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2020-12-13 清華大學新聞網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最為關鍵的一種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所有動物細胞都有中心體,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中心體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但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圖1. 中心體的頂端膜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大小及摺疊

時松海教授和史航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基於透射電鏡成像的連續超薄切片技術,首次觀察到了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中心體是通過附著在母體中心粒上的遠端附屬物(distal appendages)錨定在頂端細胞膜上的(圖1)。為了探索其分子調控機制和生理功能,研究人員在大腦皮層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特異性地去除了遠端附屬物的重要構成蛋白CEP83,使得遠端附屬物無法形成,從而阻止中心體與細胞膜的連接。結果發現,去除CEP83蛋白後,母體中心粒上不再形成遠端附屬物,中心體和頂端膜發生了微小的錯位,不再錨定在頂端膜上。進一步研究表明,中心體這一不足1微米的位移,不是通過影響初級纖毛的形成,而是破壞了頂端膜上特有的環狀微管結構,導致頂端膜被拉伸、變硬。這一物理特性的改變引起了放射狀膠質細胞內機械敏感信號通路相關的YAP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的過度激活,從而導致了放射狀膠質細胞前期的過度擴增以及之後中間前體細胞的增多,最終使得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顯著增加,體積擴大,並引發異常摺疊。

該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放射狀膠質細胞內中心體特殊定位原因和作用的謎題,為研究神經前體細胞行為和皮層發育調控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另外,中心體相關的許多突變都和小頭症(microcephaly)緊密相關,然而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蛋白突變導致大頭症的機制。更重要的是,人類CEP83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導致腦室體積增大,智力障礙和小兒腎消耗症,該研究為揭示人皮層形態和智力異常提供了重要線索。

康奈爾大學醫學院Wei Shao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楊嘉俊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賀明、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於翔宇、康奈爾大學醫學院Zhaohui Yang、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Alexandra L. Joyner、Kathryn V. Anderson、Meng-Fu Bryan Tsou、紐約大學醫學院Choong Heon Lee、Jiangyang Zhang參與本文研究。清華大學時松海教授和史航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清華-北大生命聯合中心、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和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39-6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2020年8月21日,王曉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in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in human cortical development
  • 藥學院肖百龍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研究...
    藥學院肖百龍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9日電 3月5日,清華大學藥學院肖百龍課題組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刊登了題為《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的「門塞和閂鎖」門控機制》(A Plug-and-Latch
  • ...課題組發現miR319及其靶基因PtoTCP20調控毛白楊次生維管組織發育
    次生維管組織發育需要植物激素、轉錄因子和miRNAs等多種調控機制協同調控。2020年6月3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賀新強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了題為「MiR319a-Targeted PtoTCP20 Regulates Secondary Growth via interactions with PtoWOX4 and PtoWND6 in Populus tomentosa」的研究論文。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
    、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
  • 周嚴/吳旻等揭示SETD2在皮層圖式形成和自閉症樣行為中的作用機制
    SETD2基因編碼催化組蛋白3第36位賴氨酸3甲基化(H3K36me3)的甲基轉移酶,其在部分ASD患者和類Sotos症候群患者中發生功能失活突變。然而,對SETD2在大腦皮層發育、社會行為以及類Sotos症候群發病中的作用與相關機制仍不清楚。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2018年11月,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軍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文章Ciliary defects caused by dysregulation 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
  •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2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課題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鹽澤紅藻藻膽體能量傳遞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腦科學日報:調控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舒緩音樂可減輕術後疼痛
    1,劍橋大學團隊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來源:小柯生命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12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結構以及底物識別機制上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curli菌毛生成系統的組裝和底物識別」(Assembly and substrate
  • 謝旗課題組在植物平衡生長發育與逆境應答的分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pce.13846)的綜述性文章,對這一過程進行詳細闡述,並討論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通過對ABA和BR信號通路信號交叉的分子機制進行總結髮現,二者主要以拮抗的方式互相調控。即在受到逆境脅迫時,植物會激活ABA信號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R信號介導的生長發育過程;而BR信號可以抑制ABA信號,以保證非脅迫條件下,植物正常的生長發育進程。研究發現ABA和BR之間的相互調控發生在多個層面。
  • 清華醫學院祁海課題組發現抗體免疫應答與「生發中心」調控新機制
    清華醫學院祁海課題組發現抗體免疫應答與「生發中心」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1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祁海教授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以在線長文的形式發表了題為《Ephrin-B1調控生發中心T細胞的運動區域與輔助功能》(「Ephrin-B1-mediated repulsion and signaling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Mol Cell|肖瑞平課題組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AMPK感知細胞代謝狀況,葡萄糖、ATP等缺乏引起AMPK激活【1】,促進細胞中能量的產生,並抑制各種消耗能量的生理過程,從而維持細胞的代謝穩態。但是人們對於抑制AMPK活性的負調節機制卻知之甚少,缺乏對於AMPK信號通路調控方式的全面認識。研究能量過剩如何抑制AMPK信號通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了解AMPK信號通路的調控,而且對於探尋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細胞核膜微管再生及微管正末端動態調控
    微管是由α、β-tubulin異二聚體聚合而成的13根原纖維通過側面結合而形成的中空管狀結構,具有極性正、負末端。在細胞內,微管負末端錨定於微管組織中心,而其正末端高度動態,不斷聚合和解聚,並向細胞皮層伸長。傳統教科書模型認為微管通常由位於中心體的微管組織中心長出。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CLC-7/Ostm1轉運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CLC-7/Ostm1 transporter)的研究論文。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腦科學日報|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人類大腦皮層結構的遺傳基礎
    該研究確定了199個重要的基因座,並發現了顯著富集的基因座,可影響產前皮質發育過程中活躍的調節元件內的總表面積,支持放射狀單位假說。來源:生物通由國際神經智能研究中心(IRCN)和東京大學醫學研究生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最近提出,精神病可能是由於大腦深部區域,也就是在稱為腹側紋狀體,與辨別學習(discrimination learning)有關的區域中出現了神經信號缺陷。這一發現公布在3月18日的Natur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