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護一首詩流傳千年,寫盡物是人非的悵惘,後人禁不住續了結尾

2020-12-11 趣侃文史8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一見鍾情的嚮往,亙古未變。

這個本應該是詩人們最喜歡的題材,但是由於傳統文人特別喜歡用曲筆,所以都混到傷春之類的詩詞裡去了。同時,豔遇都是有情節的故事,沒有深厚的功力,想在一首短詩中寫這樣的題材,實屬不易。所以,詩人就把這個題材讓給了敘事文學了,比如小說、戲曲等。

《題都城南莊》

不過,豔遇題材的詩,詩人並沒有全部放棄,只是數量不多而已。在這些不多的豔遇詩中,有一首詩分外引人注目,被公推為豔遇詩第一,它就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這首詩寫得特別美,物是人非卻還是美,讀了之後,滿心都是悵惘。

這首詩語言上的特點是淺顯易懂,用最簡單的詞語寫出最唯美的畫面最微妙的心緒,令人嘆為觀止。

崔護可是唐朝人,但這首詩中,沒有一點唐朝的語言,簡直都是現代的語言,說是今人寫的詩,也沒有人不信。全詩一個典故都不用,就是寫場景,寫際遇,一對比,意境全出。

這樣是詩,解詩的人一般不碰,為何呢?因為根本就不用翻譯,意思小學生讀了都懂,而意境又是體驗出來的,說不出的。

這首詩寫了2年的事情,卻是同一個場景,「去年」和「今年」,用的是一個場景,都是「人面」和「桃花」。只是,「去年」的人面和桃花是競相比美,而今年「人面不知何處」,只有「桃花」依舊。

這一對比,一股物是人非的悵惘,忽然就不滿讀者心中,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油然而生,想不引起共鳴都難。

詩要寫得很深奧嗎,要用那麼多典故嗎?崔護告訴你,根本不需要,就看你會不會寫。在《全唐詩》中,只收了崔護6首詩,其實,只這一首就夠了,就憑這一首,跟張若虛一樣,就完全可以奠定了他們在詩壇上的地位!

崔護的本真故事

崔護寫這首詩,是真實的際遇。那一年,崔護在京準備應考,清明節來臨時,緊張複習應考的崔護出來走走透透氣,漫無目的地走著,忽然被一片桃林吸引,桃花盛開,綠樹掩映中,隱隱有一居茅屋,這場景,簡直就是桃花源。

崔護此時感覺有點口渴,信步走進桃花林來到茅屋前,輕扣柴扉。稍傾,一妙齡女前來開門,崔護說明來意,姑娘打開門讓崔護進去,為崔護上茶。崔護舉目觀看時,牆上掛著文人墨寶,書桌上有筆墨紙硯。

在這荒郊野外竟有如此書香,崔護不由得心生敬意。而那姑娘,眼角眉梢,隱隱都是愛意盈盈,卻又若有若無。這顯然是女子懷春動情之兆。二人目光觸碰之際,都是愛意交織,可謂是一見鍾情。

但那是唐朝,不是當今,二人也僅此而已,並未告白,而是告辭。崔護不斷回首張望,姑娘倚門而立,含情脈脈不甚嬌羞。

崔護離開後,刻苦攻讀,轉眼又是一年,清明節又到了,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豔遇,心下早已按耐不住,徑直來到了都城南莊。

一路上景色依舊,茅屋依然掩映在盛開的桃花林中。崔護來到門前,久扣柴扉,卻無人前來開門,細看之下,門上一把大鎖給鎖了。

當下悵惘不已,景致如昨佳人不再,桃花依舊在春風裡盛開。崔護悵然若失,提筆在門上題了這首《都城南莊》。

孟啟的續貂

崔護的故事到此其實已經結束了,這首詩流傳開來,人們百讀不厭。但是,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一年復一年地攪動著人心,人們不忍故事就這樣半拉子,於是,有人開始續寫這個故事,於是,這個故事就更加動人心弦了。

續寫後的故事是這樣的,崔護離開都城南莊後,吃不好睡不好,就別說看書複習了。於是,就再一次來到了南莊。還沒到門前,就聽到有老人在痛哭,甚為悽慘。崔護三步並作兩步趕過去。

老人看到崔護,一把揪住了他的衣領,大叫「還我女兒」。崔護一時蒙了,趕緊問他女兒叫什麼名字。老人說你叫崔護是吧,我女兒叫絳娘。你去年來過之後,女兒就天天盼著你過來,相思成疾,向你想到生病了。後來好不容易想開了一點,誰知你前幾天又來,還在門上寫了一首詩。

女兒一看,走了趟親戚錯過了你,一下子接受不了,病更加重了,撇下我一個老人,不是你害了我女兒嗎?

崔護聽了,甩開老人,飛奔進去,抱起絳娘,聲聲呼喚。令人驚喜的是,絳娘睜開了眼睛,看到自己正在心上人的懷抱裡,頓時幸福地活了過來,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無人不想來一場豔遇

經這麼狗尾續貂,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幕喜劇,這是人人都嚮往的喜劇。

續寫故事的這個人是晚唐的孟啟,在他的文章《本事詩》裡寫了這個故事,有人說是記載,其實就是在創作,人們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人人心中都嚮往自己也有這麼一個故事,經歷一場豔遇,一場戀愛,死去活來大圓滿!

這樣的故事,無論到哪一天,無論是什麼朝代,都藏在人們的嚮往裡。人人都渴望一場豔遇,都渴望一場轟轟烈烈甚至是死去活來的愛情!

崔護的這首詩對後世影響極大,在很多詩詞裡都能看到這首詩的影子。人面桃花也成了一個成語,京劇《人面桃花》也是根據這個傳奇故事改編的。

一首詩,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衍生出如此之多的傳奇,崔護,贊你!

相關焦點

  • 李白在秋日寫的一首詩,從開篇美到結尾,驚豔了世人上千年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就是李白在宣城所寫的,從開篇美到結尾,驚豔了世人上千年。這首詩名為《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這首詩大概寫於公元753至754年,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的創作時間相近。李白一直有青雲之志,遍幹諸侯,歷抵卿相,42歲那年終於得到唐玄宗召見,供奉翰林。
  • 相遇又錯過,這三首詩讓我們明白:有一種情感叫情深緣淺
    不過他留下的詩歌並不多,只有六首,若非這首《題都城南莊》,也許後人根本不會注意到這個權傾一方的節度使。而這首詩之所以能夠千年傳唱不衰,主要還是因為詩歌背後的浪漫故事。人們喜歡這首詩,更喜歡詩中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這世間又有多少人像崔護這般幸運呢?多少人,轉身便是天涯;多少情,錯過便是永遠。2.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這一句出自唐代銅官窯瓷器的題詩。
  • 無一「柳」字卻將柳樹寫得盡態極妍,崔護這首詩,令人印象深刻
    唐代詩人崔護的成名,離不開他那首《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正是靠著這首詩,他才得以名流千古,被唐代詩集所收錄。不可否認,這首詩本身寫得很好,但詩背後的愛情故事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 詩聖杜甫最冷門的一首詩,結尾一句令後世詩壇膜拜了上千年
    因而,稱其為詩中聖人,絕非過譽。在杜甫的筆下,一景一物都是國家江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花一鳥一草一木俱都是國破之恨。三吏三別,每一首詩都心繫天下蒼生,飽含對苦難百姓的關愛和同情。
  • 周邦彥舊地重遊物是人非,傷感之下寫詞一首,首句化用崔護名句!
    重新回到京師故地重遊的周邦彥卻發現這裡已經是物是人非了,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詞。瑞龍吟·大石春景宋代:周邦彥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上片寫重遊故地。「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首句寫故地重遊,化用崔護那首非常著名的七絕《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詞要表達的也的確是桃花人面的感傷。而「章臺」二字又表明詞人所思念之人為青樓女子。
  • 蘇軾很「痴情」的一首詩,為海棠花而寫,最後14字流傳1000多年
    傳說蘇軾最痴情的一首詩,就是為海棠花而寫,最後14字流傳千年。那麼,你知道是哪首詩嗎?蘇軾此人,大家也都不陌生了,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們也講過很多蘇軾的詩詞:蘇軾雨中寫下一首詞,短短4句說盡人生無常,成功入選中學課本
  •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中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全詩詩人一以佳人自寓,「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將女子的美,品味的高與幽居環境點出。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第二部分開頭說出自當女子家中落寞後,男人便另尋新歡。
  • 王維和崔護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王維、崔護詩作中的春天,一種季節萬般相思1.「詩佛」王維的「詩情畫意」王維是古代歷史中為數不多的詩作奇才,他一生曾創作過幾千首詩歌,但流傳後世的作品卻僅有400首。而且每一句詩文都可以生動的描繪出聲、色、光、態。簡而言之就是在百度王維創作的詩歌時,總會有一種句句皆顏色篇篇是畫作之感。王維雖然少年成名但由於仕途坎坷,所以他的詩歌多以描寫山水田園為主。這一點與終生不第的孟浩然頗為類似,而且後人將二人合成為「王孟」。
  • 詩仙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狂放不羈,56字寫盡他的自信與傲慢
    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上天入地,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如大江大河,奔湧不息,令人讀來心潮澎湃。李白的性格極度張揚,和他寫的詩一樣,在當時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了一杯烈酒,火辣辣地刺激著人的神經。
  • 出門8年回家後,我寫了一首關於妻子晚年的詩,流傳至今
    因為宋朝的詩人,無論是辛棄疾、蘇軾、李清照等人,所寫的文字無論在高度和表情上都是後人無法企及的。然而在清代,有一位詩人是特立獨行,即晚清的王國維。說起這位詩人,相信很多人對他不會陌生,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詞可以與宋詞媲美。
  • 一首被「詛咒」的唐詩,在日本流傳千年備受追捧,還寫進了教科書
    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永遠光芒璀璨的明珠,即使歷經千年,我們上學時儲備語文知識也絕少不了唐詩助陣。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首非常特別的唐詩,它的特別之處有兩點,一是相傳遭遇「詛咒」,二是它在日本流傳千年備受追捧,還寫進了日本教科書。
  • 劉禹錫很「女人」的一首詩,刻畫一美女素描,20字流傳1000多年
    唐代詩人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後人愛給他們起外號,如李白的詩仙,從賀知章的評價「謫仙人」轉化來,杜甫的詩聖是後人所給,王維的詩佛,李賀的詩鬼等等等等,起這些外號的人,對於詩人的生平、性格、詩風都有著很深刻的理解,所以這些外號往往一針見血,了詩人的主要特點,很有參考價值,也給各位詩人貼上了個性化的標籤。
  • 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
    有詩詞的時代是風情萬種的時代,那個時候每個階層都可以率性揮灑,用筆做閒雲野鶴,就連和尚也不例外,他們寫的詩叫禪詩,境界更高。所以在古時候的詩詞深處,藏著很多和尚的蹤影,在唐代,就有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他就是黃檗禪師。
  • 蘇軾的一首詩,短短4句話卻成千古名句,被後人誤讀了幾百年
    如果你喜歡詩詞,就沒辦法不喜歡蘇東坡,他就是那種千年難得一遇的曠世奇才,隨手一寫,就是不朽名篇,隨意一吟,就是千古絕唱。蘇軾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大多數詩詞,都偏向於豪放派,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之作,對後世影響巨大,不過蘇軾最絕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卻被後人誤讀了幾百年。
  • 煙江疊嶂詩中謎 流傳千年現原跡
    作者:羅明端蘇軾(1037-1101年)一首《煙江疊嶂詩》,千古流傳,萬人吟誦,然而一卷民間收藏古人書跡《煙江疊嶂詩》的發現,把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提前了七百年,完全顛覆了原有認知與史籍文獻的記載。擅寫楷、行、草書,筆力遒健,功底深厚,懸腕作字,簡遠平和,行草書蘇軾《煙江疊嶂圖詩》真跡無存,僅有法帖流傳在世(圖4)。
  • 16歲的海明威為應付學校作業,寫了首一個字都沒有的詩,流傳至今
    據說有些堪破了《周易》的能人,想把自己平生所學傳於後人,但又怕洩露天機遭天譴,所以經常用圖畫代替文字,傳給後人,於是各版本的《無字天書》也就在民間流傳著。既然有《無字天書》,那是否有無字詩? 這是很多詩迷朋友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
  • 蘇軾夜晚醉酒寫下一首詩,一直流傳,說出了很多男人心聲
    蘇軾在來到黃州之後,寫了很多好的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等,要我說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首《臨江仙》。《臨江仙》宋·蘇東坡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寥寥幾句,流傳千古,卻道盡了無數男人的心酸,引發無數人的共鳴。
  • 唐代寫小孩的詩不多,但這個詩人卻以兒童詩聞名,一首詩妙趣橫生
    唐代寫小孩的詩不多,但這個詩人卻以兒童詩聞名,他一共就留下了六七首古詩,其中一首堪稱是寫孩子的經典之作。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是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胡令能流傳下來的詩歌很少,但是這一首詩卻是其最經典的唐詩。詩歌就是寫一個小孩兒稚氣未脫,活靈活現學釣魚的模樣。首先「蓬頭稚子學垂綸」,這個孩子頭髮亂蓬蓬的,正在河邊學釣魚。這也是他的一種人生樂趣。「側坐莓苔草映身」側身坐在青苔之上,各種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大膽又直白,寫盡相思之苦!
    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再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李白的所有詩句都帶著飄飄仙氣,連詩中的山山水水都沾染了太白的仙氣,真是風骨神仙籍裡人,詩狂酒聖且平生。李白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想都以詩的形式告訴世人,他真正做到了留得千秋萬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