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
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
他被萬千青年奉為精神偶像的王小波。
可沒人想到,這個才華橫溢,自由不羈的的「神人」
1996年,王小波曾接受義大利獨立紀錄片導演安德利的採訪,這也是現存少有的王小波生前的影像資料。
在採訪中,安德烈曾經問王小波對死亡的看法是什麼?王小波淡然一笑,說目前還沒有考慮過死亡的事。
然而時隔不到一年,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無聲無息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那晚,王小波突發心臟病,痛苦地死去。他獨自一人住在郊區的家中,王小波忍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掙扎了幾個小時。王小波的鄰居聽到他痛苦的尖叫,但不敢去,第二天報了警。當警察趕到王小波家裡時,王小波已經死了,牆上的牙印和牙間的白色灰塵是如此的嚴重,你可以想像他經歷了什麼。
王小波有這樣嚴重的心臟病,身邊的人卻誰都不知道。
他的姐姐王徵曾經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她曾反覆查看王小波的遺體解剖報告,想要解開他的死亡之謎。
王小波是否生前已經知道自己有心臟病而不告訴旁人?一切都未可知。
但是從他的一些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還是有點數的。比如在他的小說《白銀時代》裡面,「我的舅舅」就是一個心臟病患者,並且王小波對心臟病的描寫極為細緻。
在一次談話中,王小波告訴一個朋友他得了重病,可能就要死了,朋友以為他是在開玩笑。我不認為這一切會成真。他真的死了。當他的妻子李銀河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時,她聽到了這個消息,急忙趕回了中國。朋友安慰她說:「王小波真是詩人呀,走得也特別詩意」!「
是呀!詩意,這可是王小波一生都在追求的夢想。
王小波的姐姐曾說:「雖然他的生活過得十分艱辛,但是他並不願意死,他熱愛生活,熱愛他的親人,熱愛他的文學事業,這些都是他傾注著巨大熱情的東西,他從來沒有捨得放下它們。」
王小波有很多很精煉的語錄,這些敢於說的語錄讓他在死後一朝成名,一飛沖天!但最讓大家認可,也最廣為流傳的是這3句話,這3句話一出來,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人的內心。
一、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說:「活下去的訣竅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王小波說:「那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後來我才知道,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也會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21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在文化圈像王朔、麥家,高曉松等大咖對王小波也無不嘆服。
麥家說:「如果讓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許會和魯迅齊名。」
高曉松都不禁感慨:「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我看來,王小波是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勇士,他的作品亦是時代的解藥,喚醒人們對「自由」的渴望。
他把自己的心血、以及對文學最高的追求都寫進其中,但是很多人把《黃金時代》當做「小黃書」來讀,那是一種誤讀!其實王小波始終寫的都是,那亙古不變的人性!
在如何評價《黃金時代》方面,文化界一直褒貶不一。例如李靜在給《黃金時代》的序中寫道:
「愛之者甘之如飴,厭之者搖頭不已。始愛終棄者自感棋高一著昨非今是。王二的讀者,沒有中間狀態。」
《黃金時代》不長,只有五萬來字,算個小中篇。從內容看,這本小說可謂是叛經離道至極,一度被內地定為禁書。由於書中色情內容太多,導致王小波的文章、書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退稿。
曾有一些熱心人試圖出版王小波作品,但均未能如願。王小波和李銀河曾抱著書稿,多次奔赴出版社,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無奈之下,《黃金時代》只好在香港出版。然而香港出版社為了市場,《黃金時代》竟被定義為情色小說,並被命名為《王二風流史》,收入「風月系列」……
聽聞此事後,王小波雖然拿了稿酬,但也十分不開心。要知道,《黃金時代》可是王小波心目中最佳的作品。甚至他還親自說:「《黃金時代》是他心中的寵兒,是他心目中最佳作品。」
魯豫講過的一句話,就非常有代表性,她說:如果我早一點讀的話,我不能夠保證,我會不會把陳清揚、王二當小黃書一樣讀。
你讀過《黃金時代》嗎?你是不是把它當做小黃書來讀的?