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谷糝、酸黃菜、油潑辣子,再切幾塊厚鍋盔,這乃陝西人早、晚飯的標配。早上稱為早飯、晚上叫做「喝湯」,其實兩頓飯食材一樣的,就是叫法不同。陝西農村這樣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這「四件套」缺一不成飯,即使加上一道葷菜,反而更加不合胃口。
這樣的飯食搭配科不科學?無從考證。卻養出了陝西人的豪爽和精幹,無緣領教「啤酒肚」、不懂得「三高」是什麼。營養搭配是否合理,健康最有說服力。
地道的陝西套餐,食材和做法都是有講究的:
一、苞谷糝:早飯稠、晚飯稀
苞谷糝,又叫玉米糝,東北人叫小碴子。
在糧食加工中首先拌水去皮,經過碾米機的三遍加工,同時進行粒面分離。苞谷糝取用就是除胚芽以外的部分,含糖量低、澱粉含量少,這樣的苞谷糝才算地道,做出來的飯黏香滑溜。
熬(煮)苞谷糝鐵鍋是首選,大鍋飯比小鍋效果好,吃起來更香。適量加入食用鹼是必須的,而且把握好量很關鍵,鹼少不香、鹼多嗆人。
熬苞谷糝是個技術活,必須是大火下入,不停拌動,待到五成熟後,小火慢熬;直至湯水發亮,上下均勻後即可出鍋。
「變異」吃法:安康一帶有與大米混煮的吃法,味道也不錯。其實我更喜歡給裡面加點紅薯吃起來又甜又香,我們當地叫做「紅苕苞谷糝」。
二、酸黃菜:是苞谷糝的絕配
酸黃菜,製作是特別簡單,大多是用自家種植的蘿蔔纓子(葉子),洗淨之後放入罈子,無需佐料進行醃製,就是這麼簡單,但卻釀出這樣的美味。
優質的酸黃菜,是用芥末纓子(葉子)醃製的。說是野生的,其實就是收割芥末時灑在田間的種子,二次發芽長出來。這種材質的酸黃菜有著特別的味道,不論早晚飯切上一盤,拌上點祘苗,放點辣椒麵,燒些食用油往頂上一潑,額的神呀!香的很,把人香得都找不著北咧。
三、油潑辣子一道菜
我國的飲食口味是: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中西部的陝西喜歡吃辣也就容易理解了。陝西「八大怪」之一就是「油潑辣子一道菜」,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在陝西是「無辣不成席」。
早晚飯中的辣椒也很重要,酸菜中的辣椒放得中性,自己根據口味輕重不同隨時還要添加;再者,鍋盔夾辣椒也是習慣吃法,離開辣椒鍋盔都吃不出香味,至於飯量下降一半。
正宗的油潑辣子一般會選用粗辣麵,也就是手工用石臼或碾槽砸出來的。潑油前放少許食鹽,這樣辣味厚重,潑油時降低油溫,燒糊的辣椒會降低辣味,陝西人吃起來不過癮。
四、鍋盔:能咥鍋盔是牙口好
陝西的鍋盔在全國有名,乾縣的「乾州鍋盔」更是歷史悠久。有句俗語叫做「有牙沒鍋盔、有鍋盔沒牙」,在陝西這地方,只要有鍋盔都能吃到八十歲,這是從小吃鍋盔練出來的,一點都不假。
酵面鍋盔,柴火鍋烙,外酥裡嫩,吃上一口嘎巴脆,聽著聲音、看著吃像,哈喇子都能流二尺長。
陝西人的飲食習慣就是這麼簡單,在如今的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的今天,還能保留著傳統的飲食習慣,只能說明這是老陝們的美德,是一種難以更改的情懷。
怎麼樣?是否也有胃口?來咱陝西盡飽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