到2毫升。

手術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是近年來微創外科發展主流趨勢之一,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領先、應用廣泛的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外科主刀醫生可以在遠離手術臺的操控臺上,通過觀察立體的腔鏡手術畫面操控機械臂,為患者實施精準手術。

「兒童的組織器官相對於成人更小,血管、管道更細,對手術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特別適用於兒童微創外科手術,能夠減輕兒童術中及術後痛苦。」浙大兒院普外科主任、腔鏡中心主任高志剛介紹說,藉助靈活的機械臂,達文西機器人可以實現360°全方位操作,完成許多高風險手術中的精細分粘解剖和縫合重建等動作,如膽腸重建、腎盂成形等,尤其是在位置較深的手術部位,更能體現出該系統操作方便的優勢。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和普通腹腔鏡手術有何區別?作為省內首位獲得小兒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主刀資質的醫師,浙大兒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陶暢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普通腹腔鏡手術如同用手拿著一雙筷子,再用筷子夾著一根針去做手術;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則如同直接拿著針做手術,可以更加自由、多角度地進行手術操作。

在手術室裡可以看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主要由控制臺、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主刀醫生坐在控制臺前,將雙手拇指和食指伸進指套控制操作杆,雙腳控制腳踏板,通過傳感器操控手術臺前的四個機械臂,實現移動、切割、止血、縫合、打結等各種操作;機械臂可濾除手部顫動,具有7個自由度,「內腕」較腹腔鏡更為靈活,使狹窄腔體內的操作更加精準;放大20倍的裸眼3D高清視野則能夠幫助醫生完成超精細操作。與第三代相比,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懸吊的轉軸可以改變手術位置,無需整體挪動機器,醫生操作起來更加便捷、高效。

目前,全國已有不少綜合性醫院引入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此次浙大兒院引入全國兒童專科醫院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腫瘤外科等科室。

無框架機器人

輔助「拆雷」

機器人精準定位手術部位,機械臂遇到敏感區域「自動退針」迴避……高科技的人工智慧技術,正讓神經外科相關手術越來越安全、精準、高效。

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在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機器人的輔助下,為一位29歲的難治性癲癇患者完成了治療手術。

癲癇是一種由於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大腦功能出現短暫障礙的慢性疾病。按照傳統的手術方法,手術前醫生需要通過頭顱磁共振影像等技術為患者建立一個個性化的三維腦部模型,再經過計算機分析確定需要植入電極的區域、深度、方位等;手術時,醫生通過頭架定位將一根根帶有密集觸點的電極按照預定軌跡插入患者腦部,後續通過異常腦電信號精準界定需要手術切除的區域。然而此種方法存在耗時、低效、容易出現人為誤差導致安全風險等問題。

無框架機器人則取代了傳統的Leksell框架,將機器人與術前計劃配準,快速找到腦內病變細胞核團和神經纖維的準確位置,並確定每個電極插入的定位與方向,機械臂還能實現「自動退針」迴避,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仔細研究分析該患者病情後,該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癲癇診治中心副主任馬躍輝主任醫師決定使用無框架機器人協助尋找「病源」,輔助「拆雷」。手術當天,馬躍輝一邊腳踩控制器,一邊指引機器臂「記憶」每一個點位;手術正式開始後,機械臂根據計算機提前設置好的坐標,精準定位到患者頭皮,醫生根據定位在顱骨鑽開一個2毫米的小孔,沿著骨孔將電極插入顱內預定位置並固定,經過近70分鐘手術時間,14根電極被成功發射至「預定軌道」,而在以往,完成同樣數量的電極需要3個小時。

完成「發射」工作後,患者回到普通病房,癲癇中心吳登唱博士以16000Hz的採樣率對植入顱內的14根電極、170個記錄點進行監測,並通過不同的電流對相關腦區進行功能定位,準確定位了患者的發作起始和早期傳播邊界。

此後,馬躍輝再次根據確定的顱內邊界,對患者進行了「裁剪式」個體化手術,精準切除了異常放電的致癇灶,成功「拆雷」。

螢光顯影

讓腫瘤細胞「原形畢露」

病灶組織被「染色」,血流變化清晰可見,為重要部位的微創手術操作進行「導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建民在一臺螢光顯微鏡的幫助下,順利為一位腫瘤患者完成手術。

這是浙大二院今年年初引入的新款神經外科彩色螢光顯微鏡,也是該院第二臺具有腫瘤「黃螢光」和血管「白螢光」雙重螢光顯像功能的高端手術顯微鏡,為神經外科醫生開展精準微創手術提供了重要保障。

過去,傳統外科手術受照明和醫生視力等因素影響,需要在患者身上擴大切口,才能看清位置較深的神經及血管;後來,放大鏡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醫生的「視力」;現在,螢光顯微鏡不光讓醫生看得更清,還賦予了他們「透視」的能力。

張建民告訴記者,患者口服或靜脈注射相關螢光顯像材料後,血管和某些惡性腫瘤能夠在螢光顯微鏡下顯像,清晰呈現血管中血流的變化和腫瘤邊界,幫助醫生準確定位病變組織。

「一臺螢光顯微鏡融合了兩種顯像模式,『黃螢光』看腫瘤,『白螢光』看血管,為醫生做手術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張建民說。

神經外科手術對精準度要求非常高,「看清楚」是第一步。血管壁是否狹窄,血管內是否有硬化,動脈瘤有無殘留?這些無法在血管外部判斷的問題,可以在高解析度、高清晰度的光學系統和顯像系統支持下,通過血管螢光造影得到解答。

張建民說,膠質瘤等惡性腫瘤不像良性腫瘤具有清晰的邊界,生長狀態像樹根一樣,醫生要做的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將膠質瘤最大化切除。

螢光是如何讓腫瘤「原形畢露」的呢?他解釋道,人體發生病變之後,某些腫瘤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可與特定的顯像藥物結合,在特殊成像設備下顯示螢光。腫瘤「黃螢光」可以直接作用於腫瘤區,將膠質瘤等惡性腫瘤「染黃」,醫生能夠直接通過顯微鏡了解體內腫瘤的全貌,大大提高了腫瘤的全切除率,減少殘留,降低復發率。同時可以儘量避開血管,減少出血,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所受的術中損傷。

近年來,這一「螢光導航」技術在神經外科、胃腸道、肝臟等手術中均有應用,但在婦科腫瘤領域尚未全面開展。自去年開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率先開展婦科腫瘤腹腔鏡螢光導航技術,將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降至最低,讓更多婦科腫瘤患者受益。

今年3月,浙大婦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胡東曉利用該技術為一位26歲的宮頸癌患者做了微創手術。他在患者的宮頸內注射「前哨淋巴結」的示蹤劑,在螢光腹腔鏡的指引下對顯影的前哨淋巴結精準切除。胡東曉介紹,「螢光導航」可以精準顯影、標記、定位淋巴結,避免了大範圍的淋巴結切除,減少患者的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

4K腹腔鏡

纖毫畢現更精準

兩年多前,導演李安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刷新了人們對於解析度的認識。從24幀、到60幀,再到120幀,有觀眾願意三進影院,為的就是讓視野清晰、再清晰一點。

在熒幕面前,誰都願意看得更清楚一些,手術室裡的醫生們更是這樣。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腹腔鏡技術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手術的認識,現在,通過一塊熒幕醫生就能探尋人體內一個又一個未解之謎。

在無影燈下,清晰度、真實度都是至關重要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展腹腔鏡手術的單位,近年來開展了越來越多的高難度複雜腹腔鏡手術。去年,在浙江省微創保健中心支持下,浙大邵逸夫醫院在省內最早引入了兩臺4K腹腔鏡設備。浙江省微創保健中心常務副主任、浙大邵逸夫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梁霄形容:「該4K腹腔鏡設備具有55英寸顯示屏,超高清顯示手術術野,細小的管道清晰可見,進一步體現了精準微創的手術理念,開展高難度複雜腹腔鏡手術更加安全。」

手術過程中,無論是細如毛髮的血管,還是薄如蟬翼的筋膜都「不容小視」。手術刀一旦不慎傷及,都有可能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危險。「腹腔鏡手術的過程,如同遊走在毫釐之間,我們要從密布的血管、交織的人體器官之間尋找一條『路線』。」梁霄形容,這是十分考驗醫生眼力和手力的過程。

外觀上看,4K腹腔鏡微創手術過程與一般的腹腔鏡手術差不多,它的「玄機」都隱藏在那臺55寸的4K液晶屏幕之中。它可以彌補傳統腹腔鏡在影像描述方面的不足,將更加清晰真實且優於裸眼所見的手術視野呈現於大熒幕。有人說,它超清晰的視覺效果相當於裸眼3D,手術過程就像在看一場電影「大片」。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腹腔鏡設備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手術室裡,醫生必須對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負責。目前,浙大邵逸夫醫院的4K腹腔鏡手術已經應用於胰十二指腸切除、複雜胃癌切除術、高難度肝臟手術等。

相關焦點

  • 順慶區蘆溪中心衛生院成功完成首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
    今年,隨著區委區政府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推進,蘆溪中心衛生院依託順慶區人民醫院緊密型醫共體牽頭單位的技術支持,多科室聯動,成功開展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據悉,自醫共體成立以來,蘆溪中心衛生院一直堅持把解決基層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提高為病人服務作為醫院的重點工作來抓,1年前就著手做開展腹腔鏡手術的準備,引進國內高清腹腔鏡設備,選派外科業務骨幹和臨床護士外出進修培訓。6月10日下午,在外科、麻醉科和手術室團隊的密切配合下,順利完成了首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
  • 「微時代」|腹腔鏡手術,小孔窺見大世界~
    腹腔鏡手術對抗疾病和疤痕的「微方法」伴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關醫療學科的相互融合為開展新的手術技術和手術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醫生越來越嫻熟的操作技術,也使得許多過去的開放性手術逐漸被腔內手術取代,大大增加了患者對手術實施方法的選擇機會。
  • 【贛南首臺】3D腹腔鏡來了,讓你的手術更精準、更安全!
    【贛南首臺】3D腹腔鏡來了,讓你的手術更精準、更安全!近期,婦科已大量開展3D腹腔鏡手術!10月9號手術室正在進行一臺3D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主刀醫生、副院長、胡莉琴主任醫師介紹,「與傳統腹腔鏡相比,高清三維立體視野下完成的3D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解剖層次更清晰、分離更精準、縫合更精確、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患者的創傷更小!」
  • 吉林省腫瘤醫院高新院區正式開診
    自2016年6月1日奠基開始,吉林省腫瘤醫院高新院區就成為了全省人民翹首以盼的建設項目。吉腫人充分發揚工匠精神,精耕細作,歷經四年的高定位和高質量建設,一所國內領先、省內一流、輻射周邊地區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拔地而起,擁有國際、國內高端的診療儀器設備,涵蓋特色專科、疾病預防、保健康復等衛生服務功能。
  • 2: 腹腔鏡子宮切除術:腹腔鏡手術發展中的「大切口」
    之後不久作者開始教授這些技術,因為他們被認為是原創的,並且在接下來的20年裡在AAGL教授了一項先進的腹腔鏡課程。一年前,Ron Levine在拜訪德國基爾的Kurt Semm後,使用Endoloop縫線進行了腹腔鏡卵巢切除術。 Ron於1986年4月在路易斯維爾組織了第一次美國獨立腹腔鏡手術課程,並邀請作者作為教師的一部分,以及Semm,Hulka和Hasson。
  • 【「嘉寶杯」十佳護士】瑞金醫院北院手術室供應室護士長 楊利英
    頒獎詞楊利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手術室護士長,入選「上海市醫苑新星-青年護理人才培養資助計劃」。她始終將護理安全放在首位,注重手術室護理專科人才培養,帶領年輕的護理團隊配合臨床學科完成多例嘉定首例手術及重大疑難手術。「細微顯真情,平凡塑仁心」楊利英在手術室優質護理服務之路上,不斷優化創新。
  • 南大二附院手術室開展規範化培訓護士基本技能比賽
    中國江西網訊 塗慧恩報導:為了進一步鞏固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激發手術室新護士學習創新,鑽研技術,成長成才,推動手術室護理技能的發展,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術室於7月29日上午舉辦了規範化培訓護士基本技能比賽。
  • 大廟裡,全部是得道高僧嗎?排行攮攮,皆為利往!
    這些高年資醫生,其實很慘。 還有一些醫生,是只會寫文章和講課的醫生。 這個真的很極端。小醫院裡,這種醫生沒法混下去,但是,大醫院裡,這種醫生很好混。 其次,我再講一個故事吧。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為尊者諱,我隱去了醫院名字和教授的名字。
  • 開封市中心醫院開展手術室安全專項檢查活動
    手術室因環境特殊,不便於入內檢查,極易成為安全排查死角。此次海南省某醫院手術室著火事件給我們又一次敲響了警鐘。醫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要求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對全院手術室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8月25日,由開封市中心醫院保衛科牽頭,醫務部、護理部、總務科和設備科組成聯合檢查組對總院手術室、五福路手術室及眼病醫院手術室進行安全生產檢查。檢查組重點對消防設施、設備及電器線路、雙吸管道等重點部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了仔細全面的檢查。
  • 北京醫院2020年醫療設備更新新增項目普外科3D腹腔鏡採購公開招標...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北京醫院2020年醫療設備更新新增項目普外科3D腹腔鏡採購 >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醫療設備/醫用內窺鏡 採購單位 北京醫院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
  • 醫院手術室空氣淨化到什麼程度?怎麼設計?
    也未說明這些負面證據是出現在什麼年代(例如出現在新世紀微創手術等技術高度發展的時候),技術發展了,層流作用減弱了,但總不致於出現「有害」結果吧? 據北京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等單位和作者等人對北京 5 家三甲醫院 13 間潔淨手術室共 39 例手術的實測總結, 4 個手術程序的平均動態菌濃(測點見圖 1)和上述中國「潔淨手術部規範」規定的手術區靜態菌濃的比值,就在 3~5之間。
  • 醫院成本管控|上海新華醫院院長孫錕:從手術室開始,算好公共平臺成本
    長期以來,科室忙於臨床業務,在日常慣有的工作模式下,對於醫院公共平臺的配置,欠缺資源使用的成本意識。因此每當業務發展條件受到限制時,就會向醫院提出不同的資源訴求,比如採購設備、後勤人員擴招,甚至擴建手術室等。過去談到成本核算,總是面臨著各科室間的討價還價。那麼,究竟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來核算?如何能取得共識?
  • 單年單機單量破千臺,穩居全國前三甲,邵逸夫醫院又最新引進第四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12月15日,67歲的馬大伯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成功接受了機器人輔助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這也是邵逸夫醫院完成的第1000臺機器人手術。
  • 產房有了手術室,開張迎來首位寶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又出暖心...
    作為一所102年歷史的大型綜合三甲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對孕產婦和嬰幼兒搶救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院領導高度重視、相關處室積極配合、各類專家到場指導下,在產房內改造完成全配套的一間手術室正式「開張」,為行剖宮產的準媽媽提供零距離的服務。
  • 河北燕達醫院完成首例嬰幼兒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紮術
    2020年9月10日,在麻醉科醫師團隊的密切配合以及手術室護理團隊積極幫助下,由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燕達醫院小兒外金景平主任主刀,為一名21個月嬰幼兒患者成功完成了我院首例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紮術。
  • 黑龍江省醫院腹腔鏡下為患者成功切除拳頭大腫瘤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康豔立 董宇翔)近日,黑龍江省醫院南崗院區泌尿外一科楚寧主任帶領其團隊勇於挑戰,成功在腹腔鏡下切除直徑10cm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術前患者血壓波動大、心率不穩定、頭暈、大汗和心悸等多種不適症狀消失,術後一周患者帶著滿滿的信任和感激出院回家。
  • 重慶這家醫院有多牛?一批退役「軍醫」加盟,MDT 專攻疑難病症!
    6 天后,普外科團隊接力第二場手術——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術後第三天,鄧大叔的生理指標開始出現改善,不再持續性腹瀉,生命之路開始出現曙光。醫院全職引進原第三軍醫大學資深專家團隊 200 餘人,學科帶頭人大多是退役「軍醫」,曾在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大坪醫院等公立三甲醫院長期擔任科室主任、副主任,在各自專業領域堪稱行業翹楚。醫院 30 多個臨床醫技學科組成的專家團隊,為多學科聯合會診(MDT)的順利開展奠定紮實基礎。比如,呼吸內科主任楊和平、重症醫學科主任熊建瓊教授、神經疾病科主任史樹貴教授都來自西南醫院。
  • 煙臺芝罘醫院腹腔鏡擴大左半結腸切除術救治多髮結腸癌患者
    轉入普外科後,普外科主任李延祥考慮到王女士同時合併有左腎巨大囊腫、脾大等疾病,增加了手術難度;且既往還有「主動脈瓣換瓣手術」病史,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華法林」,以上這些都使這例手術充滿挑戰性。為保障手術順利,針對患者病情,李延祥組織多學科會診討論,全面仔細地評估王女士病情,制定了合理的手術方案和充分的術前準備。
  • 寵福無極限-上海一高精尖大型綜合動物醫院近日開業
    今天告訴您一個好消息,位於普陀區水泉路51號(上海西站北廣場)的大型綜合性寵物醫院終於開業啦!寵物醫院面積達900餘平方米,設置了候診大廳、診室(5個)、免疫室、化驗室、藥房、輸液室、注射室、超聲室、心電圖室、DR室、手術室(4個)、手術準備室、手術消毒室、隔離室、住院部、美容室等多個職能科室,還配備有會議室、辦公室、淋浴室、更衣室、倉庫等後勤保障區域。
  • 醫院手術室空氣淨化到什麼程度?怎麼設計?專家:衛生學標準決定
    也未說明這些負面證據是出現在什麼年代(例如出現在新世紀微創手術等技術高度發展的時候),技術發展了,層流作用減弱了,但總不致於出現「有害」結果吧? 據北京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等單位和作者等人對北京 5 家三甲醫院 13 間潔淨手術室共 39 例手術的實測總結, 4 個手術程序的平均動態菌濃(測點見圖 1)和上述中國「潔淨手術部規範」規定的手術區靜態菌濃的比值,就在 3~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