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40年代起,受歐洲輕歌舞劇和爵士音樂的影響,百老匯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劇經典劇目,美國音樂劇也正式進入了繁榮時期。
1959年11月16日,音樂劇《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在百老匯上演並大受歡迎,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而且還在1960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託尼大獎(Tony Award)。
1959年音樂劇《音樂之聲》宣傳海報
翻開這部劇作背後的歷史,不難發現,這部音樂劇不僅是當時美國音樂劇高水準的代表,還串聯起了不少音樂劇歷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1
馮·特拉普家族合唱團
《音樂之聲》的故事是根據馮·特拉普(von Trapp)家族的真人真事改編。1905年,瑪利亞·奧古斯塔·庫切拉(Maria Augusta Kutschera)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26年,她來到退役海軍上校格奧爾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家中,幫他教育遺孀留下的七個子女。隨後,瑪麗亞和格奧爾格墜入愛河,並在第二年結婚。
瑪利亞·奧古斯塔·庫切拉(1948年)
上校格奧爾格·馮·特拉普
然而好景不長,1933年,奧地利受到了經濟大蕭條的衝擊,特拉普家族破產,瑪麗亞通過將空置的房屋租給神學學生,並帶著孩子們去各地演唱來獲得收入。隨後,他們的歌聲引起歌唱家洛特·萊曼(Lotte Lehmann)的注意,在洛特·萊曼的建議下,他們開始進行公開的演出。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上,特拉普家族的「特拉普室內聖歌隊」取得優勝,自此聲名大噪。
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特拉普不僅拒絕加入納粹海軍,他們的家庭合唱團也同樣拒絕在希特勒的生日會上演唱。特拉普一家因此得罪了納粹黨,他們動身開啟了逃亡生活。1938年9月,他們抵達美國紐約,開始以唱歌謀生。在美國的巡演,為特拉普家庭合唱隊贏得了名氣。二戰後,在得知奧地利戰後的貧困狀況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Trapp Family Austrian Relief),為奧地利人民發放食品和衣物。
特拉普一家在美國居住的房屋
1941年特拉普一家正在準備一個音樂會,左三為瑪麗亞
1947年,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之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離開了合唱團,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於1956年解散。
2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誕生
1956年,根據瑪利亞的回憶錄《特拉普家庭歌手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德國拍攝了電影《特拉普一家》(The Trapp Family),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正因電影如此的成功,在1958年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The Trapp Family in Americ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系列之一。
《特拉普一家》電影海報
《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電影海報
此時,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這個故事介紹給了百老匯的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人對這個故事十分感興趣,想要將這個故事搬上百老匯的舞臺。於是他們開始試圖與瑪莉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但當時,瑪麗亞因為受到律師的欺騙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而她本人對於查理和瑪莉的提議也不太感興趣。直到有一次瑪莉亞返回美國時,事情才出現了轉機。她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隨後對其演出大為讚賞。同時,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的收入無償捐贈給瑪麗亞。得到瑪麗亞的支持後,夫婦二人開始著力從德國電影公司那裡取得故事的版權。
一開始,理查和瑪莉並沒有打算製作一部音樂劇,他們只是想製作一部非音樂類的戲劇,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夫婦二人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作曲配樂。隨著羅傑斯和漢默斯坦二世的加入,製作一部音樂劇逐漸成為所有人的共識,音樂劇《音樂之聲》由此誕生。
3
百老匯黃金搭檔與「金剛狼」
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是百老匯當時的「黃金搭檔」,他們在20世紀40-50年代創作了一連串的百老匯音樂劇,開創了音樂劇的「黃金時代」。
理察·羅傑斯
在漢默斯坦二世之前,理察·羅傑斯的固定搭檔是詞作家勞倫茨·哈特(Lorenz Hart),兩人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1925年的滑稽劇《蓋瑞克狂歡》(The Garrick Gaieties),以及1937年的《擁抱嬰兒》(Babes in Arms)。
勞倫茨·哈特(左)和理察·羅傑斯(右)
然而,哈特在1943年驟然離世,羅傑斯失去了合作夥伴。在這之後,理察·羅傑斯開始了與新搭檔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的合作,漢默斯坦在音樂風格及個性特點上都與哈特完全不同,他把較為早期的音樂劇(漢默斯坦比羅傑斯大7歲)風格帶入了新的合作之中。因此,不少人評價羅傑斯「仿佛換了一個人」。
《音樂之聲》就是羅傑斯和漢默斯坦二世的合作作品之一。但這部劇並不是他們的首次合作,兩人最初的合作成就了美國敘事音樂劇的先驅——《俄克拉荷馬!》(Oklahoma!)。這部音樂劇融入了各類舞蹈元素,同時,它開啟了「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放棄了豪華的布景,將故事場景設置在美國中西部的大農場。這一切開創性的舉動都給美國的音樂劇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
而著名影星「金剛狼」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也曾出演過這部音樂劇。1998年,著名戲劇製作人卡麥隆·麥金託什(Cameron Mackintosh)決定在倫敦重新復排他最愛的美國經典音樂劇《俄克拉荷馬!》,隨後,全新陣容的《俄克拉荷馬!》便在英國國家劇院奧利弗劇場問世,而這次復排的主角就是休·傑克曼。在這之前,休叔是澳大利亞的音樂劇演員,雖然在澳洲小有名氣,但在倫敦,休·傑克曼的出演還是讓人有「橫空出世」的感覺。也正是這部劇,讓他從澳大利亞來到了倫敦的舞臺,並進一步走向世界。
休傑克曼版《俄克拉荷馬》DVD封面
4
《南太平洋》與肖恩·康納利
《俄克拉荷馬!》之後,羅傑斯和漢默斯坦二世展開了他們漫長的合作生涯,並且不斷取得成功。除《音樂之聲》外,他們還聯手打造了《天上人間》(Carousel)、《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以及《國王和我》(The King and I)。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逝世的初代007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曾經參演過《南太平洋》。1953年,肖恩·康納利拿下了《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小角色,並順利登臺演出,由此展開了他的演藝生涯。
音樂劇《南太平洋》海報
1954年肖恩康納利(右後方)在《南太平洋》的演出劇照
5
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上演後大受歡迎,一票難求。當時以最高票價5美金的價格出售,預售款就達到了兩百萬美元,這在當時的百老匯可以說是天價收入。隨後,電影《音樂之聲》誕生,它的成功載入了好萊塢的史冊。當時漢默斯坦二世已經去世,羅傑斯則為電影重新修訂了音樂。從1965年電影上映開始到1972年,《音樂之聲》一直高居票房榜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電影之一。
《音樂之聲》電影海報
6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與莎拉·布萊曼
2006年,《音樂之聲》由著名音樂劇製作人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重新製作,登上了倫敦帕拉丁劇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不過對於韋伯來講,《音樂之聲》並不是他最出名的作品,音樂劇《貓》(Cats)和《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更能代表這位音樂劇才子的水平。
安德魯·韋伯版《音樂之聲》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安德魯·韋伯在製作《貓》的時候結識了他的「繆斯女神」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當時,莎拉·布萊曼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但隨後,韋伯根據莎拉·布萊曼的聲線量身打造了「克裡斯汀」一角,也就是音樂劇《歌劇魅影》的女主角。《歌劇魅影》將莎拉·布萊曼推向了事業的巔峰,後來當該劇登陸美國百老匯時,美國方面本想替換掉布萊曼,但韋伯為了讓布萊曼繼續出演,甚至威脅停止上演該劇,最終,美國方面只好妥協。
1990年,布萊曼與韋伯離婚,離婚後的布萊曼逐漸離開音樂劇舞臺,開始錄製個人音樂專輯。
2008年,莎拉·布萊曼與劉歡共同演唱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曲《我和你》。
安德魯·韋伯與莎拉·布萊曼
7
中文版《音樂之聲》
2014年,韋伯版《音樂之聲》來到中國巡演。中文版《音樂之聲》由七幕人生出品,由程何擔任該劇的譯配,而程何也被譽為「中國職業音樂劇譯配第一人」。不過,程何並不是翻譯專業出身,她是清華生物系的學生,放棄了推研直博的機會,勇敢選擇「跨行」。除《音樂之聲》之外,《媽媽咪呀》、《貓》、《Q大道》、《獅子王》、《我,堂吉訶德》等經典作品的中文翻譯工作也由她主導。
中文版《音樂之聲》劇照
程何
編輯說明
文字 / 小澤老師
封面 / 姜博約
排版校對 / 頭文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