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索是埃及中南部的一個擁有45萬人口的城市,原屬基納省,後改為省級特別市。盧克索的前身底比斯是古埃及史上歷時最長的都城。在1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法老和貴族們修建了無數的神廟、宮殿、陵墓。如今尼羅河兩岸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產,河東主要是神廟,河西主要是古墓。我們旅遊團統一安排的景點是盧克索神廟和卡爾耐克神廟群,另有付費項目帝王谷和熱氣球。坐熱氣球的人不多,去帝王谷全員參加。
旅遊船抵達盧克索後停靠在尼羅河東岸碼頭,下船後改乘小型遊艇到西岸,再換乘旅遊車前往城區外7公裡處的帝王谷。又一次乘坐遊艇感受尼羅河的風光還是那麼賞心悅目。相比於亞斯文盧克索河段水面寬闊,沒有礁島;河中遊艇多、風帆少;兩岸的樓房街路顯得更加美觀整潔。
河西的城區不大但景色宜人。巴車走了一會就到了郊外,像「刀切」的一樣,一道之隔的郊外立馬變成寸草不生的荒山。巴車在這荒山禿嶺又跑了十幾分鐘來到了帝王谷。
聽導遊講早年的法老貴族們對自己身後的安葬修建金字塔陵墓。頻發的金字塔墓盜促使法老們開始改變墓葬方式,利用山體開鑿洞穴修建陵墓。在新王國17~20王朝的465年間開鑿的洞穴陵墓有62處,分布在溝溝叉叉的山谷中。如今陵墓有20 幾處對外開放 ,因為遊客多每天的門票僅限遊覽3個墓穴,去哪個墓穴根據客流量隨時調整平衡。在墓區坐了一段導遊車來到墓穴廣場。走進墓穴遊人較多,近乎擁擠,難怪售票時調整人流。我們順著人流邊走邊看,三個墓穴的結構形式大同小異。走進墓穴是一條長廊通道。通道長短不一,長的百餘米,短的幾十米。長廊的盡頭是墓室、墓穴,花崗巖石棺、木乃伊及隨葬品。通道和墓室的牆壁、頂棚布滿了古代埃及的形象字和壁畫。字畫雕刻細膩、製作精良,加上燈光照射使人感到這不是墓穴而是宮殿。我們進的幾個墓穴沒有明顯的標誌,洞內也沒人講解,憑個人感覺所去的墓穴應當是圖坦卡門、拉美西斯四世和荷萊姆赫布的陵墓。
看完了帝王谷來到位於西谷中被稱為帝後谷的哈採普蘇特陵廟。這是一座陵墓和神廟兼做的結合體,被稱為「陵廟」。陵墓呈三級階梯式建築,帶有近代建築色採,宏偉壯觀、美輪美奐。女王哈採普蘇特開啟了埃及的一代盛世。陵廟以女王為精神圖騰,面牆、內壁、廊柱遍布這位女扮男裝的女王的雕像、壁畫。
離開陵廟返回河東遊覽盧克索神廟和卡爾耐克神廟群。遠看盧克索神廟,有如一片現代建築的混凝土框架結構,近看是神廟的殘垣斷壁,近似廢墟。神廟只剩下高大的石柱、橫梁和殘缺不全牆壁、廟門。我們只有10幾分鐘的時間,只能匆忙看了看外觀而悻悻離開,趕往主要看點卡爾耐克神廟群。乘坐巴車可以看見盧克索神廟至卡爾耐克神廟之間連接一條長2.5公裡的斯勞克斯神道。神道兩側排列著獅身羊面像,亦被稱為」公牛之路」。盧克索古代的宗教儀式即通過這裡走向卡爾耐克神廟。
舉世聞名的卡爾耐克神廟始建於古埃及中王國,新王國十八王朝擴建,後經包括哈採普蘇特女王(哈其素)、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在內的世代的法老們續建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卡爾耐克神廟群佔地31公頃,建有10坐塔門,大小神殿20餘座,是埃及也是世界最壯觀的古建築之一。來到神廟首先通過安檢進入接待大廳。借著神廟模型,導遊給大家講解了廟內布局結構。通過接待廳是一個大型廣場。廣場一頭連接通往盧克索神廟的神道,另一頭通往神廟塔門。
神廟入口前排列著兩排精巧的羊面獅身雕像和幾個法老名人的雕像。據說羊面獅身雕像的獅身代表力量,羊頭代表阿蒙神,羊頭下面人像代表法老,表達的意義在於:法老對獅和阿蒙神的信奉,比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更近一步。走進塔門,密集的石柱、雕塑、尖碑、殿堂、教堂、聖所、裡院、修道院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神廟最大的看點是神奇的古建築。神廟有兩個石柱廳,大柱廳立有134根石柱,12根最大的石柱高達23米,周長15米,需5、6個人才能環抱,令人驚嘆不已。
高29米、近千噸、鶴立雞群的方尖碑,用整塊花崗巖製作,尖頂包金、銀或銅,怎麼開採的、怎麼運來的、怎麼製作的,令人難以想像、難以置信。
宏偉的神廟建築,書寫著古埃及的歷史文化,記載著法老的歷史功績。其中:
圖特摩斯三世禮拜堂:十八王朝法老,埃及帝國創造者。
阿蒙霍特普三世塔門:埃及全盛時期法老。
哈採普蘇特(哈其素)方尖碑:唯一埃及女法老,不朽的豐功偉績。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在位67年,終年90歲,新王國最後的強勢時代。
有話說,不到盧克索不了解埃及,還有人說不到盧克索埃及白來。其意在於:底比斯的古墓古廟不遜於拉菲斯的金字塔;拉菲斯(前都城)展現的是埃及前王國、中王國的歷史;底比斯(後都城)展現的是中王國、新王國及希臘化時代的歷史。
如今的盧克索不僅古蹟遍布,也是環境優美、宜人宜居的城市。東部寬闊的郊區綠樹成蔭、農田連片、經濟發達,村鎮的住房都挺漂亮,可以說是東部大沙漠的沙海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