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農村美食:一日三餐早晚兩頓一個樣,養成的習慣是情懷難改變

2020-12-14 鹿塬農事

苞谷糝、酸黃菜、油潑辣子,再切幾塊厚鍋盔,這乃陝西人早、晚飯的標配。早上稱為早飯、晚上叫做「喝湯」,其實兩頓飯食材一樣的,就是叫法不同。陝西農村這樣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這「四件套」缺一不成飯,即使加上一道葷菜,反而更加不合胃口。

這樣的飯食搭配科不科學?無從考證。卻養出了陝西人的豪爽和精幹,無緣領教「啤酒肚」、不懂得「三高」是什麼。營養搭配是否合理,健康最有說服力。

地道的陝西套餐,食材和做法都是有講究的:

一、苞谷糝:早飯稠、晚飯稀

苞谷糝,又叫玉米糝,東北人叫小碴子。

在糧食加工中首先拌水去皮,經過碾米機的三遍加工,同時進行粒面分離。苞谷糝取用就是除胚芽以外的部分,含糖量低、澱粉含量少,這樣的苞谷糝才算地道,做出來的飯黏香滑溜。

熬(煮)苞谷糝鐵鍋是首選,大鍋飯比小鍋效果好,吃起來更香。適量加入食用鹼是必須的,而且把握好量很關鍵,鹼少不香、鹼多嗆人。

熬苞谷糝是個技術活,必須是大火下入,不停拌動,待到五成熟後,小火慢熬;直至湯水發亮,上下均勻後即可出鍋。

「變異」吃法:安康一帶有與大米混煮的吃法,味道也不錯。其實我更喜歡給裡面加點紅薯吃起來又甜又香,我們當地叫做「紅苕苞谷糝」。

二、酸黃菜:是苞谷糝的絕配

酸黃菜,製作是特別簡單,大多是用自家種植的蘿蔔纓子(葉子),洗淨之後放入罈子,無需佐料進行醃製,就是這麼簡單,但卻釀出這樣的美味。

優質的酸黃菜,是用芥末纓子(葉子)醃製的。說是野生的,其實就是收割芥末時灑在田間的種子,二次發芽長出來。這種材質的酸黃菜有著特別的味道,不論早晚飯切上一盤,拌上點祘苗,放點辣椒麵,燒些食用油往頂上一潑,額的神呀!香的很,把人香得都找不著北咧。

三、油潑辣子一道菜

我國的飲食口味是: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中西部的陝西喜歡吃辣也就容易理解了。陝西「八大怪」之一就是「油潑辣子一道菜」,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在陝西是「無辣不成席」。

早晚飯中的辣椒也很重要,酸菜中的辣椒放得中性,自己根據口味輕重不同隨時還要添加;再者,鍋盔夾辣椒也是習慣吃法,離開辣椒鍋盔都吃不出香味,至於飯量下降一半。

正宗的油潑辣子一般會選用粗辣麵,也就是手工用石臼或碾槽砸出來的。潑油前放少許食鹽,這樣辣味厚重,潑油時降低油溫,燒糊的辣椒會降低辣味,陝西人吃起來不過癮。

四、鍋盔:能咥鍋盔是牙口好

陝西的鍋盔在全國有名,乾縣的「乾州鍋盔」更是歷史悠久。有句俗語叫做「有牙沒鍋盔、有鍋盔沒牙」,在陝西這地方,只要有鍋盔都能吃到八十歲,這是從小吃鍋盔練出來的,一點都不假。

酵面鍋盔,柴火鍋烙,外酥裡嫩,吃上一口嘎巴脆,聽著聲音、看著吃像,哈喇子都能流二尺長。

陝西人的飲食習慣就是這麼簡單,在如今的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的今天,還能保留著傳統的飲食習慣,只能說明這是老陝們的美德,是一種難以更改的情懷。

怎麼樣?是否也有胃口?來咱陝西盡飽吃!哈哈!

相關焦點

  • 陝西有些地方為啥一天吃兩頓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該尊重
    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個一天兩頓飯的地方現在仍然有,就黑嫂知道的,在陝西某些地方,還是一天兩頓飯。他們是窮嗎?當然不是,這是種習慣,那為啥有這種習慣呢?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一、偶然發現有人吃兩頓飯大概是07年左右,黑嫂在山西交口收廢品,租的院子裡同樣住了一個漂亮的小媳婦,手很巧,會做各種美食,黑嫂樂意跟她親近。但住了一段時間,黑嫂發現在了一件怪事,就是她吃飯時間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相比之下,「下午這頓」就相對簡單了些,通常叫做「餔食」,又叫「飧食」,常是「朝食」吃剩下的,基本就是湊合一頓。現代人習慣了的「一日三餐」生活,對於兩千年前的中國老百姓,那真是相當遙遠。當然,對於兩千多年前的貴族階層來說,「一日三餐」卻是真不遠。比如以《周禮》的記載「王齊日三舉」,也就是周天子一天要吃三頓飯。
  • 在農村,很多農民一天只吃兩頓飯,專家:習慣不科學,但非常實用
    在農村,農民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講述了老牛為什麼沒有上牙以及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玉皇大帝讓老牛下凡間傳達玉帝旨意,旨意的原意大致是這樣「農民們一天要打扮三次,辛勤勞動,然後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三打扮一吃飯。」但是呢老牛到了凡間以後摔了一跤把玉帝的旨意搞糊塗了。
  • 一日三餐,生理需求還是社會習慣?
    大家都習慣於「一日三餐」,但這種進餐頻率並非古已有之。在中國,秦漢以前都是每天兩餐,漢代之後才逐漸出現了三餐。但直到三四十年前,許多地方的農村也「只開兩個火」——早晨先去幹一陣農活,回來吃早飯,然後再去幹活,直到晚飯。有時候幹活的地方離家比較遠,才會吃了早飯再去,中午帶一些乾糧「打尖」,勞作到下午然後回家吃晚飯。西方吃三餐的歷史更短。比如,中世紀的北歐,農民也常常是吃一點早餐,然後帶一點乾糧,到下午才飽餐一頓。這頓「晚餐」的時間,可能是下午到晚上的任何時間。
  • 一天吃兩頓還是三頓更好?根據這幾點「因人而異」!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吃飯的節奏也在調整,最終才固定為一日三餐。
  • 減肥很難?改變5個日常小習慣,「易瘦體質」向你靠近
    減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節食和運動兩不誤,卻還是一直不掉稱,這可能與日常生活中一些習慣有關,養成了這幾個好習慣,瘦身或許更加簡單。一:不再熬夜,早睡早起很多當代的年輕人都有熬夜的問題,每天玩遊戲、追劇,到了半夜甚至是凌晨才開始睡。
  • 你知道在偏遠農村,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嗎?
    大家好,我是農村黃么嬸。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我們農村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我相信,吃,不管是對於城裡人還是農村人來說,都是頭等大事,但是城裡人跟農村人的一日三餐,肯定不一樣,很多城裡人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不知道農村的飲食習慣,肯定很好奇,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哪種吃法更健康?你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種吃飯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一天吃兩頓和一天吃三頓飯,哪種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通常是指,每餐食物種類豐富,吃飯要有規律。
  • 抗癌的秘訣終於找到了,一日三餐堅持四件事,癌細胞才能更遠
    如何吃,這是一門大學問,有人說,吃還不簡單,吃遍天下所有的美食,想怎麼吃就怎麼吃,那才叫吃?但是這樣吃,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會感覺身體力不從心,一個人偶爾到外面吃吃美食,關係不大,但如果你的一生都在外面吃,那估計你堅持不了多久。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在自然界,動物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要麼在吃飯,要麼在覓食,只有極少的時間用於打鬧嬉戲。比如熊貓,因為食物營養有限,且自身消化效率很低,它每天花在吃飯的時間長達12-16小時,每天咔嚓咔嚓吃掉20公斤竹子。
  • 慈禧義女,陝西女首富的故鄉,原來在陝西三原縣,地道的西北農村
    走進陝西農村,柿子掛滿枝頭,蘋果堆滿路邊。從小就對西北的農村有著嚮往,以前都是從影視劇中了解陝西的鄉村生活。《白鹿原》描繪了地道淳樸的陝西風情。《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孫儷飾演的陝西女首富生動形象,更加讓人有了想要探尋陝西風情的嚮往。
  • 6個小習慣養成!輕鬆抗糖化,想不瘦都難
    分享一下我的6個小習慣,想不瘦都難。1.改變用餐習慣抗糖化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血糖值,所以要避免攝入過多的糖,減慢用餐速度,兩餐之間別吃甜食2.飯後輕度運動飯後1小時內血液中的糖分是最高的,此時我們做些動作幅度小點的運動,可以促進肌肉與肝臟的細胞積極地利用葡萄糖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這樣最合理嗎?
    ▍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 中國周秦至兩漢,普通人一天吃早晚兩頓飯,早餐叫饔,在早上10-11點,晚飯叫飧,在下午3-5點。孟子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漢代統治階層開始變成一日三餐或四餐,而平民一般也還是兩餐。《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裡說「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意思是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下令仍給他一天三頓飯的待遇。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 《改造思想 改變習慣 改進作風》 心得體會
    對人的行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習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往往會變成人的行動自覺。習慣的勢力很強大。類似這樣的習慣,平常時期也許看不出什麼,但到了關鍵時刻就會掉鏈子,其造成的影響後果會很嚴重。改變黨員幹部習慣,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事關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基礎。民風是黨風的外在體現。  改變習慣要靠嚴明法制紀律規範約束。兒童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靠教育。成年人形成的習慣一時很難改變,怎麼辦?只有靠健全的法制和嚴明的紀律來規範和約束人的行為。
  • 皇宮中一天吃兩頓,妃子們不會餓嗎?真的不會,主要因為這原因!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一日三餐,養成習慣了之後要是少吃一頓飯總是會覺得餓的難受。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朝代都是一天吃兩頓飯的,清朝的時候宮中也是這樣,那有人就好奇了,他們起的那麼早,一天只吃兩頓飯的話不會餓嗎?
  • 宋朝之前的人們從不吃午餐,「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是約定俗成,有時甚至會因為只吃了兩頓飯,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今也有很多人,為了減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一天只吃兩頓飯。而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現象早在古時就有過,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的習慣,其實是後來才逐漸發展演變的。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
  • 政協頭條丨壽光:「兩頓飯」讓農村老人幸福滿滿!
    「幸福餐廳」實際上就是給村內老年人提供一個吃熱乎飯、可口飯的地方,並按每人每天10元左右的夥食標準為老年人提供「午飯+晚飯」兩頓就餐服務,全部由市養老集團託管,統一進行食材配送、加工,確保了飯菜和服務質量。不同的村結合村情,針對不同群體的老人就餐實行分類收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