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抒我讀」投稿|《閒情偶寄》:清代全才李漁的思想筆記

2020-12-23 廣州日報

雖然先秦時代在《詩經》《楚辭》裡已經出現唱詞,但現今多認為直到宋代「話本」、金代「院本」才為元、清戲劇繁榮發展打下基礎。因此,隨著戲劇納入時代主流,相應理論研究也逐步問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才子李漁的《閒情偶寄》尤以為名,《閒情偶寄》的付梓問世,系統總結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了李漁個人生活哲學與美學觀念。可以說,李漁的天賦才能與時代發展契合,在正確時間點亮了中國戲劇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中國人才輩出的文學史上也顯得頗為特別,讓人難免不對《閒情偶寄》與「笠翁」李漁的過往經歷產生好奇。

李漁在小說、戲劇、園藝、美食等多個領域頗有建樹,並且作為中國最早的職業作家之一,清新的文風常被人認為是位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實則不然。在《閒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中,李漁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出身:「予生也賤,又罹奇窮」,自述家境並不富裕。少年時期的李漁是學醫的同時兼顧書文,後來才逐漸以學文為主,「文」也逐漸也成了他一生的「主業」。為何稱之為主業?因為之後的李漁,一生未曾應舉做官,過著「賣賦餬口」這一特立獨行的生活。即使在今天,成功將寫作作為自由職業的人也不多,更何況在封建時代的小農經濟社會體制內,然而,李漁所寫的小說、傳奇達到了「洛陽紙貴」的情形,成為當時名氣最盛的作家。

李漁為何能達成如此成就?在結合《閒情偶寄》中的內容後,不難看出他的部分文學思想與理念。他的觀點之一是講究真情實感,絕不「裝神弄鬼」,講究」王道本乎人情,凡作傳奇,只當求於耳目之前,不當索諸。」凡說人情物理,千古相傳;凡涉荒唐怪異者,當日即朽」。李漁得到這樣的結論,與他豐富的個人創作經驗密不可分,從他的《風箏誤》《驚醜》《前親》等折子戲中體現了他的理論實踐內容,李漁的作品,在題材處理上都取材於真實生活題材,而不是偏離荒唐怪誕類的題材,又正因為取材現實,所以在典型化人物的塑造上遊刃有餘。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優秀的創作者,李漁並非反對作品的虛構性,而是進一步指正戲曲、小說的虛構性。他反對的是脫離現實、與真實相違背的虛構寫作,例如李漁曾指出:「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紀,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親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猶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即將善行或惡附加在典型人物之上,以顯其善惡,將此作為再加工、再創造的藝術手段,這是李漁作品化腐朽為神奇,有新意且不離奇的手段,也是今日在世界文學界公認的「藝術來源於成功,同時高於生活」的一種表現。

同時,《閒情偶寄》中的「詞曲部」分結構、詞採、音律、賓白、科諢、格局等部分,對編劇結構、詞採、格律都作了系統詳盡的解釋,通過組成要求的重要性排列,確定的戲劇價值的創作標準,例如「立主腦」主張,講究結構中起統率作用,「作者立言之本意」,「主腦」在結構中「止為一人而設」,「止為一事而設」,明確全局主題主張一人一事,都體現了李漁豐富的經驗與創作主張,這些理論知道也深深帶動戲劇研究創作發展,尤其是在崑曲的發展上,李漁自己也有商業性質的家班演出,對崑曲的發展作出極大貢獻。

曾有人借用李澤厚的「這種世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的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位於生活內容的感受,高雅的趣味讓路於世俗的真實」來評論《閒情偶寄》中的內容,然而作為有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的一本「閒書」,顯然並非刻意迎合世俗審美,更像是用才學將世間的繁華事物化繁為簡、娓娓道來的一本經典之作,即使在今日,《閒情偶寄》中詞曲、園林、養生等部分仍是今人必備的專業知識,這是何等深厚的才學實力?能在一個行業被認可,甚至成為一種深深律令已是當之無愧才子,那麼橫跨多個領域的專家李漁,可謂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當之無愧的全才。

作者:李洋 (黃浦區水務局)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孫珺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品味日常之美——《閒情偶寄》讀後感
    《閒情偶寄》是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文學家李漁創作的一部小百科性質的美學著作。正如書名所揭示,「閒情」指的是休閒生活的情趣,「偶寄」則是一種沒有任何思想羈絆的散漫式記述方式,《閒情偶寄》可以說是李漁的一部寓「莊論」於「閒情」的「閒書」。
  • 李漁《閒情偶寄》:世間百味雜陳,「鮮」是我最愛
    李漁的待客飯甚妙,他會讓侍女去園中收集花露一盞,待到飯熟,把花露澆在飯上,細細拌勻,稍悶一下,然後入碗。據李漁自己說,客人們吃了他家的飯,都讚不絕口,連問是什麼「異種」。這個原本打死也不肯說的秘方,在李漁60歲出頭之際,被他寫在《閒情偶寄》一書中。
  • 豆瓣評分9.1|《閒情偶寄》透過閒情看本質,治病良方顛覆世人認知
    最近讀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的《閒情偶寄》,簡直被驚到了。被世人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和「世界戲劇大師」李漁,用一種悠閒的心情來品味生活,感知生活,並將對生活的一些想法和情趣寫入了奇書《閒情偶寄》之中。可以很負責地說,李漁的《閒情偶寄》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
  • 「我抒我讀」投稿|誰道閒情拋擲久
    而李漁則不同,一邊遊走於達官貴人的府邸討生活,在市場裡尋求安身的方寸,被人以「俳優」鄙之;一邊以他有骨有節有性靈的審美原則,才不至沉淪於生活之中,保有詩文氣。由此,他的閒情不是「隔岸觀火」式的觀察與審美他的閒情,而是深入其中的忙裡偷「閒」。「忙」是生存,「閒」是生活,生活是精神和心靈上的閒暇,他鍾情於生活的審美,沉浸在生活的所有細節與趣味裡。
  • 淺顯易懂的古代化妝術——《閒情偶寄》「修容」「點染」篇
    閒情偶寄匾 一生大半時間在商海浮沉,走南闖北,他因此而養成了一個小愛好。 那就是每到一處,必與當地名妓同樂。 正因如此,李漁對于美人、對於女人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
  • 「我抒我讀」投稿|智者沉於思
    而此書從「自我」、「命運」、「性格」、「讀書」、「反思」等多角度展示了對人生的思考,對心靈的審視,對事業的思辨,對友誼的解讀,對自我的認知,這些都帶給我一種沉靜的力量,可謂獨處並非孤單,唯有沉靜才能思辨。「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固然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 「我抒我讀」投稿讀|《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有感
    作者: 範靖怡(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波由市直工委和廣州日報主辦的「我抒我讀」繼續推薦好書,歡迎大家寫下讀書心得,踴躍投稿。投稿方式:woshuwodu@163.com(註:請在郵件內留下您的工作單位、聯繫方式。)
  • 「清代李佳琦」:美是真實的錦上添花
    裡面寫女人容顏之修飾、姿色的營造,那叫幽默風趣又實用,不得不感慨:「李漁,簡直是清代的李佳琦啊!」要知道在古代,寫女性者多為男子,而且多為富家子弟。像常年流連於後宮、見慣世間美色的李白,哼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寫得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
  • 我抒我讀|體會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個你我身邊鮮活的個體深情講述自己與祖國一同成長過程中的感人故事,共同匯聚成了一本《拾綴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國》,這份歷史與文化交融的群像讚歌,就像是一張灌注了濃濃愛國深情的唱片,等待著讀者打開聆聽。
  • 想有一方雅室,滋養一生閒情
    ——李漁《閒情偶寄·居室部》「簡」是樸素簡約。室內簡約、明淨不雜,室外景致幽曲。圖1|Clarus ©圖2|昔物所 ©晚明文人陳繼儒的室廬就極為簡約。不過「茅屋數間而已,土泥牆,窗糊紙。曲床木幾,四麵攤書史」。
  • 李漁:你好騷啊!
    中國人分辨騷,無外乎悶騷和明騷,一種是關在家門裡獨自放蕩,一種是敞開胸懷讓你睜不開眼,古時就有這麼一騷人,名為李漁。騷人一詞,屈原早就解釋,無非就是多愁善感的詩人。只是李漁把這個詞,活到了極致。〖  騷人李漁  〗誰是李漁?或許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應該聽過他寫的書。
  • 李漁,你好騷啊!
    01騷人李漁誰是李漁?或許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應該聽過他寫的書。有一本叫《閒情偶寄》,教人怎麼養生優雅地生活。還有一本叫《肉蒲團》,被叫做天下第一風流小說。這麼一個奇人,長什麼樣呢?可是翻遍舊書,你未必能找到他的畫像,也沒有多少人能描述他的長相。
  • 「我抒我讀」投稿|讀《鄉土中國》有感
    《鄉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到今天讀來已經62年了。當今的社會,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說現在的社會是變化的社會,人口流動了起來,技術不斷創新,國際形勢複雜,此時讀《鄉土中國》,給了我從變化的視角去研讀這部著作。
  • 誰說朽木不可雕也,看李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閒情偶寄》李漁將這扇偶然天成的窗戶,起名為「梅窗」,並認為「梅窗」是他生平製作得最好的窗戶:「予又嘗取枯木數莖,置作天然之牖,名曰「梅窗」。李漁的「梅窗」既是窗又是一幅天然的畫,極具創意,堪稱「化腐朽為神奇」的代表。腐朽本是一種瀕於死亡的形態,代表沒落、停滯、頹廢。而「化腐朽為神奇」就是將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有形的、物質的、有限的東西「化」為無形的、恆久的、精神性的東西。
  • 李漁:不官不仕,居家辦公卻活成了莎士比亞
    於是改名李漁。以前那個李仙侶已經死了,現在只有李漁。既然不能金榜題名,飛黃騰達,聞達於廟堂,與其為五鬥米折腰,不如歸隱林泉,做一隻悠遊自在的閒雲野鶴,或者門前溪水中的一條魚。31歲的李漁,正式歸隱山林,從此厭倦科場,不問功名,追求自我,終成一代傳奇。
  • 陶淵明的《閒情賦》
    陶淵明《閒情賦》的篇章結構《閒情賦》是陶淵明的賦作。這是陶淵明作品中無論風格還是思想內容都很獨特的一篇,不僅一反陶淵明一向的風格,而且所表現的思想內容也不同於陶集中的其他作品。《閒情賦》是愛情詩的說法古代有不少人雖然認為此賦是寫愛情,卻又不大滿意它的大膽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