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一些家長說,孩子一學習,腦袋就變笨。所以只要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長就會忍不住呵斥:
「這道題跟你講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做錯?」
「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都不會做嗎?」
「你怎麼這麼笨呀?我不教你了!」
似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學習時智商就直線下降,大腦更是像進入了死機狀態,什麼都聽不進去。
但是,這真的是孩子笨嗎?
我見過一些被指責的孩子,長著一副聰明的模樣,一雙眼睛也是炯炯有神,透著機靈勁,完全不像笨孩子。
至於學習時的笨拙狀態,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學習,缺少學習動力,所以才表現得特別被動與無奈。而這,本質上是「多巴胺」分泌不足造成的。
研究表明:當人類有成功體驗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愉悅感,導致人類會愛上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行為。
孩子不喜歡學習,大腦就無法產生「多巴胺」,也就無法產生行動力。
「多巴胺」能通過注射或藥物獲得嗎?
現在醫學手段特別發達,「多巴胺」是可以進行血管注射的,但是,注射到血液內的「多巴胺」因為有血腦屏障的存在,並不能作用在大腦上。
血腦屏障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能夠阻止某些物質(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進入腦組織的一種屏障,所以也會阻止「多巴胺」進入大腦。
那麼,進入血液的「多巴胺」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改變血壓和呼吸,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急救藥物。
所以說,想要通過藥物手段獲得讓大腦愉悅的「多巴胺」,是不可行的。
如果獲得讓大腦愉悅的「多巴胺」呢?
孩子學習被動,我們可以利用大腦對「多巴胺」的依賴性,讓孩子在學習上多次體驗成功經驗,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
這樣一來,大腦就會愛上分泌「多巴胺」的行為——學習,提高學習水平,讓孩子變得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自我暗示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自我暗示理解成喊口號,認為有些自欺欺人。可實際上,自我暗示更多的是指通過主觀想像來進行自我刺激,從而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舉個例子,實驗表明,如果讓運動員努力想像自己在賽場上奔跑的樣子,同時測試他們的各項身體指標,就會發現,他們的身體機能真的會產生變化。
而且,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想一些讓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心情便很快會發生好轉。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3個竅門教孩子自我暗示:
竅門1:用「現在時」進行暗示
不想寫作業時,可以告訴自己:「我現在就能把作業寫完。」避免說:「我等到晚上,就能寫完作業了。」
「現在」這個詞語,就能暗示孩子,立刻行動。
竅門2:用「肯定句」進行暗示
厭倦學習時,可以告訴自己:「我選擇先學習喜歡的語文課文。」而不是逼迫自己:「我不能不學習了。」
「肯定句」會帶來積極的力量,更容易進入「潛意識」中。
竅門3: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暗示
挑戰難題前,有人喜歡大喊一句「我能行」,有人喜歡在心裡默默地說一句「我能得出正確答案」,有人喜歡在紙上寫一句「謹慎做題」。
同樣是暗示,不同方式能讓不同的人,感到舒適和積極向上。
其次,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多次強化
將學習目標分成小目標,一是容易完成,二是可以創造多次成功體驗,讓大腦不斷地分泌出「多巴胺」,促使孩子愛上學習,繼續努力。
所以,幫助孩子一起完成學習任務時,既要讓孩子知道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又要讓孩子知道,可以分為哪幾個小目標完成。
比如,老師要求一個月看一本書,就可以進一步細分,分成一個星期看多少頁,一天看多少頁。這樣完成每日目標後,也會有成就感。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孩子不可能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一步行動,不僅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也能讓每一次的小成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帶來更大的成功。
最後,利用其他活動分泌「多巴胺」——殊途同歸
當大腦分泌出「多巴胺」時,人的狀態就會變得特別積極。如果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孩子的大腦也會變得特別靈活,也能堅持更長時間。
所以說,即使通過其他活動分泌出「多巴胺」,也可以讓孩子變得幹勁十足。這樣的活動很多,比如:
01 運動
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讓人腦產生愉悅的感覺,緩解壓力,同時還能增強記憶力。
所以,我們平時可以鼓勵孩子多運動,或者多做自己喜歡的活動,哪怕是飯後散步,也能讓身心變得愉悅起來。
02 興趣愛好
有興趣愛好的孩子是特別幸福的,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很容易進入到一種心流狀態,體會到深層次的愉悅。
所以,不要輕易否定、剝奪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在這上面付出一些時間,說不定就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03 新鮮事物
新鮮事物總能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挑戰欲,孩子年齡還小,體驗過的事物不多,更容易找到新鮮事物。
或許在我們眼中不值一提的事情,孩子就想去嘗試,不要怕浪費時間,只要保證健康和安全,大可以讓孩子去挑戰。
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得比較遲鈍時,或許就是「多巴胺」分泌不足時,此時,可以暫時停下學習,做一些提高「多巴胺」分泌的事情。
這樣一來,就容易激發孩子的幹勁和愉悅感,能讓大腦變得積極主動,對於學習,也就不會那麼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