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一章:人皆知有用為用,不知無用為用,無用為大用

2020-12-07 郭偉勝在線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跟棍子必須插在中空的轂中,方能作為車輪旋轉。那些陶器就是一堆泥土做成的,只不過泥土的中間挖出了一個空間,所以才能夠成為器皿。房屋之所以能夠住人,就是因為挖出了門戶及窗戶的空間。

綜上所述,有形的東西,人們知道怎麼利用。無形的東西相對有形來說,好像沒有用,不是沒有用,只是人們不知道怎樣利用而已。

惠施有一個大葫蘆,惠施覺得大而無用,就砸碎了它。莊子聽說了甚覺可惜。越是沒有用的東西,越能發揮大的作用。我們說的"無用"那是我們有視野和角度局限。我們只能看到物質一部分的作用,而缺乏一種遠見卓識,缺乏高度和前瞻性。

比如大葫蘆放在水缸裡,那是無法被利用,惠施就判定它無用,把它砸碎送到廚房當乾柴燒了。如果視野放大,而不局限於水缸之中,放眼於四海,那麼這個葫蘆就可以佔盡天下葫蘆的風頭,它可以帶任何人浮遊於江湖。有這樣的視野,才能夠巨眼英豪。否則,即便是貴人天子站在你的身邊,你還以為他擋住了你欣賞美景的視線呢。

莊子具有這種博大的情懷和開闊的思維及視野,因此他敢說"泰山為小,毫末為大"。這是怎樣的大智慧啊。我們看到的毫末,隨處可見,能有什麼用呢?莊子認為萬物都有有形的部分和無形的部分組成。如果借給每個人一雙可以看到虛空的眼睛的話,那麼萬物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這就是莊子《齊物論》要表達的內容。

我們認為的"小用"其實有大用。比如一個防皸裂的小小膏藥。有格局和眼光的人,竟然把這小小的用途用在了拯救國家興亡的大事上。

越是蠅頭小利的東西,越是能吸引普通人的眼球。比如那個藥膏,大家都覺得好,都覺得這東西很普通但又比較實用。正因為普通,這個東西就可以批量生產,正因為它的實用,可以讓人們馬上得到實惠,滿足人們的體驗感。這一切只要有實力和眼光的人都很容易做得到。

悟道這一層,也會被一些心術不正之人利用。比如前些年,什麼"逗你玩、蒜你狠"等,炒完黃豆炒大蒜,炒完大蒜炒豬肉。這些都是平常司空見慣的東西。為什麼到了一些人的手裡就可以興風作浪呢?

無非就是掌握了大量的資金,然後囤貨居奇,把小利變成了大利。這與莊子的小用變為大用有本質上的區別。

相關焦點

  • 莊子: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沒過幾年,人死花枯,道觀衰落。由此觀之,所謂「有用」,不過是目光短淺之人看見蠅頭小利而迸發出的欣喜之詞;而種下一棵槐樹看似「無用」,卻為後世撐起了一方清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人都有良知、良能,萬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內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規範外在之物。王陽明通過格物來印證自己內心之理的正確性,他講「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對萬物的認識都離不開心中之理,反過來,對萬物的認識可以檢驗自己的心中之理,這就是「致良知」。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有些人為自己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做好了規劃,卻一輩子都沒能邁出第一步,永遠在原地徘徊。萬事開頭難,只要開始,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只要付出行動,就有希望改變命運。再比如,《道德經》中的另一句話:"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出自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由此得出結論:要想保全自己,就要處乎於「材」與「不材」之間。《山木》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的大用,領悟到人生見識才有深度!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一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一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是繼承發展了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理學思想!這本書不但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且從文學角度上也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很多典故都是膾炙人口!
  • 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參加成人高考即使以後沒用,最起碼有些有意義的事幹,有個追求。 後來一想他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吧,生活是自己的,跟別人無關 餘華說得好:「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無用的東西,無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見的。
  • 以無用為大用
    以無用為大用《莊子諵譁》囈談—人間世第十三(以無用為大用)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看來,莊子也是很精通飼養動物,你看養虎人的道理,他都能講得很清楚,而且也是說明,現在動物園裡養虎的這個行業,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無用第十一)
    他標註流傳下來的道德經是比較貼近老子的思想的,而且相較於宋唐名家,他的時代也更接近老子,語言習慣和風俗還有些相同,變遷得不是特別的嚴重。河上公將道德經分成了81章,每一張去了一個提綱挈領,直入主題的小標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領會道德經的思想。比如今天的內容是道德經第十一章,河上公取名曰:無用。
  • 從《道德經》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感悟生活工作中有用與無用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提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內涵很豐富。今天給大家解讀一下,並且結合生活和工作,談談對有用與無用的感悟。老子這句話,其中「有」指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實體。「無」指看不見、摸不著有用的空間。「利」指便利,能帶來利益的便利。「用」指作用、用途。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做一個最「無用」的人
    道德經裡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有形的東西起著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真的是這樣嗎?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無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 喝茶是無用的,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 老子《道德經》喝茶是無用的,無用便是大用。豐子愷在《繪畫之用》中:在展覽會中,如果有人問我:「繪畫到底有什麼用?」我準擬答覆他說:「繪畫是無用的。」 「無用的東西!畫家何苦畫?展覽會何苦開?」 「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有用的不是純正的繪畫。無用便是大用。容我告訴你這個道理。」……因為真的美術的繪畫,其本質是「美」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識的,是欣賞的,不是實用的。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李雙林
    因為官殺旺的人,會遲睡,熬夜,睡眠不好。官殺克身,如果有破相,身體有疤痕,則會好一些,若無則代表會有手術等。人生建議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就比如每天的念經,在很多人看來是無用的,因為不管怎麼念,都無法解決溫飽問題,飯還是要吃的,錢還是要去賺的。但很多看似無用的事情,往往才是大用,正因為這些無用,才讓我們做回了自己,也才能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 《莊子》:無用的詩意,即無用乃大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這段對話飽含了莊子的大智慧,天地之大,人站立的地方,有用的也就那麼一小塊,若認為沒有佔到的土地無用、多餘,將其挖掉並一直挖到黃泉,那麼站立的地方還會有用麼?
  • 無用之用,終為大用!
    這棵樹雖大,卻大而無用,不能成材,人們都只是嫌棄它。」莊子聽罷,寬慰老友道:「看來先生不善於利用東西啊!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生,所以也很擅長調製保護雙手的藥物。」有個人聽說後,立刻找到了這戶人家,願意出高價買走他們的藥方。這家人考慮了一下,覺得自己靠這種藥方世代漂洗為生,也賺不到這麼多錢,於是答應了。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靜坐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靜坐丨無用之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則凍瘡藥的故事流傳很廣。說宋國一個村子裡,冬天大家洗衣服的時候塗抹一種藥,這樣手不會有凍瘡。後來有一個精明的商人得知這一消息,出錢買下了這個秘方。他拿著這個「專利」來到南方的吳國。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在生活中,總會有一種聲音,說讀書有什麼用?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人一直在宣揚讀書無用。但細想下來,無非就這兩種人。一種是通過讀書真正受益的人。這種人不想有人和他一樣通過讀書實現一些階級的跨域或者是得到其它利益。於是大肆傳揚讀書無用。畢竟競爭對手少了自己能到到的利益才會更多。
  • 《莊子》:懂得避其鋒芒,方能保全自己,無用即為大用
    ,那就是無用即為大用,無為即為大為。 而在道德道家思想當中,卻有著相反的狀態,他認為那些看似有用的東西,往往是沒有太多的價值,而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是對外產生不了價值,但是對內能更好的保護自我,保全自己不受傷害,這是自我保護的一個智慧,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無用即為大用的道理。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因為如果當成一種任務,在工作、生活中原本已經有很多很多任務了,何必再多一個呢?上個月,把一直沒看完的《中國哲學簡史》看完。裡面說到「《莊子》裡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