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導,隨著中國國內經濟進一步發展,在鐵礦石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價格卻以更為「離譜」的速度漲了上來,由於國內相關部門已經與澳洲必和必拓公司進行了約談,不少人認為,鐵礦石可能成為了澳洲的反擊武器,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不好意思,鐵礦石中國確實是依賴澳大利亞不假,但中國也有一個萬全的準備。
據了解,中國實際上最近這些年一直在試圖「多樣化」自身的進口渠道,這一方面是全球各國發展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單一資源被壟斷的可能帶來的「卡脖子」情況。然而,原本可以緩慢推進的計劃因為今年突如其來的變化必須要開始加速了,中國已經開始通過增加巴西等國的鐵礦石進口、改造更多的港口和船隻來不斷擴大多元化供給,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對於澳洲的需求必然會不斷下降。
當然,鐵礦石供應鏈從無到有的建設哪怕是中國都需要一段時間,那麼現在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那當然不會,中國最有效的萬全之策其實就是市場和監管。隨著中國監管部門的插手,針對性的調查不斷展開,異常的鐵礦石價格已經開始表現出下跌的趨勢,雖然中國的經濟和發展對於鋼材的需求變相拉高了鐵礦石價格,但這並不是漲價背後的根本原因。此前中國商務部的消息指出,通過協商和調查,部分企業可能存在惡意的抬價行為,這導致了很多人跟風漲價,這才導致了當下的結果。
但同樣需要知道的是,報導中的數據指出,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的鐵礦石消耗量都在減小,只有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的產量節節攀升。而且就體量來說,中國的需求絕對是最大的,同時,全球範圍內的鐵礦石產量實際上是「過量」的,除了近年來不斷發展進步的亞洲一些國家外,真正不斷消費鐵礦石的地區屈指可數。因此,當只有一個地區能夠大量需求鐵礦石,而出售鐵礦石的賣家又很多的時候,買家才是「說了算」的那一一個。換句話說,監管有力、市場穩定、多樣化的未來可期,這是中國應對可能的鐵礦石危機萬全的準備。
而且,除了內需外,中國的回收能力在最近幾年來也不斷加速發展。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鋼材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今年國家政策推動的「汽車回收產業」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在可預見的未來,回收再利用的鋼材必然會逐步在應用中佔據一席之地,這也是減少鐵礦石需求的有效手段。而對於澳大利亞來說,中國以外能夠吃掉其鐵礦石產量的國家幾乎沒有。
而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澳洲也早就形成了鐵礦石出口的龐大產業鏈,中國能夠通過多樣化賣家解決需求問題,澳大利亞卻無法通過找新買家來讓原先的鐵礦石出口從業者有新工作,並且保證整個行業的發展徹底轉向。換句話說,鐵礦石是短期內針對中國的一把小刀,但它作為「雙刃劍」的大頭卻對著澳大利亞或者說莫裡森政府自己。
作為出口的支柱產業,如果莫裡森真的試圖用鐵礦石來進行反擊,那麼目前已經「搖搖欲墜」的社會和經濟將會面臨更大的危機。而且鐵礦石這種賣家飽和的市場並不是政治,一旦退出就沒有回頭路,其他的競爭者會在短時間內將空缺市場徹底佔滿,中國到時候不會有什麼根本上的問題,但澳大利亞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