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無用的,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2020-12-07 旅行者和夢想家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道德經》

喝茶是無用的,無用便是大用。

豐子愷在《繪畫之用》中:

在展覽會中,如果有人問我:「繪畫到底有什麼用?」我準擬答覆他說:「繪畫是無用的。」 「無用的東西!畫家何苦畫?展覽會何苦開?」 「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有用的不是純正的繪畫。無用便是大用。容我告訴你這個道理。」……因為真的美術的繪畫,其本質是「美」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識的,是欣賞的,不是實用的。所以畫家但求表現其在人生自然中所發現的美,不是教人一種知識;看畫的人,也只要用感情去欣賞其美,不可用知識去探究其實用。真的繪畫,除了表現與欣賞之外,沒有別的實際的目的。前述四種實例,遺像、博物圖、名勝圖、廣告畫,都是實用的,或說明的。換言之,都是為了一種實際的目的而畫的。所以這種都是實用圖,都不是美術的繪畫。

無用便是大用。

這是人們都逐漸遺忘的智慧。

我們喝一杯茶,

是因為它「卓越」的功效嗎?

是因為它「悠久」的歷史嗎?

是因為它「昂貴」的價格嗎?

還是因為他它「稀少」的產量?

我們參加一場茶會,

是為了欣賞優美的茶藝?

是為了結實優質的人脈?

是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

還是為了發一個朋友圈?

顯然茶是有用的?

那麼,你有沒有考慮過,

喝一杯無用之茶。

忽略一切別人所在意的,

忽略那些自己所執念的。

萬事萬物有了感情就有了靈性。

誰都不喜歡荒涼,冷酷,機械的世界。

因為藝術,讓寂寥,枯燥的人生有了安慰劑,

聽一首歌,畫一幅畫,寫一首詩,

都是人類靈性的產物。

用這些無用的藝術,

豐富了感情,

修煉了靈性。

無用便是大用

有機會一定要用無用之心喝一杯茶。

喝一杯無用的茶,

感受無用之大用,

修煉無用之智慧。

END

相關焦點

  • 哲學無用,無用之大用
    哲學沒有用,大家都在談房子車子孩子,你卻談斯多葛第歐根尼和盧梭?那你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敬你是一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打人,敬而遠之。 《莊子》有一篇故事,講莊子和弟子去山裡看到一棵巨大的大樹,問伐木者:「這麼好的木材,怎麼一直沒有人來砍,能長這麼大啊?」
  •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是繼承發展了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理學思想!這本書不但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且從文學角度上也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很多典故都是膾炙人口!
  • 《莊子》:無用的詩意,即無用乃大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這段對話飽含了莊子的大智慧,天地之大,人站立的地方,有用的也就那麼一小塊,若認為沒有佔到的土地無用、多餘,將其挖掉並一直挖到黃泉,那麼站立的地方還會有用麼?
  • 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沒想到領導居然說:「有啥用啊?大學生還沒啥用呢!」 當時聽了心裡挺彆扭的,難道做什麼事必須得有用才行嗎? 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無用的東西,無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見的。 正如莊子所說: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其實,對於一棵樹,做木材,結果實,這是有用,這種「用」是小用,「終其天年」才是大用。而大樹在兩相權衡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 無用之用,終為大用!
    這棵樹雖大,卻大而無用,不能成材,人們都只是嫌棄它。」莊子聽罷,寬慰老友道:「看來先生不善於利用東西啊!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生,所以也很擅長調製保護雙手的藥物。」有個人聽說後,立刻找到了這戶人家,願意出高價買走他們的藥方。這家人考慮了一下,覺得自己靠這種藥方世代漂洗為生,也賺不到這麼多錢,於是答應了。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李雙林
    晚婚多少歲好呢,或找個己土多之人,少聚,找個大很多的?3、關於取哪種印的問題。正印偏印都有,但我之前看一本書上說,官殺混而身弱是不是偏印比正印更好,第二根據我的日幹,五月辛金喜己土(偏印)和壬水,第三我八字中唯一的財是偏財。所以結合起來是不是我應該更以偏印己土(醜)為用?壬水的話我身很弱是不是不宜壬水?
  • 賈樟柯《無用》——無用即大用
    他長期游離於商業電影的邊緣,創作的作品及其表現的真實,不受國內的觀影,但受寵於各大影展與電影節,獎項收穫頗豐,賈樟柯始終不是一個以票房號召力著稱的導演。《無用》是賈樟柯所執導「藝術家三部曲」的第二部。這個三部曲系列,尚有一部沒有完成,所以目前只有兩部。《無用》榮獲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
  • 靜坐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靜坐丨無用之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則凍瘡藥的故事流傳很廣。說宋國一個村子裡,冬天大家洗衣服的時候塗抹一種藥,這樣手不會有凍瘡。後來有一個精明的商人得知這一消息,出錢買下了這個秘方。他拿著這個「專利」來到南方的吳國。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義,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萬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內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規範外在之物。王陽明通過格物來印證自己內心之理的正確性,他講「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對萬物的認識都離不開心中之理,反過來,對萬物的認識可以檢驗自己的心中之理,這就是「致良知」。
  • 如何理解莊子的「無用之用」?
    在人間世篇中,莊子敘述戰國時期的國君的殘暴和專橫,也在此篇發明他的「無用之用」的哲學,此哲學的確可以表達當時的知識分子之無奈與無助。讀過此篇後,假如我們將此篇分為三部分,則更容易了解此篇的宗旨。第5章的巨樹,樹幹不直不能用,葉不能吃,味道暈人三日不醒,完全不能用,故大家都不用它。第6章中,一位殘障的人可以免受兵役之徵,免戰死的危險。無用和無為一樣,並不受眾人欣賞,但在戰國時代戰爭頻繁,大環境比春秋時代還要混亂。故莊子的「無用」是有時代價值。
  • 一日一讀《莊子》:無用之用
    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做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做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做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莊子於是感嘆:「樹木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砍伐;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這些東西是不祥之物,所以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的人,避免了被徵召入伍,所以能頤養天年。
  • 莊子種植的三棵樹: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第二棵樹:無用之用,終其天年 一個木匠師傅去齊國,看見一棵長在土地廟旁邊的大櫟樹 師傅說道:「這是一棵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樹,用它做成船會沉沒,用它做成棺材會很快朽爛,用它做成器皿會很快毀壞,用它做成屋門會流脂而不合縫,用它做成屋柱會被蟲蛀蝕。」 晚上木匠師傅夢見櫟樹對他說話:「那些果樹因為能結出鮮美果實,才常常不能終享天年而半途夭折,各種事物莫不如此。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在生活中,總會有一種聲音,說讀書有什麼用?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人一直在宣揚讀書無用。但細想下來,無非就這兩種人。一種是通過讀書真正受益的人。這種人不想有人和他一樣通過讀書實現一些階級的跨域或者是得到其它利益。於是大肆傳揚讀書無用。畢竟競爭對手少了自己能到到的利益才會更多。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裡面說到「《莊子》裡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記得去年年底,自己寫過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有一個詞non-instrumental,似乎需在這新的開始請到生命中來」,而non-instrumental意譯便是無用之用。
  • 莊子: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大意: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感悟:對於一個一心只想做「有用」之事的人來說,應該嘗試做些看似「無用」的事情。
  • 讀書的無用之用|老戚外傳
    又一個讀書日來了,在這樣的時間裡,各大平臺都在說讀書,戚相元也想對讀書的事情好好思考一番。讀書無用!這一論調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有一段時間曾為此事展開過大討論,討論結束了,不讀書的人依然不讀書,讀書的人依然在讀書。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做一個最「無用」的人
    道德經裡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有形的東西起著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真的是這樣嗎?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無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 不懂「無用」之用,難成大器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 無用乃大用(美學~2)
    ——《美學講稿》看到《美學講稿》中的這一段,想到「無用乃大用」。為什麼「無用乃大用」?當然這裡的「無用」,有時我以為是一種特指,一種高級的或者哲學意境上的「無用」(大道)。就象老子說的:世間萬物之有均源生於大道之無。(《道德經》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就象「杞人憂天」,你憂個啥?一點用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