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

2020-12-13 清華大學新聞網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結構以及底物識別機制上取得進展


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curli菌毛生成系統的組裝和底物識別」(Assembly and substrate recognition of curli biogenesis system)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導了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也稱細菌八型分泌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結合結構生物學手段和生化研究揭示了其新的組裝機制和底物識別機制。同時,該研究開發了一個新的多肽抑制劑,為之後curli生成系統抑制劑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為了在宿主體內或者環境中更好的定植和生存,許多細菌選擇聚集在一起形成由蛋白,核酸以及多糖形成的親水基質包裹的封閉群落。這些由大量親水大分子包裹的基質叫作生物被膜。細菌的生物被膜在很多感染性疾病中充當重要的致病因素,例如屏蔽型靜脈導管,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Foley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urli菌毛作為生物被膜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curli菌毛生成系統的組裝和分泌機制對發展生物被膜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和治療藥物至關重要。curli生成系統由7個curli特異性相關基因(CsgA,CsgB,CsgC,CsgD,CsgE,CsgF和CsgG)組成,CsgA和CsgB是八型分泌系統的底物,CsgE,CsgF以及CsgG是分泌通道複合物的組成成分,負責特異性識別和分泌天然底物CsgA和CsgB。目前,對於通道複合物是如何組裝以及底物CsgA是如何被通道複合物識別並分泌的機制並不清楚。

李雪明課題組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的方法解析了大腸桿菌來源的curli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CsgFG以及結合了底物的通道符合物CsgFG-CsgAN22的高解析度結構,解析度分別達到3.38 埃 和3.34埃。CsgFG複合物的結構顯示CsgF與CsgG形成9:9結合的雙孔道複合物,CsgF的N端(CsgFN)插入到CsgG的β桶內部與CsgG相互作用。體外蛋白結合實驗驗證CsgFN與CsgG相互作用,CsgF的C端(CsgFC)與CsgB相互作用。進一步的體外蛋白結合實驗顯示CsgB結合CsgA,CsgF不結合CsgA。綜合電鏡結構和體外蛋白結合實驗結果,課題組提出了CsgG-CsgFN-CsgFC-CsgB-CsgA的組裝方式,闡明了curli纖維如何結合到細菌表面的機制。此外,通過將CsgF的孔道胺基酸Asn17突變成不同側鏈性質的胺基酸,課題組發現疏水和帶電胺基酸不利於親水底物的轉運,而親水不帶電的胺基酸更有利於底物轉運。當把Asn17突變成長鏈的Arg,縮小了孔道的大小,同樣也會影響底物的分泌。基於該實驗結果,課題組設計了一個多肽抑制劑PeptideNN17R,剛果紅實驗結果顯示該抑制劑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CsgFG的雙孔道結構和多肽抑制劑

課題組解析的CsgFG-CsgAN22的結構中顯示CsgA的N末端6個胺基酸能與CsgG通道的外表面結合。多序列比對和單突變的剛果紅實驗結果顯示保守的Val3和Gln5對結合CsgG和分泌底物CsgA至關重要。體外蛋白結合實驗結果進一步發現CsgE能結合CsgA的R1-5結構域。CsgE的敲除菌株失去剛果紅的表型,而過表達CsgG蛋白後剛果紅表型得到恢復,這說明CsgE對底物分泌不是必須的,而是能提到轉運效率,綜合以上實驗結果,課題組提出了CsgA的識別轉運模型。 

CsgA的識別轉運模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副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9屆博士畢業生嚴照峰,清華大學PTN項目2019屆博士畢業生尹孟和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8級博士生陳佳楠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的冷凍電鏡數據採集在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北京)的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完成,數據處理在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北京)清華大學生物計算平臺完成。該工作獲得了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4145-7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   婷

相關焦點

  • 藥學院肖百龍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研究...
    藥學院肖百龍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9日電 3月5日,清華大學藥學院肖百龍課題組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刊登了題為《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的「門塞和閂鎖」門控機制》(A Plug-and-Latch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 8月12日,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揚研究員課題組以及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劉志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該研究首次解析了CLC家族蛋白與輔助亞基的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結構分析和電生理試驗,詳盡闡明了CLC-7/Ostm1複合物的門控機制,研究結論將為骨硬化病臨床治療策略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李雪明:只能自己用的工具不是工具
    歷經跌宕起伏,50年過去後,中國的結構生物學家再次站上國際科研隊伍的前列,試圖在近原子解析度下探索生命的奧秘。在最近向世界級高水平之巔發起的攀登中,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下稱「高精尖中心」)無疑是最耀眼的一支隊伍。
  • 《分子細胞》發表西湖大學申懷宗課題組KCNQ4鉀通道結構研究成果
    該研究解析了人源KCNQ4通道蛋白及其與小分子藥物結合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將為增進理解KCNQ通道蛋白的工作機理及設計與優化相關靶向藥物提供良好的結構基礎。人源KCNQ4通道蛋白與瑞替加濱或者利諾吡啶複合物的結構。
  • ...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植物所等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中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NC:細菌P450催化吡咯並吲哚骨架的立體和區域選擇性機制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瞿旭東教授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賈新穎博士及Bostjan Kobe教授的合作成果「Molecular Basis of Regio- and Stereo-Specificity in Biosynthesis of Bacterial
  •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2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課題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鹽澤紅藻藻膽體能量傳遞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
    2020年12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
  • 非洲黑曼巴蛇毒多肽特異性識別並抑制疼痛相關人源酸敏感通道的...
    毒液中的多肽毒素能夠特異性作用於離子通道,細胞膜表面受體等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蛋白質。毒素與靶標蛋白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優勢使得毒素被作為分子工具,用來研究蛋白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並被開發成為治療疾病的藥物。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揭示細菌P450催化吡咯並吲哚骨架的立體...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瞿旭東教授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賈新穎博士及Bostjan Kobe教授的合作成果「Molecular Basis of Regio- and Stereo-Specificity in Biosynthesis of Bacterial
  • 《微生物篇》—細菌的結構與生理(二)
    細菌的代謝是細菌生命活動的中心關節,包括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這些代謝反應都是在一系列(4).色素:銅綠假單胞菌產生水溶性綠色色素,金黃色葡萄球菌合成的脂溶性金黃色色素。(5).細菌素:由某些細菌產生的僅對近緣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或蛋白質與脂多糖的複合物。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生命學院閆創業課題組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複合物的轉運機制和候選...
    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閆創業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員蔣鑫合作發布了關於抗癌藥物靶點MCT1蛋白複合物的轉運與小分子抑制機理的重要成果。該工作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手段闡明MCT1的轉運機理和小分子抗癌候選藥物抑制機制,為進一步靶向MCTs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阿斯利康設計的PROTACs降解PRC2複合物
    EED、SUZ12和EZH2是構成PRC2複合物的核心亞基,通過H3K27的甲基化調節基因表達。EZH2是PRC2的催化亞基,由EED亞基通過兩種機制調節:一種是將PRC2複合物募集到染色質上,另一種是變構活化EZH2甲基轉移酶。PRC2在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熱點。在GCB-DLBCL和濾泡性淋巴瘤中經常發現EZH2的激活突變,支持PRC2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snapshots of human pre-60S ribosomal 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 (Liang
  • 細菌運動的幾種類型
    課本上講解微生物運動時一般只提到鞭毛運動,除此之外,細菌還有哪些運動類型呢?Daniel B. Kearns 在2010年的綜述文章中對細菌常見的5種運動類型進行了小結,主要包括:Swimming,泳動,細菌的主要運動方式,由旋轉鞭毛提供動力,主要發生在單個細胞水平和液體中。詳情可參見上篇文章細菌運動之swimming。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2 14:30:17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Jochen Zimmer課題組解析出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