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CPD啟示:為什麼人們相信醫生,卻不一定相信老師?

2020-12-26 騰訊網

圖片來源: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官網https://www.theiet.org/career/ 網頁截圖

整個行業的CPD水平,可以影響社會對其專業性、專業重要性的認可……例如,醫生這一職業,在我國也有較為成熟的CPD體系,各種資格認證、各種行業協會、嚴格的準入門檻和淘汰機制。 所以,人們比較信任醫生的專業性。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訓,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芥末堆也在第一時間對此進行了報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芝士社長在學習座談會的講話之後,結合自己在英國研究專業教育和工作的經歷,思考英國的持續專業發展CPD體系,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鑑。

專業教育,就是把剛進入某一行業的人,培養成為該行業的合格的執業者(Jarvis,1983)。理論上講,專業教育屬於「第三級教育」(Tertiary Education),是人們在完成了初等教育(小學)和中等教育(初中或/和高中)之後接受的教育。當然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專業教育屬於高等教育。

在英國,專業教育往往被分為兩個階段:職前專業教育(Initi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簡稱IPD)和持續專業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簡稱CPD)。英文概念中的Development可直譯為「發展」,有些場合也將CPD譯為「持續專業發展」。但芝士社長認為,為了更貼近中文語境,避免讓人摸不著頭腦,譯為「教育」可能更通俗易懂。

接下來,將分別簡要介紹這兩種專業教育,並著重探索後者,持續專業教育CPD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啟示。

職前專業教育IPD

專業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自然跟我們常見的大學教育關係密切。Hughes (2000)指出,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專業」,被專業教育當成專業群體中的一部分,用來培養學生成為專業群體中的成員。

其實,職前專業教育IPD,往往就是在高等教育機構(大學、大專、高職等)裡,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訓練專業技能。所以,它高度依賴高等教育的培養體系和學科專業。然而為什麼Hughes說,專業教育只對應專業群體中的「一部分」?

畢竟,專業教育雖然一定程度依附於傳統高等教育,但還與高等教育有諸多不同,有它自己的教育規律。Taylor (1997)曾就英國的專業教育,總結過三點不同:

首先,相比以學術為主的高等教育,專業教育與行業的聯繫緊密,而且與用人單位和政府的關係也更近;

其次,實踐,是專業教育的一大特色。專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可以有質量地實踐。其課程所教授的知識都是面向實踐,將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專業方法教給學生。整個培養體系是以專業實踐為背景,而不應當以大學的學術研究為背景;

第三,相比於從中學一畢業就來讀大學的年輕本科生,專業教育中的學生——高年級的本科生、研究生,特別是有工作經驗之後又來讀研究生,他們更有閱歷,更明白自己的學習動機。

相較普通高等教育,專業教育可能擁有更多的利益相關者,且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專業教育與學術性的高等教育,共生卻又有不同訴求。人們不應該指望,大學承擔全部的專業教育。而持續專業教育CPD,才應該陪伴專業人士的整個職業生涯成長。

持續專業教育CPD

持續專業教育CPD,是用來描述職場上的專業人士,為培養並增強其技能,而進行的學習活動。它跟蹤、記錄工作中,通過正式或非正式途徑,獲得的技能、知識和經驗。而這些知識和技能,並不是入行之前,通過在校學習(職前專業教育IPD)獲得的。

我們可以把CPD理解成一個關於職場進步的「檔案袋」,裝載了專業人士的經歷、學習和實踐。CPD應當伴隨專業人士的整個職業生涯,甚至退休之後,還可以通過CPD與行業發展保持聯繫(比如,退休以後,從事顧問等名譽上的工作)。所以,CPD有時也被當做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一種方式。

從抽象的學習方法上劃分,持續專業教育CPD可以分為三類學習:

結構化的CPD,也稱之為「主動性學習」,有互動式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兩種。例如,參加培訓課程、會議、研討會、講座、在線學習等,還包括為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而開展的學習;

非正式的CPD,也稱之為「自主學習」。閱讀相關著作、期刊雜誌等出版物,以及閱讀行業新聞、博文等,屬於這類學習。是的,當你刷微信裡的行業新聞時,也是在開展CPD學習。甚至,犧牲自己的時間,幫助年輕同事發展,也是從事這類CPD;

反思性的CPD,相較於第一種,這種形式的CPD學習更加被動和單向,沒有那種面向學習者的互動。形式也可以為觀看,但只是比較被動接收信息。

從具體的職場經歷看,英國最主要的工程技術行業協會之一,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總結了六種途徑:

參加培訓課程: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參加技術課程、「軟技能」培訓、在線課程、公司內部培訓、「考證」等,也包括你為別人做培訓;

積累工作經驗:這就十分廣泛了,例如,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技能、與客戶或供應商打交道時學到的知識、別人傳授給你經驗、在輪崗或借調期間學到的知識、見習、職位升遷、指導培訓他人、管理領導他人、撰寫報告、給外部客戶或同事做講解,等等,幾乎就是職場上的工作日常;

完成學術學業:如在職或脫產進修,讀碩士、博士;

參與志願服務:最典型的就是,在行業協會、相關委員會中任職;

參加行業相關活動:參加行業內的會議、聯誼會、展會、研討會、講座,還包括,去別的公司進行技術訪問,組織上述各類活動,在上述各類活動中發言,在學術活動中任教等;

自學:這恐怕是最省錢的途徑了。前面也提到了,閱讀書籍、期刊雜誌、文章,通過網絡搜索和網上資源開展研究,在線的技術交流和討論等。

圖片來源: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官網https://www.theiet.org/career/ 網頁截圖CPD與行業發展

在英國,持續專業教育CPD的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二戰之後的那幾十年間。當時英國的一些公共機構團體,認為有必要在正規學校教育之後,進行結構化的繼續教育。而在那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一個合格的專業人士,自己會偶爾地、自發地,發現自己有增加知識的需求,並開始學習。

然而,隨著英國戰後那些年,商業和專業環境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不斷進步,那種「偶爾的、自發的」學習需求不再夠用,而是逐漸演變成了更加學科化、結構化的繼續教育。在過去的20年裡,英國對CPD的投入也不僅限於公共機構團體的附屬組織,而是遍及各行各業。

圖片來源:英國CPD服務官網https://cpduk.co.uk/網頁截圖 (圖為美國歌手、演員Eartha Kitt的名言:我會一直學習,墓碑才是我的結業證書。也算是對「活到老,學到老」的另一詮釋。)

如今,CPD通常由行業協會、專業團體等管理。英國有超過1000家專業機構或團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伴隨著這種增長,人們逐漸認識到CPD的好處:

貼近職業的、基於技能的、實踐性的學習,可以幫助各行各業的用人單位,在組織內發展知識和技能,形成自己的「知識庫」,以保持在行業內具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CPD還有助於用人單位形成健康的學習文化,提高僱員對單位的認可,留住有價值的僱員。

因此,很多行業,如醫療、法律、建築、金融等,一般寄希望於行業協會組織,去確保該行業的每個崗位、每個職能部門,都執行強行的CPD政策。

其實,整個行業的CPD水平,可以影響社會對其專業性、專業重要性的認可,這一點在我們身邊也可見一斑。例如,醫生這一職業,在我國也有較為成熟的CPD體系,各種資格認證、各種行業協會、嚴格的準入門檻和淘汰機制,所以,人們比較信任醫生的專業性;相反,教師雖然也是一個古老的職業群體,但是行業CPD體系卻沒有那麼健全。在公立學校任職的教師,專業性尚有保證。但例如有些課外輔導機構聘用的「教師」,專業性可能就良莠不齊了,從而牽連了整個行業的專業口碑和權威地位。

CPD與專業人士

而對於個人而言,CPD有什麼用處?芝士社長也經常被「靈魂三問」:CPD能幫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嗎?能幫我定職稱嗎?可以升職加薪嗎?……等一下,理解這個概念,還要從「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這個詞說起。

在一本關於專業主義的專著中(Freidson, 2001),描述一個相對於極端商品經濟或計劃經濟社會的「世外桃源」:

這裡的工作者都擁有專業知識,使其可以提供重要的專門服務。他們有權力去組織並掌控自己的工作。甚至,只有他們才可以合法地向消費者提供特定服務, 或者在組織中承擔相關工作。(芝士社長註:由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不論是消費者,還是管理者,都不能隨意替換這些專業人士,而去僱傭別人。只有行業內部人士,才有權監管和糾正同行的工作。(芝士社長註:由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

不過,他們並不會濫用這份「專權」,因為他們更加投入於做好本職工作。他們工作是為了自我滿足並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獲取更多的收入。(芝士社長註:比如,避免了商品經濟中的惡性競爭、提供廉價劣質的產品或服務)

因此,消費者和管理者,都可以放心地指望這些專業人士通過合理的成本,完成高質量的工作。

雖然,上面的描述只是一個理想情況下的社會模型,但我們可以從中略微感受到,什麼是「專業主義」。簡單講,就是專業至上。該書提到,專業主義本質就是一套制度——允許一個行業的成員,在謀生的同時,還能掌控自己的工作。

舉個不一定完全準確的例子吧。一名工程師,基於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某項技術應用做出了一種判斷,而企業的管理者基於市場的導向——壓縮成本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做出了一個「不專業」的決策。而該工程師為了保住自己的職場前途,不敢反駁,不得不按照後者來應用該技術——這就不是「專業主義」,雖然這是殘酷的現實。

畢竟,經濟社會總是由市場、政治、專業主義等各種元素構成的,不可能實現「專業至上」的那個「桃花源」。但「專業至上」這個理想,還得堅持下去。很多專業人士個體或組織,還是希望儘量維護住自己的專業權威,讓自己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更有發言權。

因此,該書也解釋道,這種「專業至上」的社會地位,是一種相當大的特權,所以也很難真的存在。除非讓人們相信,專業人士所執行的具體任務,不是隨便什麼人在監管之下就可以完成的,那些沒有經過必要培訓和經驗的人無法勝任的。那如何讓人們相信你的專業性呢?CPD就是專業主義的方法論。

對於個人而言,CPD可確保專業人士已經持有的學歷、執業資格不過時、不被淘汰。以及,即使一個人的年齡、教育背景在職場不佔優勢,也可以提升既有技能,學習新技能。

設想,倘若CPD在我國職場上得到了廣泛認可,一個人可以通過在職場上的學習和提升,彌補不是「985大學」畢業的「劣勢」。又如,一位工程師即使原本學習的是機械專業,也可以通過業餘時間學習計算機原理和編程,「轉行」去參與開發涉及軟體的產品。

此外,就像過去常說的「幹一行,愛一行」。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掙一份錢養家餬口,也是一種個人的價值體現和滿足感達成。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往往更以自己的職業和專業性為榮,把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做貢獻,當成一種責任和使命,也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在自己的專業上不斷進步。

芝士社長還認為,CPD其實也是在變相鼓勵人們在職場上,多關注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少些沽名釣譽和勾心鬥角。如同堅持一系列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可能是你的Life Style。持續專業發展CPD,作為一種健康的職場理念,而不是爾虞我詐、職場套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不妨考慮成為你的Career Style。

大家可能會覺得CPD這種理念,在我國目前的職場環境中,還很難生根發芽。不過英國的CPD發展成熟,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畢竟也是始於二戰以後,經過了幾代職場人的努力。還有CPD與IPD一起構築的專業教育,在英國也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CPD的未來:「網際網路+」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

英國的「持續專業教育CPD」體系,還是值得我們構建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時參考的。職場專業人士,在就業以後的專業性,主要通過持續專業教育CPD積累而來的。

用人單位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並非是主角。傳統上,持續專業教育CPD的主導者,通常是行業協會組織。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各種網絡資源、在線學習方興未艾,來自古老英國的CPD理念也許該與時俱進了。

例如,這次席捲全球的疫情,也讓我們看到,工作的方式可以很靈活,人們在同一個單位上班,但卻未必天天坐在同一幢大樓,甚至都未必在同一個城市、國家。因此,過去那種面對面式的「老師傅手把手教徒弟」、「公司內部培訓」等職業發展活動,不再適用。此外,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新職業層出不窮,專業人士對學習充電的需求將呈現快速、大量的特點,行業協會組織恐怕也無法全面滿足。

而在線專業教育,可以打破單位的壁壘,跨越行業的界限。將持續專業教育CPD的重任,分散給其它社會資源去提供。然而,目前,我們的職場人士,好容易在996之後,犧牲了吃雞、刷劇的享受,或者是哄好了孩子睡覺,擠出一點業餘時間在線充電,可能不是上「慕課」—— 把傳統的大學課堂照搬到網際網路上,就是把時間浪費在「網際網路知識分享」——在社交或娛樂的平臺上獵奇冷知識。

也許,我們需要,在借鑑英國持續專業教育CPD的同時,發展這個概念。結合先進的學習理論、知識理論,並充分利用新興的網際網路技術,打造一個更加現代化、真正面向未來的專業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讓每一位專業人士,都可以輕鬆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業務技能。令其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專業成長,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應付,而是積極主動的行為。

參考文獻:Hughes, R. T. (2000)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in IT project management', in Bourner, T., Katz, T. and Watson, D. (eds.) New Directions in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pp.185-191. 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Jarvis, P. (1983)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nt: Croom Helm.Taylor, I. (1997) Developing learning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artnerships for practice. 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Freidson, E. (2001) Professionalism: The Third Logic.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芝士社長

就職於劍橋大學,在考評部任高級數據分析師,主要從事教育評價研究和考試數據分析。本科學習汽車工程,後轉向高等教育研究,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專業教育。業餘關注在線教育。

相關焦點

  • 火車癲狂: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相信搭火車有一定機率會瘋掉
    1865年1月,從康福斯開往利物浦的英國普通列車上,原本寧靜的氛圍被一名男子突如其來的詭異笑聲和舉動所摧毀:他拿起手槍開始莫名敲打窗戶,失控的舉止嚇壞了所有旅客。當時人們(特別是男性)似乎對搭乘火車感到坐立難安,飽受晃動和噪音帶來的精神折磨和痛苦。隨著鐵路在1850至1860年代逐漸普及,火車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載旅客到達目的地,雖然大幅減少了運輸時間,但科技進步卻也讓英國民眾的安危付出了極大代價。
  • 醫生選擇醫生手術是什麼樣的體驗?是什麼讓醫生相信醫生!
    當天下午,主刀醫生帶著管床大夫和護士長來看望王老師了。王老師告訴健康大河南的採訪人員,這兩年間,自己看遍了鄭州市的各大醫院,保守治療做過,介入治療也被推薦過,甚至有醫院的醫生對他說:「你要不要做手術?來我們這兒的都是做手術的,不做手術沒有好的治療方案。」
  • 可以不相信眼睛,卻不能不相信內心
    我接過支票然後轉向女朋友:「我們分手吧,我不愛你了。」女朋友驚呆了:「你不是有幾個億的資產嗎?為什麼為了100萬就要和我分手。」我冷冷的答道:「不然你以為我是怎麼掙到幾個億的。」和女友談了四個月了,他爸不太樂意我,前天發現女友懷孕了,就想正好趁此機會讓他爸同意我倆吧。膽戰心驚的找準嶽父人談話:叔叔您看,您閨女也懷了,要不就讓我倆結婚吧。
  • 【經典】相信「相信的力量」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我們身邊總有不少這樣的人,質疑一切成功,懷疑一切美好。他成功,還不是有個有錢的爹。上次加薪是她,這次升職是她,一定有背景。他兒子讀了北京四中,不知道送了多少錢。……王朔的《知道分子》出版後,曾有一段內心剖析,大意是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社會上一切的事情,非要往最下三濫的地方想才安心。
  • 雲南首例治癒出院患者:一定要相信醫生 配合治療
    雲南首例治癒出院患者:一定要相信醫生 配合治療 2020-02-04 13:24:13 張洪科 攝   (抗擊新型肺炎)雲南首例治癒出院患者:一定要相信醫生 配合治療  中新網紅河2月4日電(張洪科 吳富水)「一定要相信醫生,配合醫生的治療。」車玲(化名)說,她是雲南省首例治癒出院的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記者3日跟隨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前往車玲家中對其進行回訪。
  • 英國人包圍醫院高呼新冠是假的,護士被氣哭:到底咋說你們才相信
    醫院裡的醫生拍下了這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並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他非常費解:"數百名不戴口罩、喝醉的人在醫院外高喊新冠是騙局,而在醫院內,有上百人正在生病和死亡,為什麼人們仍然沒有意識到這種流行病的嚴重性?"醫生只是費解,之前還有心態不好的護士被氣哭,質問那些抗議的人,到底咋說才能相信?
  • 兩個概念,清晰解釋為什麼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一直都充滿了偏見並不是我們針對誰而是我們的本能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相信並維護自己選擇是對的就像下面這個概念決斷後效應選擇是艱難的,一旦做了選擇,我們就希望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所以就會極力的維護自己的觀點,雖然有時候客觀來看這個選擇比不一定好
  • 解讀美國的「反智主義」:為什麼有人不相信科學?
    (為什麼要相信科學?)中,Oreskes提出了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信任的製造和維持。這本書以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發表的關於人類價值的系列講座為基礎,探討了20和21世紀對科學知識和科學共識的追求、科學觀念從個人追求到社會共識的演變,以及人們對「科學錯誤論」的反應。這本書強有力地辯護道,多元的科學界生產出多樣的科學觀點是我們相信科學的重要衡量標準。
  • 佟麗婭在父親面前痛哭,「你為什麼不相信我」:背後教訓令人心痛
    她痛哭流淚,絕望地質問父親:「為什麼你不愛我,卻要生我養我?」這一幕,刺痛了許多觀眾的心:從小不被父母疼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愛與認可。關震雷迫切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相信自己,但趕來醫院的父母不聽兒子的解釋,選擇向老人道歉,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原諒。關震雷紅著眼眶說道:「爸,我真的沒撞人,你為什麼不相信我呢?」
  • 你不會相信的期待效應
    眾所周知,2020年的春節假期非同尋常,節日裡我們計劃的很多事情,都沒能如願,甚至給人們帶來很多悲痛,一切的一切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隨著疫情不斷的蔓延,很多人都受到牽連,於是,什麼時候戰勝疫情,什麼徹底消滅這個可惡的傢伙,成為我們全民的期待。
  • 相信奇蹟的人
    何帆老師計劃用30年時間寫上30本,每年一本,用來記錄中國未來30年的變化歷程。這一系列叢書是以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為切入點,記錄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小人物的視角反應時代的變遷,全書讀下來給人一種十分接地氣的親近感。
  • 許添盛:渴望不一定代表真正相信
    我的吸引力微信號:wodexiyinli本文轉載分享者:YUE我常渴望實現夢想,但總是事與願違?很多人渴望健康,卻不相信身體天生就會健康,天生就有抵抗疾病、自我治癒的智慧。很多人渴望幸福,卻不相信幸福是人生本來應有的狀態,而認為幸福是一種人生的奢侈品,可遇不可求。很多人渴望快樂,骨子裡卻相信人生下來本來就是來受苦的。很多人渴望世界和平、社會安詳,可是腦子裡的觀念卻理所當然地認為人性是醜陋的,人性是自私的,這是個弱肉強食、齒爪相搏的社會。
  • 【637期】《別相信任何人》 邂逅一本相見恨晚的好書
    當她面對鏡子,發現自己居然老了20歲。那個男人會告訴他,你今年47歲,20年前遭遇嚴車禍,從此記憶受損。我是你的丈夫本,你很安全。克麗絲汀的記憶只能保持一天,每天醒來,就再也不記得昨天發生過事。關於她世界裡的一切,全部只能由本告知。不過每一天,她也會接到陌生的納什醫生來電,要她到衣櫥後方找出日記。原來,克麗絲汀在睡前會寫下今天的事作為「備忘錄」,提醒明天失憶的自己。
  • 《北京遇上西雅圖2》,在不相信愛的世界中,讓人相信愛情!
    小編在上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真正的圓到底存不存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我們才明白,太陽很圓,月亮也很圓,圓規畫的也是圓,但是就算是在精密的儀器,放大到極限的時候總是有誤差的,所以真正的圓根本就不存在,可是老師說圓是存在的,雖然不是可感的但卻是真實的,也是衡量現實中圓形應該是什麼程度的唯一標準。
  • 【常非子醫問】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感覺?
    六問: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感覺?
  • 後真相時代:為什麼人們更願意相信假新聞
    智人就是一種後真相物種,創造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越能發揮更多的能力。從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就是用不斷自我強化的神話來團結合作的。事實上,智人之所以能夠徵服地球,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創造並傳播虛構故事的獨特能力。人類是唯一能與眾多陌生個體合作的哺乳動物,原因就在於只有人類能夠創造虛構故事,並且把這些故事流傳出去,讓幾百萬人相信。只要每個人都相信同樣的故事、遵守同樣的法律,就能有效地彼此合作。
  • 為什麼茶几不能拿來吃飯呢?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
    導語:為什麼茶几不能拿來吃飯呢?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從古時候以來,我們國家在餐桌禮儀的方面比較注重,而且餐桌上的規矩比較多。人們當時也會規定一些禮儀。這個說法雖然是這樣說的,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在茶几上吃飯,還是有人在茶几上面吃飯的。不是在茶几上面就不能吃飯,我們國家也沒有法律規定,也沒有一些民風民俗的規定,而且現在很多人在家裡面吃飯是在茶几,也並沒有怎麼樣。
  • 相信安靜的力量,相信努力的意義
    有時候不需要中考、高考的檢測,日常的自測就能說明一切。其四,要學會參與。參與才能成長,參與才能有所收穫。有的同學今天累了不想參與網課了,明天累了不想參與網課了,今天不想上英語課,明天不想參與生物網課了......錯了,都錯了。不參與你的收穫只能是零。老師的每一堂課是必須參與的,否則你就不可能進步。
  • 英國吃貨從中國回國,給朋友忠告:不要相信中國人的「不多」!
    「美食」是人們肚子裡的一條蛔蟲,它會帶領著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認真地品嘗我國的食物。 這讓英國吃貨從中國回國,給朋友忠告:不要相信中國人的「不多」。其實這和兩國之間的文化有關係,在英國,他們做每一道菜,都會精確地把握住作料的量,甚至精確到大師級別。
  • 大腦為什麼願意相信有鬼?
    根據輿論調查網YouGov在2019年的一項民意調查,40%的美國人都相信幽靈或惡魔的存在。而在我們國家,如今迷信鬼怪之說的也大有人在。那麼,人們為何會相信「鬼」的存在呢?大多數相信世上有鬼的人,都曾有過看似不可解釋的個人經歷。而大多數所謂的「見鬼」經歷,實際上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