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45歲貧疾而死,一生孤獨而自由,生前寂寞、身後聲名鵲起

2020-12-13 叨叨哥說電影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王小波

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這個有趣的靈魂走了,卻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種。

王小波走了,走得很落寞。被人發現時,王小波身邊還有未完成的著作,牆壁上還留著牙齒刮過的印跡,看上去死得特別痛苦。

曾有人評價道,王小波將會和魯迅一樣地影響幾代人,並且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

23年過去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句「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而把「變得有趣」作為人生目標。

「王小波的名字是一個接頭暗號,我們靠他來辨別對方是否同類。」從此文壇上失去了一位奇人,這也是文壇的 一大損失。

01、《黃金時代》:原子彈般的語言,直擊大眾的心臟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這是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名句。

王二是土流氓,髒話常掛嘴邊,生猛不怕錘,陳清揚來自城市,是北醫大畢業的知識分子,不光與王二不搭,甚至與整個建設兵團都格格不入,但他們最終在那個荒唐時代發展出了「偉大友誼」。

很多人一開始是把《黃金時代》當作小黃書來看,那些露骨的描寫,讓人忍不住的想入非非,可能正是因為性的本能往往被世俗所禁錮,所以人性的解放與自由也總是從身體開始。

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二十歲寫到四十歲,不多的文字,飽含了他二十年來對人生的反思。

王小波創造出一種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如果我不能證明我的存在,那我就去證明我的不存在;如果不能證明我的清白,那就去他媽的清白。

王小波從寫作中思索人生的意義,他用直接大膽的語言,去詮釋愛情、性、以及人生,他的文字裡除了幽默,更多的是對現實的思考、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性的坦誠與直白,他用出人意料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生命以及人性的真與美,從而直抵我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02、王小波:孤獨和寂寞,像是與生俱來。

王小波出生於書香門第,卻也經歷了文革時代的洗禮和重造,這些經曆日後都出現在了他的作品裡,也影響了他人生的走向。

十二歲那年,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王小波寫了一篇作文被選作範文,在學校中廣播,王小波的小學語文老師對他寫作能力印象頗深,王小波也就此與文學結下緣分。

在哥哥王小平眼中,弟弟王小波身上帶有強烈的孤獨感。

那時候,王小波還很小,有一次,他去幼兒園接園時,老師甚至問他王小波的智力有沒有問題,因為當時同齡的其他小朋友都是活潑愛動的,唯獨王小波在籬笆根底下一蹲就是半天,「不言不語,呆呆地往外看」。

「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個東西上,然後就陷入冥想,中斷了對外界的反應。」王小平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

在王小波留給李銀河的文字中,有一句這樣寫,之所以愛她(李銀河),是因為她對他「那種山呼海嘯的響應」

對此,李銀河的解讀是:「一個人在想像的世界裡跋涉,王小波的內心非常孤獨,那個時代,理解他的人比較少。

03、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

那時的王小波還是一名工人,而李銀河卻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報社當編輯。在世俗的眼裡,這樣的兩個人,有著天差地別。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相愛。

第一次感受愛情的甜蜜時,王小波說:「我和你就好像兩個小孩子,圍著一個神秘的果醬蘸,一點一點地嘗它,看看裡面有多甜。」充滿勇氣時,王小波說:「當我跨過沉淪的一切,向著永恆開戰的時候,你是我的軍旗。

王小波之於妻子李銀河的生命,是一個浪漫騎士般的存在:如果你願意,我就永遠愛你。如果你不願意,我就永遠相思。

這些飽含赤誠浪漫又不乏幽默可愛的情話全都出自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書信。映照了木心先生那句「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王小波不光一生只愛她一人,並愛得一發不可收得浪漫,愛得發了瘋似的熱烈。他用那孩童般的誠摯與天真,還原了純粹愛情的本來面目。

兩人的靈魂彼此契合、彼此吸引。在李銀河看來,王小波的思想猶如一口活泉,永不枯竭,他的靈魂永遠滋滋作響。更難得的是,兩個人把這種相愛的激情持續了終生。

04、生前寂寞,身後聲名鵲起。

作家劉心武說:

「王小波是一個內向的,平和的,對他人也平等的,靈魂豐富多彩的,特立獨行的寫作者」,「他以幽默的角度表達出對歷史進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頂的快感。」

高曉松多次在節目中流露出對王小波的崇拜,他說:

「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魯豫更是高贊王小波的文字,有著無堅不摧的那種破壞力,但也有著超強的癒合力和喚醒力。

在話劇中,演過陳清揚的史可認為,王小波曾經是他們的代言人,甚至是精神領袖;而陳清揚竟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是他們的夢中情人。

王小波的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之餘不乏理性精神,特別是他的「時代三部曲」。「時代三部曲」由三部作品組成,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在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並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故事背景跨越各種年代,展示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王小波最過人之處,是隨心所欲地穿梭古往今來的對話體敘述,並變換多種視角。

現在,王小波這套典藏版的「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現在只要96.85元,走進王小波的世界,親眼探尋一場屬於一代人的「黃金時代」。

一頓飯錢,就可以與有趣的靈魂相遇,享受一場完美的精神盛宴,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不要錯過這套價優、實惠又有料的好書,喜歡的朋友們,點擊文字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梵谷37歲自殺,王小波45歲病亡,為何生前潦倒死後被封神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37歲的梵谷自殺的一百餘年之後,遙遠的東方,一位年僅45歲的作家病亡了,他叫王小波。當時的許多知名報刊,已經接納了王小波,他的隨筆得以出現在許多影響力巨大的報刊上,但專業文學期刊仍然對他視而不見。直到1997年4月11日,45歲的王小波病亡,也沒有獲得他的那些同行的認可。
  • 王小波:一個寫了20年「黃色小說」有趣的人,生前寂寞,死後封神
    他是一個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有趣的人,生前寂寞,死後封神的人。王小波在《我為什麼寫作》中,說道:「在我們成長的時代裡,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風關了監獄,王實味被槍斃了,為了讓他們兄弟姐妹幾個安然一生,父親早早便表達了禁止兒女們學文的期望。」
  • 清華文青要搞搖滾,王小波一句話讓其迷途知返,背靠騰訊賺錢發財
    王小波在文壇封神已經是21世紀的事情了,而他本人卻在1997年4月11日獨自一人孤獨離世了。那時王小波年僅45歲。他的妻子李銀河寫了一篇《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 ——悼小波》來紀念他。就如同臧克家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候曾經寫過《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一樣。
  •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
  • 王小波《黃金時代》辛辣的10句話,看完或許改變你的下半生
    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 1997年王小波突病身亡!生前作品被稱「死囚車」,死後與魯迅齊名
    」生前寂寞,死後爆紅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少這樣的人,而王小波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也會加入這個行列。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一出生就長得挺特別。王小波在沒有寫作之前,是一位大學老師,有著一份人人羨慕的好工作,而他,卻不甘願這樣過一生,於是,他選擇了辭職,當一名自由撰稿人。在之後很長時間內,他創作了一本《黃金時代》。
  • 王小波推薦《黃金時代》:有趣的靈魂獨行,但思想的火炬從不熄滅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許多人以顏值掃出一片天下,但在中國文壇,憑著「有趣的靈魂」多年立於不敗之地的,王小波算是頭一個。今天是他生日,1952年的5月13日,王小波出生在北京。1992年,40歲的王小波從中國第一代程式設計師改行成為作家,由此開創了屬於他的「黃金時代」。後來,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 王小波有多偉大?40歲成作家45歲離世,高曉松評價:神一樣的存在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窮困潦倒一輩子,當過老師,做過工人,到了40歲從成為作家,而他的作品卻飽受風霜,很多人讀過後,都如沐清風。王小波,一位感動無數人的中國作家,他的一生很短暫,短暫的成名後只有5年。但這短暫的一生,卻鑄就了多年的經典。
  •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撞頭離世,葬禮無人死後追捧!
    "——王小波他就是王小波。他的妻子正是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專家,研究同性戀的性學家——李銀河。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1968~1970年 雲南農場知青。1971~1972年 山東牟平插隊;後擔任民辦教師。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 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捧為「一代教父」
    次日早晨,鄰居還在為這奇怪的叫聲議論紛紛,直到下午3點,有心人發現王小波沒有像往常一樣出門,這才意識到,可能是王小波出事了。因為當時王小波一個人在家,妻子李銀河還在英國做訪問學者。一個月後,王小波一生最看重的小說作品,集結成《時代三部曲》,公開出版發行。至這場非正常死亡之後,他的作品一路綠燈,再沒有遇到麻煩。
  • 王小波:寫了29年的「黃色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
    最近一段時間,王小波這個人突然火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也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對於王小波這個人,我算不上有多了解,但我知道他的故事。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了,他的家境很好,父母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一般情況下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早期教育肯定差不了,但王小波是個例外。
  • 畫家梵谷,作家卡夫卡、王小波,詩人海子,以死明志才得以出名?
    畫家梵谷死了,他的畫值錢了,作家卡夫卡死了,他的書熱買了,詩人海子死了,他才成為億萬追隨者的精神領袖,王小波死了,他的書才被出版被現在的人們接受。在文藝圈,或許只有死亡才有價值。畫家梵谷如是,作家卡夫卡如是,詩人海子亦如是,作家王小波也是步了他們的後塵。都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可是他們生前並不偉大,甚至可以說是窮困潦倒,受盡人間冷暖和世人冷眼。究其原因,基本都是他們思想和作品太過於超前,而死後才被世人銘記。
  • 王小波,你真的很浪漫.
    生前,他卻鮮為人知。你可能聽說過他的時代三部曲;你可能知道他是著名學者李銀河的丈夫。卻不知道在他45年的人生中,他曾經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明明是名牌大學講師,卻辭職當起了自由撰稿人。在《黃金時代》獲獎前,他甚至並沒有想過會成為一個作家。
  • 「我不是破鞋」展開了王小波《黃金時代》,高曉松稱他神一樣存在
    23年前,有一個叫王小波的作家突然發病,在地板上掙扎,捲曲著身體,最終孤獨地死去,享年45歲。1991年,王小波的導師許倬雲向《聯合報》推薦了《黃金時代》,後來這本書獲得了第十三屆《聯合報》中篇小說大獎,拿了25萬新臺幣獎金,這也是王小波生前,《黃金時代》獲得的唯一一個獎項。小說在《聯合報》副刊連載,並在臺灣出版發行。
  • 海子決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歲,賈宏聲22歲
    他們生前窮困潦倒,寂寂無名,與現實對抗,為理想掙扎,而死後卻成為傳奇,獲得巨大名聲,受萬人敬仰。他們是一面面鏡子,破碎後把世界照得七零八落,千瘡百孔。1989年春節,海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糾結之中。這種批評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不舒服幾天也就過去了,但海子一直到死都沒人擺脫這種恥辱。他找好友喝酒,一喝就是一整瓶白的,醉了就開始倒內心的苦水。自己15歲考上北大,來北京也快10年了,可就是一直找不到歸屬感。
  • 王小波: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小波身上「離經叛道」的東西太多,難以讓正統的家庭所接受,怕女兒跟著他受人白眼。事已如此,一般人也就放棄了。可王小波不放棄,軟磨硬泡,死不放手。而李銀河也是有情有義,苦勸父母。最終兩人恢復了交往。
  •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
    1978年,報考中國人民大學,並被順利錄取,就讀於貿易經濟系商品學專業,26歲。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正在大學讀二年級,和李銀河登記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28歲。1984年,赴妻子就讀的美國匹茲堡大學,在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生,32歲。1992年9月,正式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40歲。
  • 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寫的是90年代,實是現實的反叛及自由的嚮往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王小波,他出生時發育不良,經常生病,卻長成了184的大高個;他又窮又醜,卻憑一本小說追到了"白富美"李銀河;他45歲猝死,死前籍籍無名,葬禮上無一同行送行,卻在死後第二年被封神,作品暢銷23年。
  • 王小波:深夜發病掙扎而死,葬禮無一作家送行
    生前,王小波特立獨行,默默無聞,似乎跟當時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去世,王小波獲得無數報導,被捧為神一樣的存在,還被來跟卡夫卡相比。他幽默、才情、放蕩不羈,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王小波生活在今天,他一定會是社交網絡上的超級大V,一定會一呼百應。 可惜王小波走得太早了,筆者如今看到案頭的《黃金時代》,仍然懷念他。
  • 懷念王小波|「不自由,毋寧死」,黑色幽默下,人格的特立獨行
    大膽的描寫「性",由此引起讀者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的嚮往。這也是王小波用他自己的方式來宣洩出對社會的不公。王小波出身可以說是悲慘的,也是幸運的。悲慘的是他出生在中國的五十年代,這時他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父親王方名,雲南兵團工人,1952年被錯劃為「階級異己分子」。這也是他後來為何要宣揚自由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