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後的十年:精神分裂症與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認知變化

2020-12-08 騰訊網

孫達亮 副主任醫師

天津市安定醫院

醫學博士,天津市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老年科主任、精神衛生研究所行為醫學研究室副主任、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教學小組組長。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焦慮障礙協作組委員、精神創傷協作組委員;北方精神醫學論壇委員;天津市康復醫學會精神及智力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委員;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精神衛生》雜誌青年編委;天津市健康教育巡講專家。

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計劃項目1項,主持天津市衛計委重點資助課題1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醫學論文21篇,其中SCI 5篇。

認知障礙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個核心特徵,了解這一損傷的性質和過程對我們理解此病的病理生理學有很大幫助。儘管有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從發病前到發病後存在顯著的認知功能下降,但具體過程尚不清楚。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認知障礙在精神分裂症發病後會保持穩定,至少持續到老年;可是迄今為止,鮮少有人運用良好的研究方法對首發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長期的縱向研究。

鑑於此,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Jolanta Zanelli及其合作者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開展了一項基於人群的對照研究,對參與者進行了長達10年的隨訪,旨在探討以下幾個課題:1.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首次發作後是否都會出現認知功能衰退;2. 這種衰退是普遍現象,還是僅限於個人神經心理功能的不同;3. 這種衰退是否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特有。

本項研究在線發表於精神醫學權威期刊《美國精神病學雜誌》(最新影響因子 14.119)。

研究簡介

研究者對基線和隨訪的人口學特徵進行了匯總,並在隨後的神經心理學評估中完成了針對實驗組106例患者(男性63例)和對照組103例(男性40例)的調查;實驗組平均隨訪時間109.3個月(SD=29.5),對照組102.9個月(SD=34.1)。總的來說,隨訪樣本和基線樣本的人口學變量相似,提示隨訪時的隊列可代表原隊列。

本項前瞻性研究的重點聚焦於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在認知障礙方面的區別和變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潛在緩和作用,不同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對認知功能下降的影響,以及敏感性分析等。

主要研究結果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認知障礙

研究人員以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病原學和種族調查(AESOP)研究中,研究對象在智商和個體神經心理學方面表現出的缺陷為基線進行分析。

圖1顯示了涉及14項指標的基線和隨訪對照結果,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現出廣泛的、持續的認知障礙,其表現明顯劣於對照組;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也表現出廣泛的損害,但通常較精神分裂症患者輕。

圖1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在基線和隨訪時的神經心理表現

圖中顯示了以標準化(z)分數表示的效應大小,以及基線和隨訪時與對照受試者的95%置信區間的差異;將對照組設置為零。效應大小根據年齡、性別、種族和教育水平進行調整。不包括0的置信區間表示p,0.05的顯著性水平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認知變化

研究人員比較了精神病組(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和對照組認知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主要關注於智商衰退測試、廣義衰退假說和特異性假說三個方面。

圖2顯示了精神分裂症與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的神經心理表現自基線的變化情況。效應量分別為0.20、0.50和0.80,分別反映小、中、大的影響。

圖2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的神經心理表現的變化

圖中顯示了兩組的效應大小和從基線到隨訪變化的95%置信區間的差異。不包括0的置信區間表示p,0.05的顯著性水平。效應大小根據年齡、性別、種族、教育水平、基線評估時間和基線測試分數進行調整。星號表示效應大小滿足多重比較校正顯著性閾值(p≤0.0038)

藥物治療

研究人員研究了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潛在緩和作用。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僅佔樣本的45%)和有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史的患者(佔樣本的55%)在智商下降方面無顯著差異(p=0.23)。

症狀嚴重程度及敏感性分析

由於疾病的嚴重程度可能影響認知,研究者還研究了基線症狀嚴重程度與認知功能變化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基線嚴重程度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存在統計學意義,即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比輕度或中度患者更嚴重;然而,症狀嚴重程度的變化和認知功能的變化之間沒有聯繫。在另一組精神病性障礙患者中,沒有證據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關聯。

最後,研究者針對智商較低的受試者進行了敏感性分析(基線IQ<90,比對照組均值低一個標準差;N=17,佔樣本的16.5%)。研究指出,智商較低的患者沒有表現出智商下降的跡象,無論是絕對下降還是相對於無認知障礙的對照組(基線平均IQ為84.9,隨訪時為89.8;F = 0.97, p = 0.35)。

結論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症組患者在隨訪期間存在智商下降、語言能力衰退和記憶力衰退,但處理速度或執行功能並沒有下降。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障礙在疾病首次發作時即已出現,此後保持穩定,下降幅度介於0.28到0.66個標準差之間。記憶力衰退並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特有的,在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中也很明顯;低智商的健康個體沒有表現出衰退跡象,表明這種衰退是精神病性障礙患者所特有的。

總而言之,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患者在發病後會出現認知能力的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因認知功能維度不同而異。研究者指出,疾病和/或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不同機制可能是不同認知功能障礙的基礎。

精神分裂症的認知障礙曾被描述為「早發性痴呆」,即年輕人患上精神分裂症後認知功能會降低,並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徵,而不僅僅是陽性或陰性症狀或治療之後的結果,且認知障礙是精神分裂症臨床表現的五個維度之一。臨床工作中發現,幾乎90%以上的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且大部分患者的認知功能要比根據發病前智力和教育水平預測的結果差很多。

有研究顯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隨著精神病性症狀的消失而改善,但精神分裂症卻未見明顯改善,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與病情嚴重程度可能並非平行關係。該項研究也提示,相較於健康受試者,其他類型的精神病性障礙組認知受損程度和範圍要比精神分裂症組輕。認知功能的損害會進一步導致社會功能障礙,因此認知障礙及認知治療逐漸得到了臨床醫生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視。

本項前瞻性研究顯示,精神分裂者患者在起病之初和疾病進展過程中出現了持續、廣泛的認知損害,甚至智商水平下降的現象,需要引起臨床醫師和疾病照料者的注意,因為認知水平下降不僅影響藥物療效,還會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既往認為精神分裂症智商一般不受影響,而該項研究結果顯然並不支持此觀點。因此,臨床醫生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療效,也要關注認知功能的改善,因為這影響著患者能否回歸社會充分發揮既往角色。另外,在維持治療階段,認知行為治療和一些康復訓練也要著眼於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本項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該項研究儘管描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在起病時和隨訪10年時均較正常受試者顯著下降的特點,但不足以動態描述認知水平下降過程的全貌和特點,如是持續下降還是波動性下降、在疾病早期和發病過程中下降的幅度有無區別等。當然,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多次隨訪,對整個研究的設計和經費支持是個不小的挑戰和負擔。

其次,該項研究入組的其他精神病性障礙包括了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發作等多種精神障礙,導致入組的受試者疾病異質性非常高,對結果的分析可能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

最後,該項研究在結果分析時儘管排除了服用抗精神病藥的類型和時間影響認知功能下降的可能,但並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對認知功能下降造成的影響,如社會隔絕、吸菸、軀體疾病和受教育年限等,而上述現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群體較普通人群要更為普遍和常見。

該項研究提示,不同於健康受試者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組,精神分裂症患者組出現了獨特的智商下降現象;無論是在基線還是在隨訪終點,認知受損在精神分裂症組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組均已出現,只不過精神分裂症的認識受損呈現出廣泛持續進展的特點,在IQ、記憶和言語性知識方面均下降,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組僅僅是記憶功能下降,提示精神分裂症的認知功能障礙是普遍而非獨特現象。

當然,受損的嚴重程度在個體水平上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併軀體疾病、個人神經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因此,未來的研究應針對研究中發現的認知水平下降維度,如處理速度、記憶和言語性知識等方面的缺陷作進一步研究,如哪些是由疾病本身導致的,哪些是由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這可能更有針對性。

既往研究和本項研究均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嚴重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存在關聯;且本項研究提示,病情嚴重程度重的患者,無論在基線還是隨訪終點時,相較於輕中度患者認知受損的程度都要重。然而,病情的變化與認知功能受損的變化並不存在關聯,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受損可能不一定隨著病情緩解而緩解,這對患者群體來講無疑是個消極的結果。因為,我們治療患者的目的不僅僅是消除症狀,更重要的是使其恢復社會功能,而認知受損的程度決定了恢復社會功能的難易程度。

本項研究顯示,服用一代藥和二代藥的患者認知下降的程度並不存在顯著差異,且服藥並沒有減弱患者認知受損的趨勢。在臨床中發現,一些對組胺受體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可導致過度鎮靜,進而間接影響患者認知功能,如信息處理速度、記憶力等方面。基於精神藥理學知識和既往研究,拮抗膽鹼能受體可直接影響認知功能。因此,不排除醫源性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下降中扮演的角色。

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受損現象,應注重選用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症狀,且同時能夠改善認知功能等藥物進行初始治療,這體現出治療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以及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統一性。如上所述,拮抗組胺、膽鹼能受體的藥物具有潛在損害認知的特性,而拮抗5-HT7受體的藥物或可改善認知功能,如抗抑鬱藥物伏硫西汀、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魯拉西酮等。

當然,社會心理幹預對於改善認知功能也不可或缺,而這往往是臨床治療中易於忽視的措施。有研究顯示,認知矯正治療(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 CRT)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個認知領域,包括工作記憶、執行功能、言語記憶和注意/加工速度等。也有研究顯示,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也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

總之,臨床醫師需要重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多措並舉,以促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回歸社會。

精神病性障礙患者認知功能的長期變化 | 引「精」聚「點」 · 第 4 期

2020-06-29

不同類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的探討 | 引「精」聚「點」 · 第 3 期

2020-05-11

淺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幹預 | 引「精」聚「點」 · 第 2 期

2020-04-29

文獻索引:Zanelli J, Mollon J, Sandin S, et al. Cognitive Change in 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ses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the First Episode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Am J Psychiatry. 2019 Dec 1;176(12):1051]. Am J Psychiatry. 2019;176(10):811-819. doi:10.1176/appi.ajp.2019.18091088

相關焦點

  • 精神分裂症新治療指南發布「專家評論」
    氯氮平使用不足 該指南強調了氯氮平的作用,並推薦氯氮平用於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有自殺風險的患者。無論其他療法如何,也建議氯氮平用於有「重大」攻擊行為風險的患者。
  • 精神分裂症新藥!ICT公司Caplyta(lumateperone)治療急性加重期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Caplyta的藥物標籤中含有一則黑框警告,提示:老年痴呆相關精神病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死亡風險增加;Caplyta未被批准用於治療痴呆相關精神病患者。ICT公司此前表示,將在2020年一季度末將Caplyta推向市場。
  •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狀是什麼?聽聽主任給大家的解釋吧!
    通常意識清晰,無明顯智能障礙,常會聽到家屬或知情人介紹病史時會說,其實患者並不糊塗,一點也不傻,就是指患者意識和智能沒與問題。精神分裂症在成年人群中的終生患病率約1%,該病預後不良,大約2/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長期有明顯的精神病性症狀,社會功能損害明顯,功能殘疾率高。
  •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是什麼?家屬護理患者過程中會存在哪些誤區?
    我們知道,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怠慢不得。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患者家屬,由於他們對精神衛生知識了解太少,在護理患者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會對患者的診治、康復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
  • 筆記|《變態》C4 精神分裂症(下)
    在急性期,多巴胺進一步增加,乙醯膽鹼失代償,引起陽性症狀,在用抗精神病藥阻斷多巴胺能後,陽性症狀得到控制,但增高的乙醯膽鹼恢復比多巴胺慢,故此期主要表現為陰性症狀和精神病後抑鬱。(4)去甲腎上腺素能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亢進。(5)穀氨酸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穀氨酸能低下。
  • 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看看患者自述吧!
    精分,一般指的就是精神分裂症。現如今超過70%的人很難再現實生活中見過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於他們來說大多數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認知,源於各種新聞或者電影。但實際上,精神分裂症有時候並非完全像影視作品中那樣,更多的是體現在患者和家人的痛苦之上。
  • 導致精神分裂症復發的原因有哪些?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多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症狀各異的症候群,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害。
  • 看奧斯卡電影《美麗心靈》秒懂【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可依據求診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其所主訴的個人經歷作診斷。在診斷時,還必須把求診者的文化背景納入考慮範圍之內。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的認知中出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幻覺(大多數是以幻聽的形式出現)、妄想(性質通常是較為不合理的,或感到被逼害),以及思維和言語紊亂。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對上述患者來說,接受SEP-363856治療後的患者症狀比安慰劑組患者病情下降明顯。來自麻薩諸塞州馬爾堡市Sunovion製藥公司的Kenneth S. Koblan博士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評估SEP-363856在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的成年人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每天一次的SEP-363856或安慰劑治療,一共為期4周(分別為120名和125名患者)。
  •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什麼傻傻分不清?
    如果有人問我不是精神病:在精神科門診診療最多的疾病是哪些?那我會立即告訴他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恰恰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在生活中,很多關心精神健康的人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傻傻的分不清。那麼,這三種病症到底有哪些異同呢。今天,我不是精神病和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吧。
  • 心理所發現IL-10和COMT基因多態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功能上的...
    認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多巴胺和炎症系統已被證明在精神分裂症的認知缺陷中起重要作用,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兩個系統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大多數免疫細胞都表達出多巴胺受體,這意味著多巴胺可以影響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並促進細胞炎性因子的分泌。
  • 多巴胺、穀氨酸與精神分裂症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將 100 多個風險位點與精神分裂症相關聯,但僅一個基因座與多巴胺 D2 受體有關,許多與穀氨酸能突觸的發生和維持基因有關。故精神分裂症有關的遺傳因素可能間接影響多巴胺系統,穀氨酸系統紊亂則是病理生理的基本組成部分,似乎多巴胺能功能障礙更發生在其他系統異常的下遊,包括穀氨酸系統。
  •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不是人格分裂
    Skhizein(精神分裂)【凱撒電影獎提名短片】精神分裂症在全部人口當中的佔比大概是 1% ,是所有精神疾病當中最嚴重的一種。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超過一半會有長期的精神問題,失業率高達 80~90% ,壽命平均也會減少 10~20 年。
  • 抑鬱症長期不治療有哪些危害,會發展為精神分裂症嗎?
    在擔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抑鬱症和精神病直接的區別。雖然抑鬱症和精神病都屬於精神障礙的範疇,不過兩者卻有非常大的區別,比如它們的致病因素,發病的臨床症狀、治療後的表現等等都是不同的。抑鬱症患者主要會出現諸如食慾減退、失眠、情緒不穩定、興趣減退等一系列心境障礙,但要注意,抑鬱症等神經症患者,他們都是有自知力,而且並不會出現一些行為失控等問題。而精神分裂症會讓患者產生嚴重的幻覺、妄想、幻聽等症狀,伴隨這個問題就是會令患者產生一系列行為失控問題,這也就是為何精神病人會無端傷人。
  •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精神分裂千萬別吃它
    這些個性特徵導致的精神分裂症人數佔精神分裂症患者總數的一半多。此外,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兒,其成年後發生精神分裂的機率比正常的明顯偏高;患有某些軀體疾病和代謝障礙也可以引起大腦功能紊亂。2、生理原因:多巴胺假說,是最被廣泛接受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假說。抗精神分裂症藥物對多巴胺(DA)(多巴胺【譯】由腦內分泌,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神經遞質的作用得以改善精神病症狀支持這一假說。
  • 因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狀惹是生非 看手術如何拆解這枚 定時炸彈
    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症狀複雜多樣,可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異常等。 雖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症狀表現存在較大個體差異,但妄想症狀幾乎存在每一位患者之中。
  • 精神分裂症=雙重人格?這其中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疾病,患者的情感、思維和行為與現實脫節,開始時,表現為懶散、不修邊幅、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情感淡漠、逐漸喪失與親人和外界的正常聯繫;病情繼續發展,患者變得思維貧乏、聯想鬆散、講話內容雜亂無章、帶有幻想的症狀或者懷疑別人要害他或者懷疑配偶對他不忠。由於患者的行為受幻想支配,有時還會做出攻擊性行為。
  • 【講座】小膠質細胞顯像原理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應用
    Doorduin等[16]採用同樣的方法對7例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患者和7名年齡、性別與之配對的健康人進行PET和MRI對照研究,結果發現患者組海馬11C-(R)-PK11195結合力較對照組顯著增高,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海馬發生神經炎性;但2組間未發現腦區結構異常,提示患者腦結構改變前,PET可早期、特異性地檢測腦部神經炎性病變,進一步驗證了精神分裂症的小膠質細胞假說。
  • 張向陽研究組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 抑鬱症長期不治療是否會轉變為精神分裂症?
    首先想和大家說不要太擔心,有些朋友可能一聽說抑鬱症也屬於精神障礙,感到很害怕,雖然抑鬱症與精神分裂症都屬精神疾病的範疇,但二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它們的致病因素、發病機制、表現、預後等是不同的。但精神分裂症是嚴重的精神病,常常出現幻覺和妄想症狀,甚至有學者發現精神分裂症有器質性病變。精神分裂症的發病主要與腦內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功能不良有關。而抑鬱症主要與腦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兩種神經遞質的功能不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