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做一個最「無用」的人

2020-12-07 獨自行走的薩米

道德經裡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有形的東西起著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

真的是這樣嗎?

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無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你還敢做無用之事,無用之人嗎?

1、「無用」只是部分人眼中的「無用」

「無用」是不願附和現實生活秩序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J.F.封.艾興多夫的代表作《一個無用的人的生涯》,是法國《理想藏書》推薦書目;在德國讀者票選「最喜愛的德語文學作品」榜上有名;在暢銷小說《朗讀者》中,這是主角們朗讀的第二本書。

「無用人」是一個磨坊主的兒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他不願與粗鄙之人有什麼牽連,整天耽於夢幻,喜歡唱歌拉小提琴,他被父親斥為「無用人」。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純真和藝術,最終幸運地找到了那個心愛的人。

作家通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田園風光,諷刺了一個庸庸碌碌、急功近利的現實。「無用人」乃是不願附和現實生活秩序的流浪者,爭取的是自然之美與人的尊嚴。

「無用」是不願陷入急功近利

人民日報有篇文章,標題是《交「有用」的人不如讀「無用」的書》。文章講到:時下,不少人每天都在朋友圈裡尋找「有用」的人,或者尋找一切機會結交有權有勢的所謂有用的人。若真的讀了那些「無用」的書,就可以用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

交十個所謂有用的人,不如讀一本所謂無用的書,因為那十個人只會讓人知道什麼是功利,而一本無用的書教給我們的往往正是與功利無關的崇高。

「無用」的書會把我們帶回遙遠的年代,讓人重溫我們民族骨子裡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來的風雨族骨子裡共有的淳樸,讓我們以儒者的寧靜面對蕪雜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來的風雨。

2、所謂有用,都是「狹隘」的有用

「有用」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

美國的《教育法案》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國家機器製造一顆螺絲釘,而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他具有完全的心智以及在社會中生存的必要技能。

與康德的「人非工具」理念一樣:教育是培養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你不必對社會有用,你要去追尋自己的價值。

但在中國,我們追求的是「有用」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周圍的人就給你灌輸「有用」的東西;再經過高中的應試教育,文理分科;大學專業分類,最終把你塑造成一顆螺絲釘,實現你的「產品定義」。我們按照自己定義去培養人才:全科優秀,鋼琴十級,外語流利……但是,流水線上的製造終歸不是創造。

幾十年前,錢學森老先生垂死之際忍不住發問: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投入了這麼多資源,還是培養不出大師?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出大師,我們要培養的是「有用」的人啊。

你見過有哪座大學批量生產愛因斯坦嗎?退而求之,你知道中國那個大學批量培養大師。

3、在「無用」中發現「有用」,從來不存在什麼無用的東西

任正非: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

在央視《面對面》節目中,任正非講到: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我們公司從來不用完人,一看這個人總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沒有希望。這個人有缺點,缺點很多,這個人好好觀察一下,在哪方面能重用他一下。

任正非講自己:我這一生就是說短的,去你的,我不管了,我只做長我這塊板。讓我再拼一塊別人的長板,拼起來不就是一個高桶了,為什麼要自己變成一個完整完美的。

尼採:"存在即合理",從來不存在什麼無用的東西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價值的創造源於對事物價值新的開發。簡單來說,就是把別人眼中無用的東西變成有用。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松下電器研發了一個看似很雞肋的東西:一個固態可移動的存儲晶片。它唯一的有點就是很小,但容量只有1G,讀寫速度也一般,根本無法取代電腦硬碟。參觀者都說這東西沒什麼用。

在當時,手機還沒被發明出來,電腦也只是剛剛流行,大家也只是關心和電腦有關的一切。賈伯斯把那塊小晶片放在手裡掂量了一下,考量許久,幾個月後,蘋果MP3橫空出世,賈伯斯就此走向神壇。

不是每個人都能變腐朽為神奇。但是,對於一些我們不了解的東西,不要輕易下判斷,說它無用。

4、深度源於廣度,無用只是表象

尼採有句話:一棵樹越要向上生長,它的根就越要向下生長。

精心培育的盆栽卻比不上野外生長的花草,無論是外觀,還是生命力。

其實,這是兩者腳下的土壤的面積決定的。

怎麼去判斷兩個湖泊哪個湖水深?你看到一個湖,單憑肉眼,看湖面的顏色,越是深的湖泊,顏色越深。但是水足夠深的時候,你怎麼用顏色辨別。

怎麼辦?只有廣度——面積越大的湖泊就越深。

可以肯定的是:海的深度大於湖。

湖的深度是我們所追求的;是人類在某個領域的認知深度;湖的寬度是人類認知的廣度。而湖面的顏色,則是真理的表象。

你的原有認知越是廣博,你對新事物的理解就越快速和深刻。但是,大部分人的眼中,與實現目的沒有直接關係的東西,都是無用……

做一個無用的人,不容易啊。

相關焦點

  • 莊子: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莊子大意:有人自認為在做有用的事,卻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無用」之功卻流芳後世,引為大用。感悟:錢穆曾路過一座道觀,看見一個老道士正砍去一顆槐樹,重新載一株茶花。沒過幾年,人死花枯,道觀衰落。由此觀之,所謂「有用」,不過是目光短淺之人看見蠅頭小利而迸發出的欣喜之詞;而種下一棵槐樹看似「無用」,卻為後世撐起了一方清涼。
  • 靜坐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靜坐丨無用之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則凍瘡藥的故事流傳很廣。說宋國一個村子裡,冬天大家洗衣服的時候塗抹一種藥,這樣手不會有凍瘡。後來有一個精明的商人得知這一消息,出錢買下了這個秘方。他拿著這個「專利」來到南方的吳國。
  •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其實,對於一棵樹,做木材,結果實,這是有用,這種「用」是小用,「終其天年」才是大用。而大樹在兩相權衡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由此得出結論:要想保全自己,就要處乎於「材」與「不材」之間。《山木》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 哲學無用,無用之大用
    哲學沒有用,大家都在談房子車子孩子,你卻談斯多葛第歐根尼和盧梭?那你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敬你是一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打人,敬而遠之。 《莊子》有一篇故事,講莊子和弟子去山裡看到一棵巨大的大樹,問伐木者:「這麼好的木材,怎麼一直沒有人來砍,能長這麼大啊?」
  • 喝茶是無用的,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道德經》喝茶是無用的,無用便是大用。豐子愷在《繪畫之用》中:在展覽會中,如果有人問我:「繪畫到底有什麼用?」我準擬答覆他說:「繪畫是無用的。」 「無用的東西!畫家何苦畫?展覽會何苦開?」 「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有用的不是純正的繪畫。無用便是大用。容我告訴你這個道理。」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李雙林
    丁為七殺,透年幹之上,又司令旺相,故丁會亂了丙火正官,官殺混雜之人,往往事業比較多變,用心不定,工作上也不太穩定,而且會多職業。官殺混雜,多為三教九流之人,研究哲學也為偏門,以後如果從事與之相關的工作,對你來講也非常有利。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用者稀少的男孩名字
    再好的名字,如果用者過多,都失去了特色和新意。所以父母為孩子起名的時候一定要排除當下最流行的用字,不然比如「浩軒,皓宸,灝宇,昊成」等都是所謂「換湯不換藥的名字」,都沒有擺脫爛俗。所以起名我們講究「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用者稀少的名字才能給人以不俗,驚豔之感。
  •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訪作家張軍山
    張軍山說:「那時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我的面前,很多人勸我,認為純粹搞文學創作是無法生活的,於是,『文學之無用 』成了我年輕的心中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於是我在艱難的抉擇下暫時放棄了文學創作,安心在畢業後當了一名農村中學老師。」峰迴路轉,張軍山的文學之路並沒有就此斷開。
  • 做一個「無用」的人,會有多爽
    所以,這些「無用」的「副課」,對於我們學習「正課」,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大樹的「無用之用」在《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工匠,在去齊國的路上,遇到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大到可以為數千頭牛遮陰,他的樹幹粗到數百人才能環抱得住,樹高過山峰,樹幹到二三十米的地方才橫生枝節。工匠卻不屑一顧。弟子不解。工匠對弟子說:「這是一棵無用之樹。用它製作成船,容易沉;做成器具,容易壞;做成門,容易開裂;做成柱子,又容易生蟲。」
  • 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沒想到領導居然說:「有啥用啊?大學生還沒啥用呢!」 當時聽了心裡挺彆扭的,難道做什麼事必須得有用才行嗎?,參加成人高考即使以後沒用,最起碼有些有意義的事幹,有個追求。 後來一想他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吧,生活是自己的,跟別人無關 餘華說得好:「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無用的東西,無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見的。
  • 最高級的人生,是做一個「 無用 」的人
    「不務正業」的陳道明,沒事就喜歡彈彈鋼琴,寫寫詩詞,搞搞收藏,閒下來甚至會為女兒做衣服,幫妻子繡針線活兒,在這大多數人看來很不可思議。他的立場正是: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想這並不是消極怠惰之論,而是經歷人生起伏才得出的人生哲理。
  • 無用之用,終為大用!
    吳軍正是因為得到了這種秘方,冬天水戰也不用擔心手腳皴裂,這個人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同樣的一種藥方,有的人只能靠它做漂洗絲絮的小生意,有的人卻利用它改變了命運。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不是學生「沒用」、「不可救藥」,而是教育者缺乏「鑑寶」的眼光。
  • 你拼盡全力,難道只為做有用之事?其實,無用方為大用
    他認為:「年輕人的人生目標,不是成為有錢人,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現在很多中產階級,和高淨值人群的家庭,對職業的認定不再是為謀一口飯吃,而是把精力放在無用之學上。」無用方為大用的智慧所謂無用的事,就是目前看不到結果,不能立即變現,獲得收益,甚至對工作、生活無關緊要的事。其實,真正的「無用」,是為大用。只是人們注重眼前利益,忽略未來發展,體現不同的人生高度和境界。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義,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萬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內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規範外在之物。王陽明通過格物來印證自己內心之理的正確性,他講「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對萬物的認識都離不開心中之理,反過來,對萬物的認識可以檢驗自己的心中之理,這就是「致良知」。
  • 《道德經》第十一章:人皆知有用為用,不知無用為用,無用為大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三十跟棍子必須插在中空的轂中,方能作為車輪旋轉。那些陶器就是一堆泥土做成的,只不過泥土的中間挖出了一個空間,所以才能夠成為器皿。房屋之所以能夠住人,就是因為挖出了門戶及窗戶的空間。
  • 無用?無庸!
    因此,當大多數人都在庸於俗物時,何不做點「無用」的事,以向精神注入汩汩清流?莊子云: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人生來便身處社會,社會評價、價值觀猶為重要。而當人們瘋狂地投入所謂有用的事,便會因世間凡俗之物,若財、權、名者,迷失了自己的靈魂。此時,適當停下,做些無用的事便是尋回靈魂的唯一方法。無用的事喚回人的內心,使人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再被世間俗物所迷惑,不再庸碌一生而不知為何。
  • 《莊子》:無用的詩意,即無用乃大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這段對話飽含了莊子的大智慧,天地之大,人站立的地方,有用的也就那麼一小塊,若認為沒有佔到的土地無用、多餘,將其挖掉並一直挖到黃泉,那麼站立的地方還會有用麼?
  • 高考模考作文|廣東揭陽2021模考:「無用」之用,人生之「生」
    賈伯斯說,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王安憶在復旦研究生院畢業典禮上說,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捨棄無用,會讓生活質地單一而堅硬。莊子也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在處處講究實用的生活中,有許多看似「無用」之事、之物,卻有其自身的「大用」。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在生活中,總會有一種聲音,說讀書有什麼用?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人一直在宣揚讀書無用。但細想下來,無非就這兩種人。一種是通過讀書真正受益的人。這種人不想有人和他一樣通過讀書實現一些階級的跨域或者是得到其它利益。於是大肆傳揚讀書無用。畢竟競爭對手少了自己能到到的利益才會更多。
  • 幸福,就是做些「無用」的事兒
    莊子曰: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陳果說,「要多學一些無用之事,才會讓你快樂。」因為人生不是拿來用的,是拿來享受的。你自己高興,無用也是大用!淹沒在課外班裡的孩子沒有時間思考人生,而再小的人,都需要思考這個大問題,不斷給出也不斷修正答案。我喜歡帶女兒做「無用」的事:用嫩柳枝做碳條,在野外捉小蟲,用樹葉做手工,陪她傻笑,在平安夜一起上街賣蘋果,無論賣出幾個,也許一件衣服也買不了,沒什麼用,我也會認認真真地把得來的錢寄往她想捐助的孤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