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最冷門的一首詩,結尾一句令後世詩壇膜拜了上千年

2020-12-12 讀書狗子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詩聖杜甫之所以能被冠以「聖」的稱號,一則在於他對於律詩體格的完善,其詩歌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二則是杜甫人格的高尚,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寫下了大量愛國愛明的詩作。因而,稱其為詩中聖人,絕非過譽。

在杜甫的筆下,一景一物都是國家江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花一鳥一草一木俱都是國破之恨。三吏三別,每一首詩都心繫天下蒼生,飽含對苦難百姓的關愛和同情。

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一首杜甫極為冷門的詩作,此詩從一隻雞寫起,以小見大,延伸至家國之思,結尾一句更是讓後代詩壇膜拜了上千年。

且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縛雞行》:

縛雞行

唐·杜甫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作。詩人一日看到一個小僕人捆了家中雞準備去集市售賣,雞被捆急叫甚為可憐,見此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縛雞行》。

詩中前兩句描述詩人所見情形:小僕人縛雞準備賣掉,而被縛的雞一邊掙扎一邊鳴叫。詢問之下,原來賣雞是因為雞吃蟲蟻,而主人家有好生之德,不忍蟲蟻被雞吃掉。

杜甫由此生出感慨:「不知雞賣還遭烹」!難道你不知道雞被賣了也是被烹殺食用嗎?為何主人對蟲子要施以厚恩,而對雞卻要報以刻薄呢?

詩人不忍之下斥責縛雞的小僕人,讓他放了雞。然而再仔細想想,放了雞,蟲蟻不是又要遭受災難了嗎?反覆想來,「雞蟲得失無了時」,放了雞,蟲被雞吃,賣了雞,雞被人吃,實在是沒有萬全之策!

無奈之下,詩人只好「注目寒江倚山閣」,倚靠在山閣上,注視著浩浩寒江上的迷濛江靄。

這首詩極為有趣,八句之中前七句讀是敘事議論,看似寫雞,卻是以小見大。從「雞蟲得失無了時」引發出深沉的思考,結合當時唐王朝由盛轉衰,戰亂已久,國衰而民困。杜甫空有匡時濟世之心,卻已年老力衰「無力正乾坤」!此詩正是通過雞蟲得失的矛盾表達詩人對時局的深切關心,對國家和百姓的憂慮,以及面對在計無所出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苦悶心情。

有趣的是,杜甫詩作往往嚴肅工煉,此詩卻是語言自然,敘事有趣,通篇議論,唯有結尾一句驀然轉為寫景。此句妙在兩處:一則手法逸宕,由議論而轉入寫景,使得篇末產生變化,由平實入空靈,搖曳生姿;二則將欲盡未盡之意如鹽著水般地化入景中,有很多品味和領悟的空間,從而引發出深沉的思考,顯得含蘊無窮,韻味悠長。

後世詩家對這結尾一句推崇備至,有人評價:結語超曠,海闊天空,惟公天機高妙,領會及此。南宋洪邁評到:結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清人沈德潛也曾說:宕開作結,妙不說盡!

相關焦點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月亮愛上了太陽,就有了不舍晝夜的專注追隨;「詩聖」有如「詩仙」的粉絲,成為後世文壇流傳千年的文壇佳話。這是杜甫現存的第一首七言絕句,是杜甫在745年的秋天寫的,也就是剛剛和李白從山東分開的秋天寫的。這首詩被認為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所有詩作中「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的一首。始終不惜筆墨,因為真摯的敬愛呀。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今天咱們再來欣賞一首冷門的催淚唐詩——邊塞派詩人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但好景不長,二人不久後都被貶官。
  • 作為詩壇的泰山北鬥,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作為中國人,無論你是曾經的學霸,還是課堂裡的「搗蛋王」,當聽到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的時候,相信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唐詩壇,名家輩出,群星璀璨: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李商隱、杜牧……如果在其中選出最傑出的代表,李白和杜甫無疑是公認的「絕代雙驕」。經常有人問:作為詩壇的泰山北鬥,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他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杜甫是如何獲得「詩聖」之名的,「詩聖」與「詩仙」哪個更勝一籌
    自李白「詩仙」之名一出,文學史上便留下了大量盛讚他們的美稱雅稱: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狂賀知章、詩星孟浩然……然而也有例外,詩囚孟郊、詩奴賈島的稱號並不能算是溢美之詞,反而有點戲謔嘲諷的味道。當然後人賦予他們這些稱號,側重點是不同的。有的是基於詩人在詩歌史上的貢獻,有的是基於詩人詩歌的風格特點,有的是基於詩人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 杜甫的一首詠物詩,形神兼備,詩聖的文學功底果然不凡
    詠物是古詩詞中一個很重要題材,但是詠物詩也最難寫,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而且詠物詩必須有寄託,不然就是無病呻吟。詠物詩不是以抒情為主,物是情的媒介,思想感情必須透過物體求得表現。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盛唐時期,以詩歌最為著稱,而在這一時期,詩歌卻以李白為首,故曰其為詩仙。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這一首《上李邕》聽詩名就是這個「上」是有多麼直接,直接表明了給你李邕看的,那麼李邕何許人也?唐朝的著名書法家,至於為何會讓李白不快?
  • 杜甫在草堂寫的一首詩,只有20字卻妙絕千古,詩聖寫詩已入化境
    在浣花草堂的那段日子成了杜甫後半生最安逸閒適的時光。他很多美如畫卷的詩歌都是寫於這個時期,諸如「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那首絕句,只有20字卻妙絕千古,讓人不得不感慨一句「詩聖寫詩已入化境」。
  • 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在中國歷史的詩壇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對閃耀千古的雙子星座。李詩的豪放瑰麗,杜詩的沉鬱頓挫,是唐詩最華麗的篇章,也讓無數後人如醉如痴。然而,他們在世的時候,雖然都懷才不遇,但兩人的影響力卻是完全不同的。李白在當時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親自宣召他入京,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汪倫對他敬仰萬分,從皇帝到平民,各個階層都膜拜他的身影,傳頌著他的作品。杜甫則不同,他的詩歌流傳並不廣泛,也不是眾星捧月的偶像,他沒有「鬥酒詩百篇」的天賦,只能以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後,被元稹、白居易不斷推崇之下才樹立起來的。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說起唐詩,最耀眼的兩位大咖級別人物便是杜甫和李白,一位稱為「詩仙」,寫詩浪漫瀟灑,頗有仙氣和傲氣,讀來讓人稱快,有忘卻煩惱的功效;一位被稱為「詩聖」,寫的詩工整規矩,多為老百姓苦難和國家興亡發聲,讀來仿佛是在閱讀一幕幕的歷史,讓人沉重卻引人深思。
  • 人們為何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仙」與「聖」有何分別?
    據《本事詩》記載,李白當時還是一個青年人,剛剛出道,從川蜀來到長安中原一帶。有人說是他去拜訪了一下詩壇前輩賀知章,也有說是賀知章聽說過李白之名,主動來探望他。當時李白小有名氣,但絕對沒有像之後那麼出名。
  • 杜甫登高望遠,寫下一首悲涼的詩,被後世譽為「七律之冠」
    杜甫能被稱為「詩史」主要是因為他的詩,讀他的詩,仿佛就是在讀唐朝的一段歷史。他的詩不僅是在書寫自己的痛,更是在書寫一個時代的痛。老年的杜甫,漂泊半生,最終從成都杜甫草堂又漂泊到夔州居住下來,一日正好是重陽節,他來到波濤滾滾的長江岸邊,想起自己的艱難處境,一時悲從中來,寫下了一首被後世譽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的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杜甫被困長安,寫下最深情的一首詩,千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眾所周知,杜甫憂國憂民,被譽為一代「詩聖」,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杜甫也是一代情聖。  他和妻子楊氏做到了真真正正的「一生一代一雙人」。  古代大多文人都十分風流,例如白居易,雖然他這一生都在懷念初戀情人湘靈,但這並不妨礙他尋花問柳,尤其是晚年,家中豢養了大量的歌姬。
  • 杜甫與朋友久別重逢,酒足飯飽寫下一首詩,中年人讀後不禁落淚
    李白和杜甫兩位頂級詩人,猶如兩個武林高手,他們以筆為劍,在詩壇上佔據無人能夠撼動的地位。年輕時喜歡李白的詩歌,那種飄逸灑脫的情懷,總能讓人熱血澎湃,恨不得站在瀑布之上,觀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隨著歲月流逝,社會閱歷也逐漸豐富,經歷酸甜苦辣之後,仔細品讀杜甫的作品,會覺得越來越有味道,他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愧為備受追捧的「詩聖」。
  • 杜甫的一首千古名句,被李煜進行「深加工」,一看就知道詩聖輸了
    杜甫的一首千古名句,被李煜進行「深加工」,一看就知道詩聖輸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聖杜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並且意義深遠的名句,從這些詩句當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唐時期的唐朝是怎樣的,有下層百姓的種種疾苦,有翻騰江水一般的豪邁氣勢。
  • 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分別是誰封的?原來差距這麼大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是唐朝乃至於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的「詩仙」、「詩聖」稱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本文,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李白畫像)再說杜甫。與李白生前便名揚天下不同,杜甫活著的時候,人生充滿不如意,他的詩壇至尊地位,也是死後才確立的。最早把杜甫與「聖賢」聯繫在一起的,是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就是寫《鵲橋仙·纖雲弄巧》的那位仁兄。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詩聖杜甫的詩酒人生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與酒相關的詩句耐人尋味。在這裡品讀感悟大詩人杜甫的詩酒情懷。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他的詩,範圍廣、成就高,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李白的詩,顯示出很高的才華、豐富的想像力,富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採飛揚、充滿理想。
  • 一天一首古詩詞:杜甫《泊嶽陽樓下》
    這首詩主要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它的創作背景應該從「大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亂發生於756年,這場戰亂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轉變,也給知識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陰影。這點也反映到杜甫的詩歌當中,從「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時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為他說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 「詩仙」看不起「詩聖」?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被稱為古今七言第一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杜甫抄刀手筆,於此杜甫也被稱為了「詩聖」,那麼這個詩聖又是不是有些言過其實呢?杜甫在世時,也僅僅是一個小官員以及一個「悲觀主義者」,多一詩歌來惆悵情緒,詩聖之名是後世之人給他戴上的,但不得不說這個帽子的含量有點「假」。如何假?我覺得分量遠遠不夠,杜甫的詩不僅僅是局限在文壇之上,也不是一味的述盡惆悵,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畫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