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有形的東西起著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
真的是這樣嗎?
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無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你還敢做無用之事,無用之人嗎?
1、「無用」只是部分人眼中的「無用」
「無用」是不願附和現實生活秩序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J.F.封.艾興多夫的代表作《一個無用的人的生涯》,是法國《理想藏書》推薦書目;在德國讀者票選「最喜愛的德語文學作品」榜上有名;在暢銷小說《朗讀者》中,這是主角們朗讀的第二本書。
「無用人」是一個磨坊主的兒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他不願與粗鄙之人有什麼牽連,整天耽於夢幻,喜歡唱歌拉小提琴,他被父親斥為「無用人」。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純真和藝術,最終幸運地找到了那個心愛的人。
作家通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田園風光,諷刺了一個庸庸碌碌、急功近利的現實。「無用人」乃是不願附和現實生活秩序的流浪者,爭取的是自然之美與人的尊嚴。
「無用」是不願陷入急功近利
人民日報有篇文章,標題是《交「有用」的人不如讀「無用」的書》。文章講到:時下,不少人每天都在朋友圈裡尋找「有用」的人,或者尋找一切機會結交有權有勢的所謂有用的人。若真的讀了那些「無用」的書,就可以用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
交十個所謂有用的人,不如讀一本所謂無用的書,因為那十個人只會讓人知道什麼是功利,而一本無用的書教給我們的往往正是與功利無關的崇高。
「無用」的書會把我們帶回遙遠的年代,讓人重溫我們民族骨子裡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來的風雨族骨子裡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來的風雨。
2、所謂有用,都是「狹隘」的有用
「有用」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
美國的《教育法案》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國家機器製造一顆螺絲釘,而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他具有完全的心智以及在社會中生存的必要技能。
與康德的「人非工具」理念一樣:教育是培養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你不必對社會有用,你要去追尋自己的價值。
但在中國,我們追求的是「有用」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周圍的人就給你灌輸「有用」的東西;再經過高中的應試教育,文理分科;大學專業分類,最終把你塑造成一顆螺絲釘,實現你的「產品定義」。我們按照自己定義去培養人才:全科優秀,鋼琴十級,外語流利……但是,流水線上的製造終歸不是創造。
幾十年前,錢學森老先生垂死之際忍不住發問: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投入了這麼多資源,還是培養不出大師?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出大師,我們要培養的是「有用」的人啊。
你見過有哪座大學批量生產愛因斯坦嗎?退而求之,你知道中國那個大學批量培養大師。
3、在「無用」中發現「有用」,從來不存在什麼無用的東西
任正非: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
在央視《面對面》節目中,任正非講到: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我們公司從來不用完人,一看這個人總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沒有希望。這個人有缺點,缺點很多,這個人好好觀察一下,在哪方面能重用他一下。
任正非講自己:我這一生就是說短的,去你的,我不管了,我只做長我這塊板。讓我再拼一塊別人的長板,拼起來不就是一個高桶了,為什麼要自己變成一個完整完美的。
尼採:"存在即合理",從來不存在什麼無用的東西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價值的創造源於對事物價值新的開發。簡單來說,就是把別人眼中無用的東西變成有用。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松下電器研發了一個看似很雞肋的東西:一個固態可移動的存儲晶片。它唯一的有點就是很小,但容量只有1G,讀寫速度也一般,根本無法取代電腦硬碟。參觀者都說這東西沒什麼用。
在當時,手機還沒被發明出來,電腦也只是剛剛流行,大家也只是關心和電腦有關的一切。賈伯斯把那塊小晶片放在手裡掂量了一下,考量許久,幾個月後,蘋果MP3橫空出世,賈伯斯就此走向神壇。
不是每個人都能變腐朽為神奇。但是,對於一些我們不了解的東西,不要輕易下判斷,說它無用。
4、深度源於廣度,無用只是表象
尼採有句話:一棵樹越要向上生長,它的根就越要向下生長。
精心培育的盆栽卻比不上野外生長的花草,無論是外觀,還是生命力。
其實,這是兩者腳下的土壤的面積決定的。
怎麼去判斷兩個湖泊哪個湖水深?你看到一個湖,單憑肉眼,看湖面的顏色,越是深的湖泊,顏色越深。但是水足夠深的時候,你怎麼用顏色辨別。
怎麼辦?只有廣度——面積越大的湖泊就越深。
可以肯定的是:海的深度大於湖。
湖的深度是我們所追求的;是人類在某個領域的認知深度;湖的寬度是人類認知的廣度。而湖面的顏色,則是真理的表象。
你的原有認知越是廣博,你對新事物的理解就越快速和深刻。但是,大部分人的眼中,與實現目的沒有直接關係的東西,都是無用……
做一個無用的人,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