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之後,萬科一直在做加法。
2014年春末夏初,在南寧舉行的綠公司年會上,萬科董事長王石第一次主動對外公開宣布,萬科正在籌辦三家兒童醫院,分別位於廣州、上海和深圳。
其實,萬科從醫之路已有三年。早在2010年,王石就開始到國內外各地考察民辦醫院。2011年,萬科首次發函給深圳市政府,申請允許在深圳辦醫,開始了萬科的投資辦醫之路。
從地產到辦醫院,跨界足夠大。對此,萬科集團對《地產》記者回復道,「萬科參與建立兒童醫院主要是出於公益的考慮,希望作為負責任的企業回饋社會。目前,兒童醫院尚在籌備中,集團會積極推動項目的進行。」
外交辭令表明,萬科投資醫院仍在試水階段,三個項目涉及的相關政策與合作方十分繁雜,萬科內部人士亦透露,「沒有確定的方向和方案可以透露,是因為隨時可能發生變化」。
《地產》記者調查的實際情況是,萬科最早啟動的深圳萬科兒童醫院項目,僅拿地就拿了三年,目前僅有上海萬科兒童醫院在今年年初確定有望在2014年內動工——這可謂是萬科辦醫三年來的一個突破性進展,或許也是王石樂意主動提起萬科辦醫的原因。
萬科堅持辦醫,其因不外有三。
其一,這是因為理想派王石出於公益的考慮——他想做一條「兇猛鯰魚」,打破醫院國營壟斷,提供更平價更公益的醫療;其二,辦醫院也是一門相當不錯的生意;其三,王石曾說過「萬科的業務新翼是城市配套供應商,它包括醫院、學校、博物館、公園、商場、公屋等」。試水醫院,應是萬科未來的一盤大棋中的重要一步。
王石的「鯰魚」夢
籌辦兒童醫院,王石想做怎樣的一條「兇猛鯰魚」?
王石在2010年到2011年之間,密集拜訪了臺灣地區、美國、韓國的多家民營醫院,尋找「鯰魚樣本」。他最早的樣本是由臺塑集團創辦的臺灣長庚紀念醫院。
在臺灣考察期間,王石感慨道,「臺灣65%醫院病床由民間資本投入,來自企業的投資佔43%,而大陸的醫療服務97%來自政府經營。海峽對岸的我們,老百姓看病難、得不起病的現狀恰類似臺灣70年代的狀況。出路只有一條:打破國營壟斷。」 王石對臺塑集團創辦的臺灣長庚紀念醫院讚賞有加。他讚嘆道,長庚紀念醫院是一條「兇猛鯰魚」——臺塑集團1976年開辦臺灣長庚紀念醫院,臺塑掌門人王永慶明確要改革國營醫院的體制弊端,拒收紅包,開業後僅用3年時間即衝破島內公立醫院壟斷並宣告盈利。
王石就想要做一條這樣的「兇猛鯰魚」。在王石的帶領下,萬科公益基金會開始籌備建醫院。
2011年,萬科首次發函給深圳市政府,申請允許在深圳辦醫。按照最初的規劃,萬科要創建一家500張床位的非營利性三級兒童專科醫院。但隨著對醫院投資的深入了解,萬科管理層意識到這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隨後,萬科調整了辦醫定位,開始轉為多方向同時試水,深圳一地的500張床位的醫院,變成了廣州、上海、深圳三地三家200張床位左右的醫院。王石表示,這三地的三家兒童醫院將分屬三條路線,一給窮人看病,二給富人看病,但賺來的錢支持窮人看病。三是不確定給誰看病,但只採用高尖端技術,治疑難雜症。
王石對他的「鯰魚」夢信心滿滿且思慮長遠。他公開表示,萬科目前只在國內三地做兒童醫院,「但將來把慈善事業做出國門也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歷史上洛克斐勒基金建立北京協和醫院一樣。」
傍著大款 試水三方
從事醫療行業多年的一位民營醫院從業者稱,做醫院是門好生意,在她看來,萬科的辦醫思路相當「到位」。專業兒童醫院是絕對的稀缺資源,一旦開業,將門庭若市。但辦醫入門不易,做好亦難。
最大的難點在於沒有足夠的優質的醫療資源。隨著政策的逐步開放,想進入醫院投資領域的資本和企業非常多,但醫療資源的培育並非一朝一夕,萬科試水辦醫的三個不同的患者定位,均是與在該領域相當專業的醫院合作建設。江濤評價道,萬科現在能做到這些,已經算是相當厲害。
目前,盈利不錯的民營醫院如美中宜和、和睦家等,多是靠婦產科盈利——婦產科需要的醫療技術不高,設備資源也不多,關鍵靠服務。而兒科不同於產科,它需要非常複雜的技術和更多的設備資源。要做好兒童醫院,只能走「傍大款」的路線。
在廣州,萬科與南方醫科大學籤署了合作建設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萬科分院框架協議。萬科集團計劃捐資7000萬元,藉助南方醫科大學在地中海貧血病方面的診療技術和人才團隊優勢,在廣州建設國內第一家兒童地貧造血幹細胞移植醫院,並成立專門的慈善基金,用於救助貧困患兒。
在上海,為了做好「給富人看病」的萬科國際兒童醫院,萬科「傍」上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據悉,這是上海最好的三家兒科醫院之一。同時,上海萬科國際兒童醫院的股東方之一是上海閔行區政府下屬公司,其董事長為上海閔行區衛生局局長許速。政府的合作參與,讓萬科上海國際兒童醫院成為三家醫院中進展最為順利的一家。在《地產》記者採訪的一位民營醫院從業者看來,「民資辦醫最大的風險是政策風險。」辦醫院涉及建設前的各種牌照審查、政策審查和建設後的各種標準驗收,要經由衛生局和工商局的雙重審查,極為複雜。而萬科在上海的醫院項目中,拉政府以土地入股,不僅解決了拿地問題,也降低了整體的政策風險。
在深圳,萬科則準備與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華大基因合作,創建一家專治兒童疑難雜症的專科醫院。在醫療界人士看來,專注兒童疑難雜症的醫院技術投入雖然相當高,但未來效益實際上也很可觀。一位醫療界人士對《地產》記者透露,他所知道的一家專注兒童疑難雜症的診所,面積不足兩千平方米,每年的營收高達2億元人民幣。
萬科如何找到有資源有市場的專業醫院為合作夥伴?一位民營醫院內部人士對記者稱,擁有滿足對方訴求的實力和足夠的溝通是關鍵。正如萬科的合作夥伴,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院長黃國英表示,他們的合作訴求是,希望通過參與一家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國際兒童醫院, 「為專家骨幹提供第二執業點」。在黃國英看來,身為房企龍頭的萬科具備這樣的實力和品牌影響力。
拿地拿三年 辦醫路漫漫
儘管傍上了不少「大款」,萬科的投資醫院之路仍是路漫漫而修遠。
深圳的萬科兒童醫院在土地問題上就卡了三年。
2011年,萬科希望深圳市政府能夠參照公立醫院土地使用政策,通過協議或掛牌方式,將寶安區的辦醫用地出讓給萬科。而萬科則承諾建設非營利醫院,為該區提供規定數量的平價醫療供給。但深圳市政府似乎並不願意這樣,他們採用了「拖字訣」。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員告知萬科,萬科相中的地塊在2011年尚未納入當年建設土地利用規劃。萬科只能等。
2012年5月,萬科與深圳市政府再度進行了多方協調溝通,深圳萬科兒童醫院的地塊改選為寶安中心區一塊佔地面積約為18634平方米的國有儲備醫療衛生用地。2013年7月,萬科和深圳市寶安區政府就建醫院的具體事項進行磋商。深圳市政府明確了兩種用地方案供萬科選擇:一是協議出讓免地價,產權歸政府;二是公開招拍掛。據《新世紀》報導,當時萬科傾向於自己擁有產權,但又希望能定向出讓,因為招拍掛意味著價格會被抬高,並不是萬科想要的。
2013年底,萬科深圳拿地辦醫事宜再出變卦。深圳推出了新的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新政策。根據新政策,過去定向轉讓的方式將逐步取消,或不再推行。目前,深圳推出的首批四塊醫療項目用地分別位於龍崗區華為、平湖、龍城片區和寶安區沙井片區,萬科在寶安的意向地塊並不在出讓範圍內,未來出讓時間未知。
相比深圳項目,萬科兒童醫院上海項目因為有上海市閔行區政府下屬公司的入股,在拿地方面相對順利許多。據合作方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介紹,該項目佔地15畝,計劃開設床位200張,目前正處於設計階段,有望在2014年內開工建設。
萬科兒童醫院上海項目的合作方案可以簡單概括為「萬科出錢,政府出地,兒科醫院出人」。按照合資協議,項目總投資2.5億元人民幣,萬科為控股方,政府下屬的上海虹信醫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土地抵押作價並轉換成股份入股。兒科醫院不參股,以管理、品牌、人員、培訓管理介入,收取管理費和運營利潤分紅。
但上海亦有上海的瓶頸。為了平衡合作各方的利益,這份合作方案談了兩年,合同修改了不下20次。直到2014年1月27日上午,這份《關於設計國際兒童醫院之合資協議》終於在上海市新虹橋國際醫院中心籤署。
籤約當天,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肖麗在籤約儀式上,出言感謝上海市閔行區衛生局局長許速的大力推進,以及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全力支持。她深切知道,只有贏得「大款」和小夥伴們的信任支持,才能邁過民資辦醫的大門檻,獲得由醫院帶來的一切公益名聲與盈利,甚至未來的大棋局。
萬科辦醫路漫漫,一切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