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現場。 王景巍 攝
中新網瀋陽12月22日電(王景巍)「朝陽市優化營商環境「1+7+3」改革方案體現出什麼特點?方案包括哪些重點內容?朝陽市為了保障改革落實落地又採取了哪些舉措?」12月22日,在遼寧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朝陽市優化營商環境專場新聞發布會上,這些問題得到了逐一解答。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重要的生產力,是推動發展的「金字招牌」。朝陽市建設項目數量連年位居遼寧前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去年排名全省首位,主要得益於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了保持和發揮優勢,朝陽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研究、反覆論證,形成了優化營商環境「1+7+3」改革試行方案(以下簡稱「1+7+3」改革試行方案)。
據悉,「1+7+3」改革試行方案共包括11個具體實施方案。其中,「1」是全市總體改革方案,即創新全市營商環境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7」是7個縣(市)區改革方案,即結合實際,推動7個縣區分別選取1-3項關鍵性改革作為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堅難點、疏通堵點;「3」是3個專項改革方案。即以市公安局為示範,重點推進便民服務體制機制創新、由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全力推進用地審批流程再造、以喀左縣為試點,推進用地組卷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3個專項改革任務。
為此,在方案制定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問需於民、問需於企,針對企業反映的辦事流程繁瑣、要件多、事項多、環節多、時間長問題,從「進一步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制度改革」入手,安排5個縣區和市自然資源局進行探索實踐。同時針對群眾反映「一網一門」和公安便民服務問題,安排2個縣區和市公安局創新便民服務體制機制。針對企業群眾訴求,還將安排相關市直部門研究出臺本系統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案。
具體實施以北票市為例,該市對947大項、1770小項的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壓減。從「辦事流程、前置要件、跑動次數」三個方面入手,減少辦事環節。目前,工程建設類項目從原來的21個環節減少為7個環節;工業類項目由24個環節減少為7個環節;社會類和涉農類事項,由5個環節減少為3個環節。同時出臺「超時默認」規定,即對申請人提交材料齊全,未在承諾時限內辦結的,視為默認審批事項,由超時審批的窗口及時向申請人作出審批決定,並出具相關審批手續。
「朝陽將以前所未有的改革舉措、改革決心、改革力度努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市。」據朝陽市政府副市長、市營商環境局局長邱廷彥介紹,為了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落實落地,朝陽市建立完善了「三個機制」。建立精準考核機制。用企業、群眾和基層滿意度來評判營商環境,用高質量發展項目和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來檢驗營商環境。堅決做到幹得好的提拔一批、表彰一批,幹得差的約談一批、調整一批,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問責一批,讓幹部既有壓力,又有動力。旗幟鮮明地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真正為一心為公、敢於改革、敢於創新的幹部撐腰鼓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