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已收藏】

2021-02-07 醫術交流


1.睛明: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目內眥外。


2.攢竹: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針灸甲乙經》:在眉頭陷者中。


3.眉衝: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髮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4.曲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針灸甲乙經》:俠神庭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


5.五處: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


6.承光: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7.通天: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承光後一寸五分。


8.絡卻: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通天后一寸五分。


9.玉枕: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絡卻後七分,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三寸。


10.天柱: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針灸甲乙經》: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


11.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


12.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13.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14.厥陰俞: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5.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16.督俞: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7.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18.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19.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20.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21.胃俞: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22.三焦俞: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23.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24.氣海俞: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5.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26.關元俞: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7.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後孔。《針灸甲乙經》: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28.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後孔。《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29.中膂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後孔。《針灸甲乙經》: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30.白環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後孔。《針灸甲乙經》: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31.上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後孔處。《針灸甲乙經》: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者中。


32.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針灸甲乙經》: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


33.中髎: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處。《針灸甲乙經》: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


34.下髎: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針灸甲乙經》: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


35.會陽: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針灸甲乙經》:在陰尾骨兩旁。


36.承扶: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37.殷門: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針灸甲乙經》:在肉郄(承扶的別名)下六寸。


38.浮郄: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針灸甲乙經》:在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


39.委陽:在膕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針灸甲乙經》: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


40.委中: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針灸甲乙經》: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


41.附分: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


42.魄戶: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43.膏肓: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44.神堂: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45.譩譆: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肩膊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以手痛按之,病者言,是穴。


46.膈關: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


47.魂門: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48.陽綱: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49.意舍: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50.胃倉: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51.肓門: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52.志室: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53.胞肓:在臀部,平第2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54.秩邊:在臀部,平第4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


55.合陽: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針灸甲乙經》:在膝約文中央下二寸。


56.承筋: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針灸甲乙經》:在腨腸中央陷者中。


57.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


58.飛揚: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七寸。


59.跗陽: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60.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61.僕參: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針灸甲乙經》: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


62.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


63.金門:在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下。


64.京骨:在足外側部,第5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


65.束骨: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


66.足通谷: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


67.至陰: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相關焦點

  • 十四經361個穴位詳細定位
    《針灸甲乙經》:在淵腋下三寸。五、手少陰心經穴位定位1.極泉: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針灸甲乙經》: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六、手太陽小腸經穴位定位1.少澤: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針灸甲乙經》: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
  • ​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已收藏】
    《針灸甲乙經》: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12.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13.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 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
    《針灸甲乙經》: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12.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13.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 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已收藏】 醫術交流 今天
    《針灸甲乙經》: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18.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19.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20.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 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已收藏】 醫術交流 今天
    《針灸甲乙經》: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18.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19.膽俞: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20.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 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值得用心收藏
    《針灸甲乙經》: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12.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13.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灸甲乙經》: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 十四經循行、穴位(分寸)、主治歌訣
    十四經穴位繁多,記憶起來非常吃力。這個歌訣能夠幫助大家把十四經經絡循行、穴位定位主治記牢。
  • 中醫足部穴位大全,太詳細了,附高清穴位圖!
    足療穴位圖,腳底的穴位圖及功能,下面詳細介紹。
  • 十四經實戰班2021新年啟動開幕
    穴位的準確位置在哪裡,你是否有點迷茫?你知道嗎,穴位不是量出來,是揣來的。十四經實戰班,手把手教你,根據人體的結構、骨骼與肌塊等的標幟,找出經絡在人體的循行路線,帶你感受揣穴的樂趣,並精準的找到穴位所在。《扁鵲心書》:「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 經穴
    經穴為十四經穴的簡稱。即歸屬於十二經脈及奇經中任脈和督脈的腧穴。  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①十四經穴之簡稱。十四經上的任何一個穴位都可以叫做經穴。  ②五輸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行為經。」意為脈氣至此,猶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經過,故名。經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及臂、脛部.
  • 腳部穴位詳細圖解!
    太衝穴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申脈穴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臥或正坐的姿勢,申脈穴位於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釐米凹處。主治病症:申脈穴的主治病症為:增進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
  • 學會這幾個膀胱經穴位,讓你受益匪淺
    膀胱經是抵禦外界風寒的一個天然屏障。剌激膀胱經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膀胱經主要是在身體的背後,循行路線最長,穴位最多,我們就來認識幾個膀胱經常用穴位,用來判斷解決身體上的一些小問題。定位:正坐或仰臥,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 足三陽經的156個穴位,這樣記憶更快捷
    背腰部穴位取法:椎間寸半與3寸。後中線兩椎之間旁開1.5寸是膀胱經第1側線的穴位;旁開3寸是膀胱經第2側線的穴位。大杼穴:第1胸椎棘突下(即第1、2胸椎之間)旁開背中線1.5寸處。風門穴: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背中線1.5寸處。
  • 人體穴位圖【大全】
    本文人體穴位圖從頭部面部、頸部肩部、 胳膊手部、胸部腹部、腰部背部、臀部腿部、腳部足底圖解人體常用的穴位詳細位置大全圖,關於各個穴位保健作用,請自行搜索。 人體頭部正面【穴位圖】十四經指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十二正經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加上督脈、任脈,共十四條經經絡的統稱。經穴一共有361個。下面以男性為例,詳解人體穴位,十四條經絡的穴位圖譜。
  • 周楣聲:14條經脈361個穴位,看幾遍就記住了(值得收藏)
    喻為有收藏天氣的職責和為高深富庶之處,且與其取穴法有關,穴與男子乳頭高下相當。為土能生金、金氣已聚之意。商於五行屬金。商丘的五腧屬性亦屬金。言經氣至此已積聚如丘陵也。可與隱白、太白等穴互參。6. 三陰交:三陰,指足之三陰經而言。交,指交會與交接。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之交會處。7. 漏谷:漏,是滲洩和穴洞的意思。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水溼與水谷漏出不止諸病,用之為有效也。小便淋瀝不止,可取之漏谷;大便滑洩不禁,又象如漏谷。
  • 十四經絡歌訣與動圖+人體最重要的88個穴位配圖講解+常用穴位34個(圖文對照版)
    本文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十四經絡歌訣與動圖2、人體最重要的88個穴位配圖講解3、常用穴位34個(圖文對照版)乾貨內容很多,要收藏好認真看哦食指腋窩大腸經,手臂外側屬陽經;消化神經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脹痛;便秘口乾肩頸痛,體熱痔瘡加頭痛。胃經位於膽經前,三指距離到經中;口腔糜亂牙腫痛,口乾口臭腹脹痛;體熱打嗝喜食冷,大便乾燥且不通。
  • 漢方內部培訓資料14經絡361穴位
    《針灸甲乙經》: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定位1.商陽: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針灸甲乙經》: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2.二間:微握拳,當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中。《針灸甲乙經》: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
  • 14條經脈361個穴位,速記方法看兩遍就記住了(值得收藏)
    喻為有收藏天氣的職責和為高深富庶之處,且與其取穴法有關,穴與男子乳頭高下相當。為土能生金、金氣已聚之意。商於五行屬金。商丘的五腧屬性亦屬金。言經氣至此已積聚如丘陵也。可與隱白、太白等穴互參。6. 三陰交:三陰,指足之三陰經而言。交,指交會與交接。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之交會處。7. 漏谷:漏,是滲洩和穴洞的意思。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水溼與水谷漏出不止諸病,用之為有效也。小便淋瀝不止,可取之漏谷;大便滑洩不禁,又象如漏谷。
  • 細說穴名之秘 探尋穴位之根
    張載義編著的《針灸穴名尋根:細說500個針灸穴名》,對人體全身穴位予以詳細敘述,問世之後深受歡迎。本書有著鮮明的特點,即堅守學術,引經據典,其中不乏灼見,通過「細說」,達到「尋根」之目的。張載義精通中醫經典文獻,國學修養深厚,才思敏捷,對穴名有著深入研究。本書分為三章。
  • 周楣聲:14條經脈361個穴位(純乾貨)
    指土能生金,金氣至此已經明顯及穴位之形象而言。太白,金星名,又神名。此為脾經之腧穴,屬土。土生金,用示金氣至此已明顯如星矣。可與隱白互參。太白,山名,即終南山。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蹠骨小頭之後緣,且此處皮色亦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擬而以太白山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