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明端
蘇軾(1037-1101年)一首《煙江疊嶂詩》,千古流傳,萬人吟誦,然而一卷民間收藏古人書跡《煙江疊嶂詩》的發現,把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提前了七百年,完全顛覆了原有認知與史籍文獻的記載。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造詣深厚,著有《東坡集》、《東坡詩話》等上百卷文集,流傳後世數千篇散文詩詞作品,不乏鴻篇巨作、經典詩詞、名言佳句等廣為人知。蘇軾也是史上知名書畫家,書法位列宋代四大書法名家之首,繪畫追求筆墨意韻與神形兼具,以豐富著述與文學藝術成就,奠定了北宋文壇領袖地位。
史料記載《煙江疊嶂詩》是蘇軾寫在宋代畫家王詵(1048—1104年)所作「煙江疊嶂圖」畫上的題詩(圖1 ),故稱《煙江疊嶂圖詩》。畫上草木茂盛,層巒疊嶂,溪瀑爭流,江河浩蕩,水天一色,煙霧迷茫,似如人間仙境,令人目酣神醉,畫如詩境,思如泉湧,於是有蘇軾揮筆疾書,寫下這首千古名作(圖2)。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畫家沒有未畫過山水畫的,比「煙江疊嶂圖」更好的山水畫作品多得是,為何王詵憑一幅「煙江疊嶂圖」而身顯名揚呢?美術史上宋代及前朝著名畫家有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周昉、李公麟、張擇端等,王詵只算是二流畫家。但是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千古傳名的一流文豪,極受後世帝王與文人墨客的崇拜追捧,「煙江疊嶂圖」因有蘇軾題詩被譽為是詩、書、畫三絕,後世有許多名家臨摹仿作,顯然王詵這幅畫是沾了蘇軾名氣提高了身價。歷史上臨仿《煙江疊嶂圖詩》的名家有:
元代趙孟(1254-1322年),字子昂,著名書畫家,書法以行、楷書著稱於世,其「趙體楷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為書壇「楷書四大家」。趙孟書寫的蘇軾《煙江疊嶂圖詩》行書(圖3),書風上承二王,下接蘇黃,清勁灑脫,自然流暢。書跡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元代鮮于樞(1246—1302年),字伯機,著名書法家,書法成就與趙孟齊名,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為「二妙」、「二傑」。擅寫楷、行、草書,筆力遒健,功底深厚,懸腕作字,簡遠平和,行草書蘇軾《煙江疊嶂圖詩》真跡無存,僅有法帖流傳在世(圖4)。
明代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明朝後期大臣,著名書畫家,能詩擅畫,尤以山水作品居多,書法師學晉唐,自成風格,行草書造詣最高,一生創作大量書畫作品,其中臨仿古人書帖繪畫是重要部分,書畫合璧創作了明代版本《煙江疊嶂圖詩》(圖5),原作有兩個版本分別藏於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上臨仿《煙江疊嶂圖詩》或以「煙江疊嶂」為題吟詩作畫的很多,清乾隆皇帝也饒有興致創作過一首《煙江疊嶂詩》,並刻意與蘇軾題詩同韻(詩韻用字相同),可見《煙江疊嶂圖詩》的詩、書、畫三絕藝術魅力與名人效應,吸引眾人目光,產生藝術共鳴,萌發再創作欲望。
至此《煙江疊嶂詩》是蘇軾創作不容置疑,詩作不但出於蘇軾題畫留跡,況且在詩中明明白白添注了「蘇軾先生」四字,蘇軾原創《煙江疊嶂詩》已是既成事實,記入史冊。然而,也有人提出過疑惑,就是這首詩只見於書畫傳跡,或有後人編入文集,未發現蘇軾列入其著作,這點疑惑未引起關注,不影響蘇軾是原創作者的地位。
民間收藏再次發現顛覆史料的重要物證,即晉代王珣(349-400年)書法長卷(圖6),書卷為紙本,縱64釐米,橫780釐米,每列書寫6字,單字如拳大小,書卷完整書寫了《煙江疊嶂詩》,與蘇軾題詩名稱相同,詩句文字僅有幾字差異,王珣書寫的《煙江疊嶂詩》要比蘇軾題詩早了七百年,顯然王珣是不可能抄襲蘇軾詩作。
王珣,字元琳,出身於官宦世家,書壇王氏(王羲之)家族後輩,爺爺王導官至丞相,與王羲之父親是堂兄弟;父親王洽是王羲之堂弟,官至領軍;王珣官至尚書、衛將軍,王氏家族有數代多人成為史上著名書法家。《宣和書譜》記載宋代內府收藏有王珣行書《伯遠帖》、草書《三月帖》。《三月帖》已失傳,《伯遠帖》曾由皇家內府流落民間,明代董其昌、清代安岐等收藏過,後流入清宮內府,乾隆皇帝視為「三希帖」之一,是王珣僅存一件書跡,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重金購得收藏。
至此或有疑問,王珣是個書法家,能寫出蘇軾那樣的詩作嗎?有此疑問是以現代眼光看古人,古人學書練字是步入仕途的基本技能,王珣自小才思敏捷,天賦出眾,不但繼承家族書風,書法寫得好,而且學識豐富,二十歲便被招為晉朝重臣桓溫的掾屬(類似秘書),後轉任主簿(類似秘書長)處理軍中機要事務,此後升任參軍、長史、侍郎等職,以才學文章獲晉皇孝武帝重用擔任輔國將軍,管理朝廷事物,主筆撰寫公文,傳世古籍有王珣所作十一卷文集,王珣在世的官位與社會影響,要比蘇軾在世時期大得多,以王珣飽讀詩書的博學修養,寫一首《煙江疊嶂詩》是信手拈來、易如反掌的事情。
有些賞析《煙江疊嶂圖詩》的文章或文人墨客玩味和詩,在意描寫山水景色與語句修辭,缺失借畫言詩抒懷胸臆的內涵深意。把蘇軾與王珣兩人的題詩進行對比,有助認識蘇軾詩中蘊含的惆悵與呼喊,尤其蘇軾對王珣的詩,幾處故作有意為之的改動添筆透露了心機。
以下蘇軾與王珣《煙江疊嶂詩》全文及差異對比,以文字顏色區分作者,黑色加紅色字體是蘇軾題詩,黑色加藍色字體是王珣題詩,黑色字體是蘇、王相同的題詩。
煙江疊嶂詩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
山(煙)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壁),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従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佳)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畫)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以上可見蘇軾與王珣詩作僅有四個字差異及蘇軾添筆六個字。差異字「山/煙、谷/壁、幽/佳、醉/畫」,是蘇軾換字對原作的潤色修辭,改後詞語更切合畫境詩意,體現了文學大師對文字的嫻熟駕馭。蘇軾在兩處添加了「東坡先生」及「應有」六個字,看起來像在詩句平添些自嘲自娛語氣,其實是精心選字別有用意。
詩句「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一些賞析文章認為「武昌樊口幽絕處」意指蘇軾被貶黃州地境,「東坡先生留五年」意指蘇在黃州已居留五年。把這句詩去掉「東坡先生」四個字,是王珣早於蘇軾數百年以前所作,「武昌樊口佳絕處」與蘇軾貶謫在黃州毫無關係,「留五年」與蘇軾在黃州居留五年風馬牛不相及。解讀此詩或將前幾句「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聯繫起來看,或是蘇軾表達了欲往佳境買田置業,退隱追求平靜生活的願景,然而此時身不由己,實現願景須待幾年。
最後一句「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蘇軾添加了「應有」兩字,「應有」或是欲表述「該有」之意,即朝廷該有招其「歸來」,言「該」對朝廷不敬以「應」代之。為何作此解讀須了解蘇軾的曲折仕途,才能感受出詩句隱含對朝廷的迫切期待,寓意該有招其「歸來」的期待。蘇軾才華橫溢,年輕得志,豁達豪放,敢言耿直,因有不同政見上書皇帝,卻被對手讒言遭貶黜外放杭州。不久調至湖州任知州,依慣上奏皇上公函,又被朝廷奸佞誣為有嘲諷朝廷不滿聖意之語,激起龍顏大怒再次被貶謫黃州。在黃州任團練副使,官職低微,度日艱難,不得已開墾一片東山坡地貼補生計,「東坡先生」、「東坡居士」雅號由此而來。此後,因朝廷變故又啟用蘇軾被召回朝廷,但好景不長,再因朝中「黨爭」牽累被發落南方惠州、海南儋州,在儋州任上返鄉途中因病離世。蘇軾博覽詩書,才學過人,仕途卻幾經起落,大半生被貶謫飄零,但始終恪盡職守,忠於朝廷,自然有強烈的待招與歸來期盼,無時無刻在痴想「應有招我歸來篇」再為朝廷效力。
蘇軾必然讀過王珣《煙江疊嶂詩》原作,把原作略改幾字添加上自己雅號,另有王珣原作失傳的原因,《煙江疊嶂詩》自然被認為是蘇軾原創流傳千年,如不是發現王珣書跡,原作真相依然不為人知。當然,蘇軾為「煙江疊嶂圖」題詩,非為剽竊他作敷衍友人,寫詩對於文豪蘇軾易如拾芥,之所以選擇借用王珣作品,或是蘇軾覺得此詩不但符合畫境,且深深觸動身處人生低谷期的情感思緒,於是油然借畫寫詩,借景抒懷,借詩抑屈釋憤,宣洩呼喊,添加「應有」兩字成為點睛之筆,暗示出內心遂願。
以上對《煙江疊嶂詩》的解讀觀點,僅為一家之言,限於水平難免有錯。本文的重點是鑑賞考證王珣書跡。為方便觀賞,以下把書卷局部及單字放大列示(圖7—12):
從王珣書跡可以領略「王(羲之)氏」家族傳承書風,運筆組字端莊娟秀、精巧樸素、遒勁飄逸、自成法度。在王氏家族上下三代有二十餘位書法高手,下一代最有名氣的二位是王獻之(王羲之七子)、王珣(王羲之堂侄)。以上書跡過眼,似感賞心悅目,再現王羲之書法結字端正俊美,筆劃剛柔雅致的風格,盡展王珣書法的舒展流暢,筆酣墨濃,規正儒雅,圓潤藏鋒的特點。史籍對王珣記載僅有隻言片語,書跡存世稀有,但史上評價不俗,晉楚王桓玄說「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才用不盡」;南朝史學家檀道鸞語「珣學涉通敏,文高當世」;南朝文壇領袖沈約語「珣頗好積聚,財物布在民間」。書法成就方面《宣和書譜》評述「珣三世以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明代董其昌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書界對王氏書法的王羲之、王獻之尊稱為「二王」,有認為王珣也是代表人物之一,應稱「三王」,是不是稱為書壇「三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珣作品確有傲立書壇頂端的書藝功力古往盡知。
以上列出蘇軾(圖2)、趙孟(圖3)、鮮于樞(圖4),董其昌(圖5)書寫的《煙江疊嶂詩》不同書體相同文字片段,上幾位是宋、元、明代書法大家,或在當朝是位列在前的書法名家,將王珣書跡(圖7)與上幾位對比,是與歷朝書壇名人的巔峰對決,相比高下,毫無疑問王珣書藝不輸上幾位其後。對王珣書跡的真假鑑別可見墨色濃淡、筆順有序等書寫痕跡,顯示出書跡是筆寫而不是什麼摹寫印製品,造假能書比肩王珣者後無來人,造假摹印尚無王珣書跡模板,無論是從書藝水平還是從常識角度看書跡為真品無疑。
書卷題跋與鈐印是考證的重要依據,王珣書卷曾收藏於唐代內府,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御筆作題。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既開創唐朝「開元之治」極盛時期,又釀成「安史之亂」社會動蕩。唐玄宗重視文化事業,設立書院藏書,整理內府館藏書畫典籍,並是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法家之一,卷首隸書「晉王珣書藏」五個大字(圖13上),工整雄渾,書跡蒼勁,筆老墨秀,莊重樸拙,彰顯帝王之氣。
作跋者(圖13下)依序有李邕(678—747年)、張旭(685—759年)、柳公權(778—865年)三位,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曾任北海太守,善詩攻書,擅寫行楷書,書法名望曾廣為受託,曾撰寫各類碑文多達八百餘塊。張旭官至長史,書風狂逸,擅寫草書,嗜酒,世與懷素並稱為「顛張醉素」,作品代表了唐代狂草書法藝術高峰。柳公權是唐中期官吏、詩人、書法家,官至內府學士、工部尚書等職,書法以楷書著稱,獨樹一幟自創「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真卿)筋柳(公權)骨」的美譽。王珣書卷雖是四人題字留跡,但規格極高,獲盛唐皇帝與當朝數位書法名家題首作跋,表明「王氏」書法對後世書壇的深遠影響,獲得皇家與社會尊崇,「王氏」書帖早在初唐及前朝就被皇家以權勢搜集或重金徵收,被歷朝官家與民間都視為難得墨寶。
書卷印跡是考證流傳路徑的重要依據,王珣書卷歷朝鈐印了五十餘枚印章(圖14),其中皇家內府鑑藏印達二十七枚,有宋徽宗、宋高宗、宋理宗鑑藏印,有金章宗、元文宗、明內府鑑藏印,有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鈐印及「石渠寶笈」、「寶笈三編」收藏印。歷代書畫家鑑藏印按先後排序,唐代有王維,遼代有耶律倍,北宋有蘇軾、趙昌、陸遊,南宋有梁楷、趙孟堅、賈似道,元代有趙孟、鮮于樞、張雨、吳鎮、倪瓚,明代有戴進、徐渭、董其昌、華夏、範允臨、王鐸,清代有王原祁、耿昭忠、尤侗、宋犖、周於禮等二十餘人。書卷鈐印從唐代王維(701—761年)到清代周於禮(1720—1779年),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多年,歷朝皇家內府鈐印表明,古代皇帝是舉國最大收藏家,對保護繼承古書畫典籍獨具鍾情厚愛,即使發生朝代更迭,王珣書卷依然在皇家收藏流傳於上流社會。書卷上的歷代書畫家鑑藏鈐印,多數是當朝名家或內府書畫鑑定大師、翰林學士等,一些極負盛名的收藏富商如明代項元汴、清代安岐等未見留印,也是印證在唐、宋、元、明、清時期,均由當朝皇家內府收藏。特別要指出鈐印「眉陽蘇軾」印跡(圖14紅圈內),證實蘇軾鑑賞過王珣《煙江疊嶂詩》,蘇軾套用此作借詩題畫,只為排解悵然若失的心境與翹首以待的「應招」,當然未將該詩當為己作編入文集,故有該詩僅在書畫遺蹟流傳於世。
日月如流,山河依舊,先人書跡,遺存千秋。一首煙江疊嶂詩,王珣原作湮沒史海,蘇軾題畫傳名江湖,不同朝代的兩位作者,偶然同書一首詩,一個是詩中有畫,一個是畫中有詩,一首詩同文不同景,一句詞同字不同意,盡顯各自特色,即興隨心解讀,成為詩畫經典,傳為書畫文壇佳話。特別是發現王珣書跡是一個驚奇,是書法的經典佳作,是匡正史實的物證,是歷史文化遺產與古代藝術珍品瑰寶,披露王珣書跡的發現,初衷為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擔起文化使命,為代代接續、輩輩相傳中華文化而不遺餘力。
羅明端20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