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吉井忍:開書店是需要溫度的一門生意

2021-01-16 澎湃新聞
專訪|吉井忍:開書店是需要溫度的一門生意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16-09-01 15:14 來源:澎湃新聞

「本屋」(honya)是日本人對書店更親切的口語稱呼,通常還會在「本屋」後面加上一個「桑」。


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絡書店的衝擊下,全世界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在日本,一批藏在城市某處的「本屋」還在安靜而低調地堅持著……現和中國丈夫旅居北京的日籍華語作家吉井忍花了6年的時間,走訪不同風格的東京本屋,並寫下了《東京本屋》。

8月19日,吉井忍攜新書《東京本屋》做客思想湃,並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書店人用「小心思」打開未來

在思想湃現場,吉井忍分享了幾家她走訪過的日本本屋:以「一周只賣一本書」的節奏賣出2100本書的銀座森岡書店、相信「移動本身能激發人們期待與好奇」的開在麵包車裡的BOOK TRUCK、找不到村上春樹、東野圭吾、渡邊淳一的暢銷書,卻可以找到沒有書號之書的模索舍……

吉井忍演講中

說得最多的當屬可以喝啤酒的本屋B&B(Book and beer)。一開始得知這家本屋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吉井忍還很納悶,覺得無非是把咖啡換成了啤酒,也沒什麼特別。可走進本屋深處,她才發現那裡處處都是書店人的「小心思」。


比如店裡的書架、桌椅都是北歐進口的古董家具,可這些陳設卻沒花書店一分錢。「因為這些書架、家具都是書店替別的家具店代銷的,賣出去了還有提成。同時總有新書架的出現可以給店裡帶來一些活躍的氣氛和新鮮的感覺。」

又比如這家本屋一年大約辦五百次活動,開店前還開設「早晨英語教室」。「一年大約五百次的活動,大概平均下來一天肯定有一次活動,到了周末還有兩三次。」吉井忍說,現在中國很多小書店都知道辦活動是很好的,可以提高知名度和人氣,「可是很多書店辦不了那麼多次,因為辦一次活動是很耗時、很費力的。」

那B&B是怎麼做到的?店主告訴吉井忍,因為是每天活動,店員們都習慣把活動當做每天的工作內容,越辦越熟悉,越來越不費力。還有很多出版社、作者一有新書就會馬上想到這家書店,所以找主題也很容易。

吉井忍為思想湃觀眾準備的小禮物——豆本(日語中指迷你書)

還比如B&B店主知道日本人有「文庫本」情結——特別喜歡那種小型、易帶又平價的小開本,便嘗試推出一種「文庫本套餐」,和咖啡館合作,在下午茶的時候將咖啡、蛋糕還有一本文庫本組合起來賣給客人。還想過「文庫本明信片」,即把文庫本包成漂亮的包裹,上面不寫書名、作者或內容簡介,就只有一句來自這本書中的一行句子,然後寄給購買的讀者。


吉井忍說,自己也在這家店買過一次「文庫本明信片」,那上面寫著一句「中國人能接受沒有糖的生活,而一旦沒有肉,他們會覺得好像到了世界盡頭」。「我覺得這句話很好玩,因為我來中國之後就發現確實大家對肉的感情還是蠻深的,所以我就買了這個明信片,貼了郵票,寄給自己。幾天之後,我確實收到了這個明信片,打開看時非常期待——裡面的文庫本會是什麼書?會是誰寫的?原來是住在日本的一個中國人寫的,是關於中國美食的一本書。」

「如果我是在書店書架上看到(這本書),肯定不會伸手去拿。但是書店選出的那一行句子非常有趣,所以我就拿到了這本書,也開始讀了起來。」吉井忍笑言,是店主的一個小點子,把一本書送到了一位本來不會感興趣的讀者手裡,由此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書緣。

選書師把未知的書送到讀者手裡

在《東京本屋》中,吉井忍不僅介紹了十家各具特色的東京書店,還有一位「選書師」幅允孝。「英文名叫Book Director,有人譯成『選書師』或『選書家』,也有人叫『書店陳列設計師』。幅允孝的工作確實是『選書』和『陳列』的結合,但並不只是這些。」在思想湃,吉井忍說起了幅允孝的故事。

大學畢業後,幅允孝在一家書店工作,他喜歡嘗試各種各樣的擺書方式。如果有書店請他幫忙選書,這家書店的銷售額會增加兩三倍。再後來,幅允孝乾脆獨立出來開一家公司,成為了一名選書師。

「他和我說,不管在什麼地方,是醫院、美容院還是學校,如果要選書,他一定會進行幾次很仔細的採訪。」吉井忍說,一次幅允孝為九州收治阿爾茨海默症病人的療養院選書,他就找那裡的病人、家屬、醫生、護士採訪。採訪時幅允孝並不會直接問「您想看什麼書」,而是問「您最近怎麼樣」、「您過去做什麼的」、「您在這裡過得還可以嗎」 這些閒聊的話題。

「他會很細心地問出對方內心的需求是什麼。」吉井忍感慨,經過這些採訪後幅允孝發現,這裡的病人拿不住很厚的書,也沒法看太多的字母,所以就選了一些畫冊。「這些畫冊也不是說大自然風景或可愛小動物,而是一個三輪汽車的目錄。為什麼選了這樣子的目錄呢?是因為這裡的病人大部分之前是農民,是種地的,他們之前都是用過這樣的三輪汽車。」

有一次幅允孝和病人們邊看書邊聊天,一個老人家翻到目錄時突然說——「就是這個三輪汽車,我之前銀行貸款買來的,而且是分期的。」幅允孝很是觸動,因為這位老人之前不怎麼說話,看到這個三輪汽車就很激動。

在現場,吉井忍詳細介紹了幾家日本當地特色書店

「我想這其實也是書的一種功能和力量。」吉井忍說,她曾問幅允孝對他來說最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樣的?「他的回答是,能夠讓大家把從沒聽說過的書拿在手裡,這樣的書店是理想的書店。很多人去一家書店的時候並不知道要選什麼樣的書才好,所以經常拿的是那些自己聽說過書名的、或者聽說過作者名的書,很難把自己的手伸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而幅允孝的目標便是「把未知的圖書送到大家的手裡」,他深信書的力量和不可取代的存在感,只要圖書能夠在人們的身邊,它藏有的智慧和故事就能夠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他之前也是做過書店店員的,後來做選書師有一個比較大的原因就是危機感——尤其是大的網絡書店出現後,來書店買書的人更少了。所以他就想,雖然沒有自己的書店,但他可以用自己的腦子,把很多好書送到不同人的手裡。」

在吉井忍看來,選書師是未來一個很好的一個發展職業。「現在很多書店店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尷尬,自己要當店長嗎?那之後呢?再開一家新的書店嗎?那選書師給我們一種很好的啟示。」吉井忍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選書師在今天的日本還是比較新的。「個人建議選書師應先在書店工作,有自己的觀察品味和陳列方式。另外一個重要的能力是溝通能力。」

中國書業打「折扣戰」,賣書「太難了」

在走訪時,許多東京本屋店主知道吉井忍現在住在北京,也常問她中國的獨立書店是什麼樣?「他們就很好奇,中國有沒有本屋?如果有這樣子的小書店,店主是誰?是什麼樣子的人?」

吉井忍說,未來她也很希望有機會可以深入中國各地,走訪各個書店。在演講結束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吉井忍表示說不出自己「最喜歡」哪家中國小書店,但目前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萬聖書園。「很像日本本屋。一到那裡,我總莫名其妙就買很多書。」

吉井忍回答觀眾的提問

吉井忍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96年,當時她去成都留學,對那裡的新華書店都印象深刻。「裡面有很多年輕人,站著或坐著看書。我在日本似乎都沒有那麼多人坐著看書的感覺。」


她也比較過中國和日本的書店環境。「有很多共同點,就是書店生存環境都挺苛刻。如今購書的途徑多了,大家閱讀方式多了,閱讀量也變化了。我感覺小書店要想很多辦法才能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生存下去。」六年下來,吉井忍走訪過的有些書店在這段時間裡誕生又消失。「2到3家,很可惜。很難說清楚它們為什麼關閉了。在日本,五六年時間裡10% 的書店消失了,還有行政地區裡一家書店也沒有。」

對於中國,她很感慨中國書店會打「折扣戰」,實體書店變成一個展示空間,人們實際卻是在網絡書店下單。「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她說,「日本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有關書的政策——書是不能打折的,即便是網絡書店也不能。那日本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衝擊可能就沒有那麼大。我在日本和那些書店老闆說起中國這個情況,他們都說——中國(賣書)實在是太難了。」

「但是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書店人的熱情都非常相似。」吉井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希望讀者看了《東京本屋》後可以明白,開書店看起來很輕鬆,很文藝,但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你要有強烈的堅持,不僅是一個愛書人,還要有很好的交際能力,儘可能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發現客人的需求。開書店是門生意,還是需要溫度的一門生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書店是一門挺有人文品位的生意,俗也俗不到哪裡去
    作者|喬治·歐威爾|《奧威爾雜文全集》我曾經在一間二手書店工作過——如果你從未在一間二手書店工作過的話,你會很容易把那裡想像成為天堂:溫文爾雅的年長紳士們久久地徜徉,瀏覽著小牛皮封面的對開本書籍——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真正愛書的人其實鳳毛麟角。
  • 連便利店也開始正經賣書,日本獨立小書店的出路在哪?
    舍員榎本智至告訴吉井忍。在這裡,最大的客戶是警察,最好賣的是《救援筆記——被逮捕前必讀》,「看了這本書至少心裡可以有點準備,萬一被逮捕也不會心慌意亂。」他幽默地介紹。吉井忍長期居住在北京,每次回日本,她都會跑去看一眼,這家有45年歷史的老鋪是否健在。「它是我最有感情的一家獨立書店。」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增田宗昭有一家很喜歡的咖啡館在代官山(東京都澀谷區),開了六本木店之後他經常在這裡,咖啡館前面剛好有廣大的一塊地,他便想到,這裡的氛圍良好、舒服,接下來的一家可不可以開在這裡呢?位於首都黃金地帶,已經有七十三家公司找過地主談判過,而且都吃過閉門羹,增田宗昭花了兩年說服了對方並成功買下4000平米土地。
  • 閒讀|本屋,那些街角的小書店,你們現在好嗎?
    COW BOOKS作為一個開了二十多年書店的行業專家,有兩本書對我們這個行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一是鍾芳玲的《書店風景》,介紹了書店的外貌;第二本就是吉井忍的《東京本屋》,讓我們知道了書店的內容和實質圖為作者 吉井忍即將迎來開業五十周年的模索舍,是一家立場極為鮮明的獨立書店。毫不誇張地說,它的存在也許正是東京魅力的來源之一。在這裡,大家只要想「表現」,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在這兒銷售。
  • 揭秘:抓娃娃機是一門怎樣的暴利生意?
    抓娃娃機暴利心理學:人性貪婪與上癮在所有終端娛樂設備中,抓娃娃機的設置非常的巧妙,使得它能夠天然成為一門非常好的生意:首先為什麼抓的是娃娃公仔而不是其他產品?這說明起初設計這個遊戲的人深黯人性。為什麼彩票是一門最好的生意?因為從概率學上來說你只需要花兩塊錢就有中500萬的機會,可能你的中獎概率是幾百萬分之一甚至更低,但是在買彩票人的心中可能是百分之百。但是與買彩票相比,抓娃娃機畢竟是看起來有技術含量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既融合了彩票以小博大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告訴你只要技術好你就容易抓到,在可得性與可控性上更強。
  • 在南京,這家書店有溫度,值得一來
    逛書店是從小的愛好,後來看著城市裡一家家小書店紛紛歇業的時候,心中不免失落。一眨眼許多年過去,卻恍然發覺書店不僅沒有變少,反而又脫胎換骨地在城市裡遍地開花了,自然喜從心來。現在逛書店不同以往,除了少數底蘊深厚的老書店,還喜歡一些很自在的書吧或者很好玩的大型書店,比如南京金鷹自營的GTAKAYA,就是一家很好玩的書店。在一座大型商場裡,書店的存在就像大餐之餘的那盤西瓜,而金鷹TAKAYA的這盤「西瓜」做得夠清爽、夠解膩。無論是舒心的視覺設計還是舒緩的背景音樂,以及隱隱約約流動著的香氛,都讓一座商場有了人文關懷的溫度。
  • 不做讀書人生意的書店,如何做到年賺超12億?
    西西弗書店的穩健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在實體書店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它是如何做到持續盈利的。01、戰略制定為什麼開書店不賺錢了呢?按照我們的下意識的觀念,想要賺錢就得把書店開在學校附近或者住宅區附近,這類人群才是讀書的主力軍。但是西西弗摒棄了這個想法,而是選擇把店開在熱鬧繁華的中心商圈,這樣選址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跟它的產品定位有關。
  • 文人開書店_讀書頻道_鳳凰網
    書情世故 朱曉劍(網絡編輯)大概每個寫字的人都有一種書店情結,所以,都想開一把書店,開不起實體店,開網店也好,足以過一把癮就死的感覺。但知識分子開書店,總有種與商人開書店不同的氣息。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張競生當年自己寫書自己買,在上海開了家書店,其名為美的書店。美的書店總投資兩千元,除了租金和裝修外,所剩就不是很多了。張競生用餘下的錢從北京、香港甚至國外購了一些書回來,書架上也就滿滿當當的。謝蘊如出資最多,任書店的經理。張競生任總編輯,聘請了三四個編輯,還聘請了四五個女店員,把整個書店搞得有模有樣。他靠這個發家致富了,後來轉向做學問,也頗有所得。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
  • 書店+咖啡+新零售,新媒體大號「十點讀書」要開線下實體店
    ,甚至被視為一門「慢性自殺」的生意。最近,新媒體大號「十點讀書」要開線下實體店, 據新榜報導,「十點讀書」第一家十點書店將於今年年底在廈門開業,計劃未來三年內開30-50家十點書店,對於這種文化業態來說,不是剛需業態,顧客需要進行簡單的篩選和過濾,才能形成有效客流。因此,從2010年開始,言幾又便開始了多次升級創新。
  • 開一家書店吧 「here there」咖啡書吧給你休閒時光
    眾多當年在三聯書店一整櫃見到的文史哲,商務印書館的,時隔多年在此地重見,多少感慨。陳棟說他第一次看到這個「書房」,發了個簡訊給朋友,說看到了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開書店的夢想。這夢想可以迂迴實現。
  • 讓貓給人打工,貓咖是一門好生意嗎?
    瞄準了愛貓卻沒條件養貓的人,貓咖生意興起。開一家貓咖店賺錢嗎?實際是並不如想像中美好。接客的「貓主子」既是這個生意的亮點,也是難點。知乎的這個調侃下,聚集了700多個回復。貓咖,簡單解釋就是有貓的咖啡店或餐飲店。日本漫畫家小林誠198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貓咪也瘋狂》中,提到「貓的吃茶店」,將各種品種貓設想為櫥窗模特,吸引許多愛貓人士邊喝咖啡邊賞貓,被視為關於貓咖的最初設想。
  • 【大眾文化】24小時書店——大眾書局的深夜生意
  • 開一家書店到底需要多少錢?這次我們幫你算個清清楚楚
    做書按:在出版編輯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每一個編輯都有兩個終極夢想,一個是自己做MOOK,一個是自己開書店。其實,很多愛書人都把開書店列入自己的夢想清單。 然而,從夢想到落地的過程中,你知道開一家書店要跨過多少個坑麼?
  • 中泰資管田瑀:立足讀懂一門生意,投資決策會有哪些不同?
    用他自己的話說,組合行業的分散有助於平抑組合波動,但持股的集中,則是因為自己的投資起點,源自讀懂一門生意的置信度。讀懂生意經,投資決策會有何不同?立足讀懂一門生意的角度,究竟會對投資決策產生哪些不一樣的影響?田瑀以遊戲行業為例,這樣娓娓道來。
  • 中國書店簡史:從窮光蛋都在開書店,到書店開得像會所
    今天一線城市的繁華地段普遍開有大型書店,佔地面積極為奢侈,空間閒置率往往不亞於家電、數碼產品、汽車等行業的門店,甚至跟美術館畫廊不相上下。眾所周知,僅靠賣書並不能支撐如此華麗的經營方式,即使算上商區為了格調給書店特設的租金減免也難以存活。傳統圖書銷售的毛利率僅有20-30%,與這類書店標配的文創產品(毛利率50%)、咖啡飲料(毛利率75%)等相去甚遠。
  • 論文查重不該成為一門生意
    按理來說,供求關係影響價格,畢業季是查重需求的爆發期,「物以稀為貴」,價格上漲尚可理解,但就當下而言,付費查重難言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實則是一門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生意。據了解,中國知網僅與高校存在合作關係,是不與企業合作的,網上銷售的很多查重產品雖導向知網入口,卻未獲得授權,商家的查重帳號大多來自高校內部人士的倒賣,是不合法的。
  • 為了寫畢業論文,我開了一家書店
    01 開書店分成創業和閱讀兩條線思考 我開書店,這件事可以分成創業和閱讀兩條線思考。開店是創業的範圍。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創業選擇開店?書店是閱讀的範圍,為什麼要關注閱讀?為什麼閱讀選擇書店形態?
  • 樊登書店徵集「城市溫度」公益攝影作品
    從即日起,樊登書店錦業時代店與白鵲(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城市溫度」公益攝影展,面向廣大市民書友徵集作品。投稿方式:關注公眾號「樊登書店官微川陝」或「樊登書店錦業時代店」,回復「城市溫度」,獲取投稿窗口。截稿時間,徵集滿10000幅作品後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